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对细菌内毒素检查试验的干扰情况,并建立其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质量标准。方法:参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试验。结果:通过干扰试验确证,复方电解质注射液最大不干扰稀释倍数为不稀释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热源检查。  相似文献   

2.
研究注射用奥沙利铂对细菌内毒索检查试验的干扰情况,并建立其细菌内毒索检查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本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结论所建立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具有可行性,其细菌内毒素限值可定为0.17EU·mg^-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创建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依据《2010版药典》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利用灵敏度0.125EU/ml鲎试剂,将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稀释400倍,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有效;结论:鲎试剂实验可取代传统兔法,作为药厂日常检测生产环节中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热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一系列验证,确认所采用方法适合于头孢呋辛酯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按品种项下微生物限度检查规定对每一试验菌逐一进行验证。结果:头孢吠辛酯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需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消除其抑菌性。结论:采用低速离心联合薄膜过滤法用于头孢呋辛酯片的细菌计数及控制菌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鲎试剂对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经过抑制/增强试验表明,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稀释液(1:8)对标定值为0.5EU/mL的TAL无增强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将原液按1:8稀释后可用标定值为0.5EU/mL的TAL检测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无菌检查法的相关规定,通过一系列试验,建立头孢孟多酯钠无菌检查法。方法:使用规定各种试验菌,同时使用β-内酰胺酶进行试验。结果:头孢孟多酯钠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无菌检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结论:头孢孟多酯钠无菌检查需加入β-内酰胺酶来消除抑菌活性,以保证其无菌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细菌纤维素(BC)作为增强材料,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细菌纤维素/聚羟基丁酸酯(PHB)复合材料,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力学性能测试对细菌纤维素/聚羟基丁酸酯复合材料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B可以较好地渗透进入BC三维骨架中形成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中PHB和BC的结晶特征均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是随着PHB含量的增加,其特征衍射峰强度变大、半峰宽变小;力学性能测试显示BC能够有效增强PHB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可达91MPa,断裂伸长率为7.9%,冲击强度为47.8 J/m2,较纯PHB分别提高了310%、75%和140%,其杨氏模量约为1.18 GPa,提高了约100%。由于PHB和BC均是生物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有望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孟多酯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研究表明:头孢孟多酯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出不同温度下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位于BSA的亚结构IIA中。通过计算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确定头孢孟多酯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头孢孟多酯与BSA作用前后白蛋白的构型变化。Hill系数nH1,表明头孢孟多酯有弱的负协同作用。此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体内药物动力学问题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对药物分子设计及新药开发等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莉 《中国科技博览》2012,(21):281-281
目的研究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的澄清度和颜色。方法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考察生产工艺中充氮、不同厂家的原料和不同厂家类型的胶塞对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澄清度和颜色的影响。结果生产工艺中含氧量的控制至关重要,3家原料考察澄清度和颜色均合格,其中进口原料优于国产,国产原料间质量存在差异;9种不同厂家类型的丁基胶塞中,3种镀膜胶塞澄清度和颜色等指标较好,2种普通丁基胶塞的澄清度和颜色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采用充氮生产工艺和国产的头孢呋辛钠原料以及5种筛选的丁基胶塞,可生产出澄清度和颜色合格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保持壳层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变的情况下制备了3种不同核层Tg(分别为57℃、67℃、77℃)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核层Tg及填料CaCO3对塑溶胶流变及凝胶固化行为的影响并用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分别对乳胶粒子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粒子形貌和塑溶胶的胶膜表面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增塑后体系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呈假塑性流体特性;壳层Tg不变的情况下,核层Tg越高增塑后体系对应的凝胶点温度越高;随着填料CaCO3添加量的增加,增塑后体系粘弹性都增大,但凝胶点温度不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半酯质量分数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获得较佳参数,制备性能优良的半酯改性环氧树脂。方法 采用半酯法合成半酯改性环氧树脂,通过酸值计算、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接触角和热重分析研究酯化规律及改性树脂的疏水性和热力学性能等。结果 酸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符合指数函数。随着半酯含量的增加,接触角虽然整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在半酯质量分数为50%时,接触角较大;半酯与环氧树脂充分反应,热稳定性较好。结论 成功合成了半酯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先驱体及其晶型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先驱体粉末,并采用红外分析、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所制得的先驱体和裂解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纳米TiO2先驱体粉末的制备过程中,乙酸作为钛酸四丁酯水解溶液的稳定剂参与抑制水解,在pH=3的溶胶中,—OR基被醋酸部分取代为聚合的醋酸钛;先驱体粉末在275℃时发生醇缩聚与失水缩聚,失重率达30%;在450℃时发生锐钛矿向红宝石的晶型转向;在900℃时金红石的质量分数约为90%,锐钛矿的质量分数约为10%;400℃时晶粒尺寸为18nm,900℃时为21nm,晶粒尺寸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相似文献   

14.
金属体对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的影响较大,研究其影响规律并对干扰数据校正是瞬变电磁法资料解释及处理中的重要内容。论文首先在全空间瞬变电磁场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均匀介质中全空间条件下瞬变电磁场的传播规律和视电阻率计算。然后设计井下金属体干扰实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在井下进行现场探测实验,根据实际探测数据,总结了特定地质条件下瞬变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金属体对于全空间瞬变电磁场响应的影响规律。根据其影响规律推导金属体干扰的校正函数,并对干扰数据进行校正。最后结合实际探测进行应用,得到校正成果并分析校正效果及其意义。研究表明:金属体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干扰存在一定规律,通过对金属体干扰的数据进行校正处理能够得到较好的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滤料为基体材料,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疏水性PET滤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接触角测试仪研究PET滤料改性前后的微观形貌、表面组成以及接触角等参数。研究表明:改性前后滤料微观孔隙率基本不变,TEOS改性的PET(T-PET)滤料由于形成大量亲水性的—OH基团,呈现完全润湿性;MTES改性的PET(M-PET)滤料表面存在疏水性的—CH3基团,呈现高疏水性;TEOS和MTES共同改性的PET (MT-PET)滤料表面由于大量疏水性的—CH3基团,且有大量的含有—CH3基团SiO2纳米粒子沉积在纤维表面,降低了滤料表面能,形成纳米级粗糙、褶皱甚至凸起形态;MT-PET的静态接触角(WCA)为(158.8±1.2)°,流失角(WSA)为(6.9±1.5)°,达到超疏水状态。此外,通过喷涂湿粉尘和水中浸泡(室温)滤料对比试验,表明MT-PET滤料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能与稳定性。综上,本文中MT-PET超疏水滤料的制备,对于高湿环境下的袋式除尘材料的研究开发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固化体系的用量、乙烯基酯树脂的用量、增韧体系的内部配比,3个因素对乙烯基酯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树脂的凝胶时间和黏度特性,研究了树脂体系的反应性和流变性,制定树脂固化成型工艺。制作树脂浇注体,测试各个组分的冲击、弯曲性能。综合各种因素,优化选出了冲击韧性最好的一组配方,其冲击强度达到12.27kJ/m2,约为未改性树脂(冲击强度为3.11kJ/m2)的4倍。  相似文献   

17.
以双酚A(BPA)/双酚AF(BisAF)/双酚AP(BisAP)/双酚B(BisB)为双酚单体,分别与间苯二甲酰氯(IPC)、对苯二甲酰二氯(TPC)通过界面缩聚合成系列三元共聚芳酯(co-PARs)PAR-A、PAR-F、PAR-P和PAR-B。系统研究双酚单体种类对co-PARs及其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双酚A型聚芳酯PAR-A相比,PAR-F、PAR-P及PAR-B薄膜的介电性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PAR-F的溶解性、透明性和介电性能最为突出,其薄膜的介电常数仅为1.6,较PAR-A降低了36%,在微电子及5G通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主链中含有不稳定的硅酯键的聚硅基酯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聚合物.合成并研究了新型聚硅基酯即聚(己二酸四甲基二硅氧烷基硅基酯):首次利用熔融缩聚法使己二酸与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单体合成了聚硅基酯,并用1H-NMR对该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对其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就分子量分布及降解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酸催化溶胶-凝胶法制得SiO2溶胶,与丙烯酸酯单体原位聚合,制备了含氟聚丙烯酸酯/SiO2杂化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了杂化材料的结构、形态及表面化学组成;研究了SiO2相的形态、分布和界面状况等与杂化材料的表面性能、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关联与影响。结果表明,SiO2在杂化体系中以Si-O网络的形式存在,并与有机相之间有良好键合;杂化材料的疏水性、热稳定性和硬度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附着力则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20.
以硫酸铜为铜源,细菌纤维素(BC)为碳源,通过原位还原和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了碳化细菌纤维素包裹铜纳米粒子(CBC/Cu)。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仪(Raman)对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用CBC/Cu修饰的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测试对硝基苯酚在碱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与裸玻碳电极相比较,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性、高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