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H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提取2000、2005和2010年三个节点年份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范围,分析长江中游环鄂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从总体来看,2000—2010年之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建成区面积空间分布最广且城市建成区分布单中心圈层空间格局显著,但随着扩散效应的加强,逐步形成以"鄂州—黄石—黄冈"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副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单城市星状空间分布向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发展,"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集群发展更为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最快,空间分布格局放射轴向特征显著,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交通要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用地拓展的态势与特征1、用地拓展的基本态势1995年福州建成区面积为103.82km2,2004年增至145.46km2,共计增长了40.1%,年均增长3.82%。其增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2年增长相对平缓,年均增长率为3.58%;而2002-2004年增长则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升至4.65%,成为建成区扩展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用地需求愈发增加,建成区用地面积逐年变化。因此,对城市用地时空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趋势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根据2001~2013年福建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以福建省建成区用地面积为因变量,以城镇化水平和GDP分别为自变量,拟构建城市建成区用地时间变化趋势面,绘制出趋势面与实际值和拟合值对比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得出,福建建成区用地面积与福建省经济状况、城镇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日益凸显。选取建成区绿地率的指标,运用锡尔系数对我国四大地区及其所属的省、市、自治区进行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总体差异和构成分解,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城市绿地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区域相对差异明显缩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区内差异引起,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在逐渐提高;在四大地区内省际差异中,东部省际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影响最大,西部影响较大,中部影响较小,东北影响最小;东部省际差异呈大幅下降趋势,西部省际差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部、东北省际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均衡,且变动幅度也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分析认为上述区域差异及演变是由建成区规模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政策、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建成区规模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模扩展是城市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建成区规模扩展的动态监测(1985—1995),显化城市规模扩展的速度和扩展中占用地类的状况,并就建成区规模扩展速度、占用地类、城市形态等进行分析,提出南京市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水平普遍提高,但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较为严重,且城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1990~2011年各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截面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各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离差系数,以揭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的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全国整体失调较为严重,并且失调等级呈增强的态势;四大地区失调性由东北向东、西部再向中部逐步增强;巨型城市协调性最好,其他几类城市总体发展比较均衡,但其内部差异性也比较明显,规模小的城市高度失调以上等级所占比例大;从城市类别上看,行政级别越低的城市,失调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7.
气候是影响城市绿地的基础性自然因素,定量研究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利于合理调控城市绿地建设。以中国县级市及以上城市为样本,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探究1996—2015年不同气候区划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看,不同气候区划具显著差异,热带高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高于半干旱、干旱区,其中,热带与湿润区、半湿润区城市重合度高,是气候优势区位;2)从差异度看,不同气候区划差异度具明显区别,温带差异度高于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于湿润、半湿润区;3)从差异分解看,温度带间建成区绿地率不平衡对全国总差异的影响度大于干湿区间,温度带间差异是我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揭示气候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成区界定方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的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城市用地面积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从近几年武汉市统计年鉴来看,武汉市建成区数据基本是以年均2km~2的速度递增,明显不符合实际发展情况,因此非常有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地调查及获取的相关资料,以位于吕梁山区腹地的小城镇——娄烦县城为例,分析了近20年建成区扩展的特征。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建成区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交通线路是影响其扩展模式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新交通干道的建设、空间欲望的满足、国家政策及县城总体规划的引导和传统文化观念等则是影响其扩展规模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建成区扩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背景下,科学认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影响机理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选取陆桥通道样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 1996—2016 年沿线样带 139 个建制市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 1)沿线样带市域建成区绿地率逐年提升,但存在明显时空分异,呈东西部两头高、中部低的“U”型格局; 2)地理探测显示样带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差异是自然、经济和政策等因素非线性或双因子作用的结果,年均温为核心主导因子,园林城市政策、海拔高程是次要解释力; 3)自然地理本底是奠定差异的重要基础,政策引领是关键,经济水平是直接推动因素,产业结构、土地供给和基础设施为外部主导动力。研究定量化呈现了自然因素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的大尺度、长期性影响;探测“自然—经济—政策”多维因素的综合作用,更精准地对城市绿地建设分类施治,是典型区域和典型方法在学科领域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是新型城镇体系的基础,其城市绿地发展将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探究县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演变规律,可为廓清县城绿地建设问题和制定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全国1510个县城为研究单元,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年—2016年我国县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时序变化上,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快速提高,但两指标依旧与高行政等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②差异上,2016年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总体水平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层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四大地区组内差异是全国总体差异的主因,西部及东北内部差异较大,东部内部差异最低。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水平普遍提高,但空间差异明显,基于"省域尺度"研究城市绿地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构成,可为城市绿地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县级及以上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采用扩展速度、扩展系数分析城市绿地水平的时空演变,运用锡尔系数进行江苏省差异分解研究。实证表明:江苏省城市绿地水平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城市绿地面积的均衡程度也明显提高;江苏省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缩小,城市绿地扩展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北、苏中和苏南;江苏城市绿地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市际差异引起,但地带间差异的贡献度在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安市及其附近地区共计1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8年各年份的年均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GIS平台基于阈值法的原理提取城市建成区实体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城市扩展度指标、空间结构特征指标、城市扩张方向3个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城市空间变化的逐年规律,探究其内部成因。得出以下结论:(1) 2010—2018年,研究区域内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增长,并预测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将会继续增长,但其扩展速度逐渐下降;(2) 2010—2018年,建成区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为“大城市大乡村”,演变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质;(3) 2010—2018年,建成区形成的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北—东南轴的分布状况,并沿短轴方向(东北—西南)不断增长,整体呈现上升的城市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口径亟待统一--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强  华晨 《规划师》2005,21(4):88-91
目前我国还未有统、明确的方法和操作细则来界定城市建成区范围,各城市有自己的操作标准,由此得来的数据缺乏可比性、准确性。杭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统计实践采用“两证书”汇总法,确定建成区范围统计的细化标准,并指出应尽早建立全国统的城市建成区统计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背景下,准确研判县级市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差异特征,有利于探寻县级市绿地建设的问题根源和调控对策。以建制市为样本单元,以建成区绿地率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以1996—2015年为研究时段,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中国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时空分异特征。实证表明:1)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起点低,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增速呈逐渐降低态势,研究周期内均低于全国均值和其他行政等级城市;2)县级市市域间的建成区绿地率呈现逐步接近的趋势,相对差异率快速下降,但绝对差异率下降缓慢且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县级市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区域差异相对稳定;中部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的增速及增幅均处于领先地位,东北部在上述两方面均较为落后。厘清近20年中国县级市建成区绿地率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科学制定县级市城市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容  马晓萱 《城市规划》2000,24(2):23-24
1 可持续发展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义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用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1)不可建设用地:指为城市社会发展所必须拥有的满足生态环境所需的农业、绿化、水面等用地以及交通及大型基础设施用地。(2)城市备用地:指城市建成区边缘的荒地、低产农业用地,为今后在城市允许的发展规模内城市扩展所安排的用地。(3)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即在建成区内的部分用地上,近期与远期的需要与利益相结合,打时间差,能滚动开发利用的一些用地。本文以下主要叙述和研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成区用地”。天津市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控…  相似文献   

17.
以聊城市为例,利用1985,1996,2006和2017年4期TM遥感影像资料,得出聊城市近30余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其他城市和聊城市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采用增长速度法、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建成区空间扩张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聊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大体向北、东、南发展,且2006—2017年建成区扩张速度更快,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52%。其中,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增长最快,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58%;其次是居住用地,排名第3和第4的分别是工业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此外,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聊城市建成区扩张的主要因素,其他驱动力按照关联度顺序排名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GDP)、总人口和工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6~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工具分析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与影响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建成区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均与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三者共同决定了建成区绿地面积扩展的现实进程;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影响建城区绿地面积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徐骅  刘志强 《规划师》2016,(4):125-131
我国采用行政区划对城市进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以建成区绿地率为研究指标可以将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差异定量化,对统筹全国城市绿地建设具有应用及实践意义。文章以2013年我国656个城市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变异系数方法,对1996~2013年基于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差异构成和各行政级别组内部城市之间的绿地建设水平差异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了针对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绿地建设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各城市的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Quick Bird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GIS技术方法提取绿地斑块,通过外业调查,建立城市绿地数据库,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汕头市建成区绿地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汕头市建成区的绿地率为39.39%,人均公共绿地为11.67 m~2,植被覆盖率为45.69%,但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仍不够合理,类型区域分布不均匀,绿地构成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