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思当今景观“生态化”设计普遍 缺乏人文目标体系,在归纳总结景观生态设 计基本途径与重要倾向的基础上,提出四种 景观生态设计模式,包括地方传统型、保护 节约型、生态循环型和示景模拟型,并确定不 同生态设计模式的主要景观空间表征因子与 综合特征。之后遴选上海黄浦江滨江绿地中 具有代表性特征的16个景观空间样点,应用 问卷法进行滨江景观生态感知的公众偏好调 研,分析影响公众生态感知强度的绿地景观 空间特征,探讨不同生态设计模式的公众感 知倾向,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空间的景观生 态化设计提供一定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滨水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等多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如何通过网络点评数据识别滨水绿地的文化服务仍然是难点。以上海市黄浦江核心段22处滨江绿地为例,通过建立文化服务词典识别其类型,使用情感分析模型定量满意度,应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法构建感知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康体健身和休闲游憩是滨水绿地感知词频最高的文化服务类型,而科普教育的词频最低。按照文化服务词频占比可将滨水绿地分为艺术灵感主导型、遗迹地方感主导型、综合型三种类型。(2)22处滨水绿地整体满意度为93.47%,涉及各类文化服务的评论满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美学欣赏的满意度最高,达到97.90%。(3)未来黄浦江滨水绿地的改善需要注重休闲游憩、社交互动、康体健身、艺术和灵感服务。研究可为滨水绿地景观评价与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升滨江公共绿地休憩设施的品质与游憩满意度,从规模、布局、形态、游客满意度等方面对黄浦江中心段11处滨江公共绿地休憩设施进行调查,基于设施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性、设施的功能性、艺术文化性3个层面,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滨江公共绿地休憩设施评价体系,对黄浦江中心段11处滨江公共绿地休憩设施的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对滨江公共绿地休憩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公园设计规范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面向规划管理需求的城乡绿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分类研究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行绿地分类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对现行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反思以及对当前绿地规划建设焦点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的绿地分类:一方面修正现行公园绿地分类,城市建成区内构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两级公园体系,突出游憩康乐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分"其他绿地",加强对市域非建设用地在类型上的管理与功能上的引导,突出生态保护、景观游憩、空间结构控制等核心功能,为完善现行绿地分类标准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上海闵行区黄浦江滨江两岸地区位于黄浦江上游,紧邻中心城区。规划将该地区定位为中心城拓展区的城市公共中心、功能复合的生态滨江带和创新转型的战略新兴产业走廊,通过该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黄浦江两岸地区总体定位的实现,推动闵行区的"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基于人本视角,以 人的活动体验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使用情况与网络信息流 的作用,从多样性、聚集性、稳定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构建滨 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探索基于使用者拥挤感知评价测定 “空间活力阈值区间”的方法。将网络大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 相结合,定量测度上海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分 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场地设施、城市腹地、管理宣传3个 方面的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并基于活力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提 出疏导与提升、分区段与分阶段建设管理等活力调控策略,以 期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绿地规划,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即时实施。基于规划用地视角,在对《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创新点的解读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析市域绿地系统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生态保育子系统、风景游憩子系统和安全防护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以及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游憩型绿地子系统、防护型绿地子系统和景观型绿地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最后基于休闲游憩的迫切需求提出公园体系规划的分类、分级配置思路。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规划》2011,(2):58-61
徐汇滨江商务中心区位于黄浦江南延伸段西岸,用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规划结合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龙华机场的功能调整,统筹完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道贯通即慢行通道贯通,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开放的重点。虹口滨江段的慢行通道贯通的难点在于,贯通的设计及实施是基于现状城市商业功能区、北外滩滨江绿地的改造,而非新建。本文重点阐述慢行通道在上海虹口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慢道贯通设计理念、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等。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绿地是上海重要公共开放空间,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游憩休闲需求的重要一环。对基地附近居民、游客需求进行解读,打造洋泾地块特色慢行绿道。康体养生、游憩休闲、绿色生态、文化艺术和创新智慧是慢性绿道的设计特色;"非对称路面"绿道设计模式和将健身休闲与芳香保健融为一体的芳香慢跑环是浦东滨江绿道设计的重要创新。洋泾地块慢行绿道是浦东滨江绿道贯通的有益尝试,为提升浦东绿道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国际化慢行绿道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5)
黄浦江见证了工业化时代上海的发展,在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汇滨江作为其中重要一段,见证了上海工业百年发展,其土地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经过功能重塑后,再一次展现了滨江地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和发展之源,人口膨胀、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渐突显,迫使人们进一步重视人类未来与持续发展问题,重视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剖析市域绿地概念内涵及特点,从分析当前市域绿地管控瓶颈入手,提出分类分级分单元的管控对策,即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分类管控,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分级管控和基于分工协调的分单元管控,并从注重"量"和提升"质"两方面确定管控内容,使生态保护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为城乡统筹下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践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任日斐  何嵩涛 《园林》2022,(7):136-145
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评价对于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游憩服务能力—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协调模型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空间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总体成不均衡分布,局部高度聚集,主要分布于观山湖区、云岩区、南明区等开发程度较好的区域,边缘地区少有公园绿地分布。(2)人口主要分布在小车河街道—泉湖街道、高新路街道—溪北街道一线,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道(乡镇)聚集在南明区、云岩区。(3)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总体不足,其空间分布呈递减格局。云岩—南明聚集区服务能力最强,观山湖聚集区服务能力次之,外围服务能力最弱。(4)公园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滞后,公园绿地游憩服务能力与人口密度分布耦合度高、协调度低。耦合度、协调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协调度空间分布与游憩服务能力空间分布较为相似。基于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Location:Pudong New Area, Shanghai"鳗鲡嘴"是黄浦江东岸的第三处凸岸,原址为捷东水泥厂,工厂搬迁后遗留下了大量工业厂房和违章建筑,这也是黄浦江工业岸线的印记。新的城市空间正于不远处快速建设,鳗鲡嘴滨江绿地以此为契机,将自然、生态、活力引入城市,充分发挥公共空间张力,缝合江面与城市。方案从场地特性出发,量体裁衣,绘制属于上海的"水际线",创造属于场地的水岸生活方式,为未来的居民和使用者打造24小时开放、满足日常生活、多样活动场地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借世博会的契机,滨江空间得到了改善,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改造再利用。根据2016年底上海市公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km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将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民生码头段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南至滨江路、北连黄浦江,是上海港散粮、散糖的装卸专业码头,其中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启动两岸综合开发以来的发展历程,剖析分阶段发展重点与总体思路,并重点阐述核心段"45km滨江贯通"建设的理念与措施,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论述新时代新背景下,黄浦江两岸地区新一轮规划发展的愿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黄浦江两岸地区被《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列入上海2035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范围,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在此背景下开展滨江贯通提升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黄浦江两岸旅游资源综合配套设施评估工作,即在明确评估范围以及评估方法。通过现场调研、部门访谈和公众调查问卷3种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总结存在问题、给出评估打分的同时提出黄浦江两岸旅游资源综合配套设施的改善建议,进而指导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的贯通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2)
杨浦南段滨江地区是上海北部地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代表性区域,也是黄浦江综合开发向北推进并辐射带动上海北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五大功能区"之一。随着北侧的四大功能区(五角场、新江湾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大连路总部集聚区)初具规模,滨江区域的建设已成为目前杨浦城区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梁凡  陆明  王一晴  吴远翔 《中国园林》2024,40(4):96-102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和生态扰动,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间的不平衡。老工业区由于绿地的建设条件、数量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限制条件,均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退休职工的聚居也使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游憩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构建适配于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供需量化及二者匹配分析的方法体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和老工业区绿地评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供需分异极端化地块进行分类解析,明确了绿地优化的重点对象,即Ⅴ类和Ⅰ类供需分异区,为老工业区的绿地建设提供时序依据。其次,基于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强调提升边缘闲置空间的供给能力和内部附属绿地的多功能性,以此满足老工业区集中性和日常性的高游憩活动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老工业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