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与挑战,培养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高层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优势、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以及专业认证标准,本文探究了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行径。在分析当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为突破、以涉农加工技术为根基”是“双一流”协同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的重要体现,同时结合创新机制的完善途径,构建“一体三翼两融合”的食品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与“平台+四化”的联培机制。该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这对推动食品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在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为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地方高校研究探讨与制定设计学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建立起设计学类专业特色教学改革计划:培养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人员具备专业型创作研究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相关人员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并掌握设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发掘塑造具有较强设计才能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校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与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紧密相关,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许多内地院校的经验可供新疆高校参考,同时新疆高校的服饰设计方向专业型硕士培养也应体现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最终达到推动学术和产业并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杨柳  朱杰 《纺织报告》2022,(5):110-112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社会对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不断扩招此类专业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文章通过对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探讨提升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万圆 《纺织教育》2011,26(5):380-383
X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我定位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术硕士普遍面临困惑,困惑的主要内容是就业而非读博,产生困惑的原因在于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而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能够满足就业动机导向的硕士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因此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对于防止硕士生群体出现自我定位困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也影响着社会各个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评价。企业所需的不再是只能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和单一的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而是综合素质能力过硬、职业素养程度高的毕业生。商贸类专业学生更是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而不能是重技能,轻素养。本文结合商贸类专业教学实际,对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广西轻工业》2018,(3):147-148
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后应具备的信息管理能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和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提出应重置教学目标,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不应该强调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的培养,而应强调企业信息管理能力培养,并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相似文献   

8.
卢菲菲 《纺织教育》2012,27(1):54-57
探析硕士生就业能力构成因素对于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厦门大学2011届硕士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不太重视科研能力;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硕士生所重视的就业能力因素无显著差异;不同户籍硕士生对社会适应力维度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求职次数不同的硕士生对处理工作的能力重视程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职业技能鉴定对高职纺织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对在校学生、毕业生和纺织企业的调查显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和需求出发,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困境,探讨做好地方农业院校食品科学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需完善的方面,即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注重校企一体、学研产结合;要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健全就业服务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陶建勤 《纺织教育》2013,28(1):45-48
"纺织材料"是高职院校纺织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基础课程。文章提出基于高职纺织人才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基础培养的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介绍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以实现"纺织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逐渐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基础。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没有配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案例,缺乏任务式、问题式和实践应用的引导型教学,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校设计硕士培养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结合传统产业转型背景以及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需求,对设计硕士“产业引领+非遗传创”培养模式作出探讨。该模式整合企业、高校、非遗项目各方资源,通过组建“三师型”教学团队、采用“交互型”教学组织、实现“变现型”教学目标等步骤得以实现。该模式中,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优势,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非遗项目供给创意文化资源,将企业要求、非遗传承目标、科研要求耦合于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系统、准确推进,深化高校设计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我国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势紧张,已经成为事实。本文就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西轻工业》2019,(7):182-183
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各行各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技术性岗位普遍要求一专多能,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几乎是所有技术性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必备技能。本文立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了应用化工技术与软件技术两类专业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探索两者结合起来培养"化工+软件技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其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徐铭杰  石岩  庄伟 《福建轻纺》2023,(4):48-49+60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创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双创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高,带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能竞赛能力等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在实现从数量上的扩张转为专业内涵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办学实践中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克服和解决。本文提出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中心,积极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就业对口率差、就业层次低、社会服务能力弱、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改革,积极吸纳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将是计算机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机械基础课程是工程类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机械工程原理和技术的基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为培养具备全面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机械基础课程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分析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突出特色。本文介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即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商务运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加体现我院特色的纺织类专业知识和词汇的“特色套餐”。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201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印刷行业相适应的是培养全日制在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但目前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基本是沿用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硕士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建立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