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划师》2016,(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2)
新农村社区营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体现了规划主体由物质空间向人文与社会层面的转变。文章以台湾台南市土沟社区营造为例,借鉴其培养生活美学、打造生态美感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实践,提出艺术介入可以作为新农村社区营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居民为主体的多方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并构建了以艺术介入为策略、以多元伙伴为核心和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框架,同时提出农村规划在模式、方法及主体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由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许多城市都积极投身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从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研究切入,从畸零空间和艺术介入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明确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的意义,根据畸零空间的布局方式与形态特征,从散点空间、线型空间和面域空间三方面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认为艺术介入畸零空间不仅是对城市生活物质空间的优化重构,更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嵌入、对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重塑与再营造。  相似文献   

4.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8,25(4):41-47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创意城市是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新模式,是创新城市发展的初级形态。通过概括创意城市的注重产业、城市空间、价值主体重塑的特征,分析创意城市建设现状,提出打造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构建良好的创意产业;从多维度打造便捷的创意平台;注重多元化文化体验,打造开发式创意空间;营造高品质的创意环境;融入百姓生活;推进社区设计师制度;营造适宜创意人才生存发展的优良生态。  相似文献   

6.
廖容 《四川建筑》2012,32(3):63-64,6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于对城市美化的考虑,现代艺术正在一步步介入城市空间中,城市景观中的现代艺术正成为大众性的一种艺术。文章从公共艺术和场所精神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罗斯福总统纪念公园和都江堰广场两个例子,揭示现代城市景观空间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成为了一处营造公共情感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当代城市综合体案例,针对引入公共艺术介入的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进行研究,并分别从公共艺术复合营造的动因、公共空间的展览艺术复合营造、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总结得出了公共艺术发展推动、场所精神营造推动、城市更新复兴推动这三个复合动因和城市综合体的艺术品主导、艺术设施主导、艺术形式均衡这三种公共艺展空间的复合营造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贵谷名人堂项目位于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区位优势明显,旨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峡西岸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核心区。设计过程中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满足艺术园区功能要求,提升艺术家聚落空间品质,力求体现当代艺术审美需求。该项目在解读艺术家聚落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山水自然环境,延续周边仁山村的传统聚落形态,从空间层次、景观营造和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艺术产业园区的设计,营造出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场所精神,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艺术村。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26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汇聚一堂,一周内约200场论坛、展览和活动在现场举行。北京国际设计周由开幕活动、设计大奖、设计市场、智慧城市、设计人才、主宾城市和设计之旅七项主体内容组成。作为中国艺术社区联盟首发社区,水湾1979地产项目因艺术介入历史和空间而受邀参展。据执行策展人周翊介绍,整个展区以"艺术介入"为主题,以"公共空间营造"为轴线,展现了城市综合体经典案例水湾  相似文献   

12.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面临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问题.社区更新也成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具有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双重属性,因此老旧社区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升级、环境优化,还需要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美国纽约的"东纽约邻里计划"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从土地使用、住房保障、经济发展、公共空间营造四个方面对社区进行更新.如何保证老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借鉴其更新策略.文章在分析"东纽约邻里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开始不断发生变化。公共雕塑艺术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了城市中环境艺术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开始迅速涌入我国,形成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公共雕塑艺术也开始发展着转变,从最初的空间艺术向着环境艺术发展。那么,在文化交流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保持公共雕塑艺术的民族特性,如何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营造,需要当代人进行深入思考与解决。  相似文献   

14.
街头艺术是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行为,对提升空间活力、增加人的交往与塑造场所精神都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价值。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中,街头艺术通常被等同于"乞讨""诈骗"及"秩序破坏者"。这不仅桎梏了街头艺术的发展,也成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生活丰富以及艺术氛围营造的阻滞。台北市通过政府管理、制度设计、多主体组织以及民众参与性培育等多种手段,有效降低街头艺术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并使其成为提升城市空间活力、打造"艺术城市"名片的关键一招。多维度剖析台北市街头艺术管理的经验,提出集中与分散互补的空间布局模式、刚性与弹性结合的行为约束机制、组织与自组织的多主体介入管理以及积极舆论引导与严格执法保障等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再生和塑造提供参考,为街头艺人的管理与街头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背景社区营造是一场解决场所疏离感的空间运动,各种空间"参与"策略使民众重新介入场所,营造新的空间记忆。农村的社区营造相较于都市的社区营造(都市涉及的社群、公私部门各派系势力错综复杂,营造需要一定的策略性,且最终完成度难以保证)面对的空间议题和需要整合的社群相对更简单。都市的社区营造主要是消弭彼此的邻里淡漠感,营造一个新的社群关系,达成一个新的、共同社区场所。而农村的社区营造,  相似文献   

16.
莞城中兴路—大西路骑楼历史街区是东莞城市历史空间拓展轴上重要的空间节点,但却面临传统产业衰退、历史风貌削弱、居住环境恶化等现状问题。文章以社区营造理论为基础,从“人、文、产、景”四个方面对其提出空间组织优化策略:(1)人的需求:从城市发展角度重新定位,调整功能布局。(2)文的延续:延续骑楼文化的空间构成,彰显骑楼建筑的特色。(3)产的活化:重组商业业态,打造传统特色产业街区。(4)景的营造:梳理交通,营造人文景观,形成舒适多元的生活空间。通过上述策略使骑楼文化不仅依附于建筑表面,还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成为凝聚人气、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7.
罗勇 《华中建筑》2014,(8):121-12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引导城市空间转变的核心动力,而城市空间的转变特别是特色空间营造又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和空间规划上应把握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顺应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空间。东莞水乡地区作为珠三角传统水乡和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典型代表地区之一,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全面转型为方向,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交通、生态、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营造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的水乡特色空间,为其他地区产业和空间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阶段,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目标。物质空间环境的提升可以增加居民短期的愉悦,而积极心理学认为“设计”幸福应存在多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以期对个体更长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7个因素,包括自我接纳和认同、被需要和认同、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机能主动、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其次,探究积极设计的特征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社区营造中总结出基于积极设计的干预程序,依次为共情介入、寻找可能性、设计可能性和反馈与评价。最后,根据影响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构建积极心理干预矩阵以及提出干预策略:(1)创造平等的交往空间;(2)建立人与环境的关联;(3)创造与美好事物的关联性;(4)提供富有弹性的媒介;(5)提供一种延续性。研究成果为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社区营造及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介入方法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弓  谢圣祺  王薇 《工业建筑》2020,(1):80-83+90
在共享时代的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共享社区应运而生。基于老旧社区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点式介入手法对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打造共享平台,并以此为中心点整合社区资源,激发居民自发性地向周边产生触媒作用。旨在能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不断微更新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给老旧社区注入新的活力,营造社区乃至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