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翔古猗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现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其留存至今,经手多代园主,又经历了抗日战争,见证了数百年变迁,承载着无数历史事件。1957年开始对于古猗园的陆续重建,有对原建筑的考古挖掘和复原,有南翔当地其他文物古迹的迁入,也有依据《古猗园记》记载恢复的建筑与景观。文章通过在这样一座少有图像资料,依据园记和遗址复原的古园中,结合园记和现状体验,来探求过去蕴藏古猗园中的造园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2.
时建设 《中国园林》2003,19(5):16-18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古猗园,在众多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独具魁力。园中的建筑形式多样,轩榭楼阁立体造型变化多姿。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不同的景点,产生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艺术效果,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营造了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3.
司春杨 《山西建筑》2009,35(1):346-347
针对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性,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意境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园林无水则不活的结论,指出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11处苏州明清时期古典园林,从《园冶》六大篇章中提炼出园林理水与水景营造文化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量化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书中优秀传统理水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实例应用,引发人们对于现代园林水景营造如何更好兼顾生态观念和科技创新两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古猗园赏竹     
徐振保 《园林》1999,(4):14-15
都市人生活在尘嚣之中,看腻了车水马龙,厌倦了灯红酒绿,绿地蓝天竟成今日的企盼。几位朋友相约古猗园赏竹去。古猗园名列上海市五大明代园林,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设计构建。这位对竹情有独钟的艺术家,在园内遍植绿竹,竹成为园林最大特色,遂据《诗经》“绿竹猗猗”诗句,取名“猗园”,赞颂竹貌美盛。400余年来,古猗园不断扩建,从10亩至今130亩,成为沪上赏竹的最佳去处。从古猗园新大门进园,沿曲径  相似文献   

6.
袁长平 《中国园林》2012,28(8):103-106
香山静宜园是一座融天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其园林理水充分因借天然林泉之灵气,运用丰富的理水手法,赋予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出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的水体,创造了水形、动静、水声之美,营造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可以说香山静宜园理水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顶峰,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研究其山形水系对园林建设、发展及陶冶后来者心智均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洁 《建筑学报》2024,(2):112-116
针对理水这一中国古典园林重要技法,首先使用《园冶》多个版本考订文字,取得计成意欲表达的原文及以曹汛为代表的20世纪研究者赋予的理解;其次从地形学的角度剖析《园冶》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西汉至今的若干造园案例,深入阐释何为“凿渠”“理涧”“古法”“深意”等;最后,剖析这种分歧所反映的理水技法及审美变迁,并由此反思今天的古典园林水景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朱超萍 《华中建筑》2022,40(1):146-148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为例,梳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智慧所体现的生态观,结合景观格局理论对古典园林理水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初步研究发现:(1)古典园林理水的生态观体现在水的选址、水形设计以及周边配置各个方面;(2)古典园林水系的整体观展现了不同水体斑块在空间布局和连接上的景观格局特征,对生物的迁徙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可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中水系的连接度、曲度、廊道宽度等进行量化比对分析。基于景观格局理论的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古典园林的生态功能分析,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生态园林建设,并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的进一步量化研究和中国园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岭南园林理水技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岭南与水的渊源,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岭南水技艺形成的原因,并从水源、水体的平立面、驳岸材料的处理和水的色彩格式塔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岭南传统理水艺术技法,从而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薇 《山西建筑》2007,33(31):337-339
取园林理水为出发点,介绍了东西方园林中理水的营造与运用方法,并从地理气候、审美文化、思维方式、追求意境、关注重点等方面分析了东西方园林的不同以及造成相互差异的原因,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东西方的造园理水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园林常被叫作“园池”,甚至还有“林泉”、“山水”等别称,可见池泉水景与园林的联系十分密切,是造园不可欠缺的构成要素。苏州地区河港纵横,湖泊星罗,用水之便得天独厚,因此凿池引泉一直是造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了长期的造园实践之后,明清苏州园林的理水技艺已臻完善,无论大小园林都能以水取景、纵水生晖,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一、水面布局 水原无固有形态,其性至柔,需借助岸线而成景。自然界的地质运动分割出了江河湖海、池沼溪泉等形貌各异、变幻多端的水体、水系。而园林水景则是人们依据千百年来利用和改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巧夺天工,而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从模仿自然水景,借用天象和气候、写意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14.
李文霞 《城市建筑》2014,(26):135-135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巧夺天工,而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本文从模仿自然水景,借用天象和气候、写意手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营造手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在晚清民国曾被记录过不少如同水乡的旧照影像。尽管相比江南雨水少了很多,北京皇家园林和胡同里的私家园林中,有一些特别的理水方式,以及包含水意的建筑。园林中有着有形的叠山,和看似无形的理水。北方的水又有着水与冰的两种形态,浅的水池在冬天或许会放干,获得另一种无水而有水意的空间体验。在笔者看来,区别于在院子里布置水池的常规思路,园林中的积极的理水方式,可以理解为通过设计水的形态,创造含有水意的空间。试考察两种不同尺度的理水可能,其一是晚清民国的住宅中小尺度的园林理水,其二是清代皇家园林一处山中理水,尝试理解理水方式给空间带来的新意。  相似文献   

16.
罗彬  杨大禹 《华中建筑》2010,28(12):131-133
东西方造园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根源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对理水这一造园方式,可以说是两种造园体系中最大不同点的体现。该文从水体本身的特点出发,由此展开对东西方传统造园中理水的论述比较,以便能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出,在东西方两种不同造园风格和形态表达的背后,潜藏着彼此不同的文化哲理和设计观念。  相似文献   

17.
左燕平 《城市建筑》2014,(27):200-200
本文从水的形态、特质简要阐述了水在山水园林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系统地整理分析,对中西方园林理水艺术进行了比较,对两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了东西方在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上融合创新的可能,以及园林理水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水的形态、特质简要阐述了水在山水园林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系统地整理分析,对中西方园林理水艺术进行了比较,对两者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了东西方在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上融合创新的可能,以及园林理水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树强  徐雷  曹震宇 《华中建筑》2011,29(4):126-129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独特的理念理法和丰富的文化哲理内涵,它所塑造的水景优美而富有意境。文章分析了古典园林理水对水形、水色、水声、动与静的塑造,对融于物和意境的表达,并结合现代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与发展,以期探索既符合当代城市发展理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水景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卜复鸣 《园林》2006,(3):18-19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理水常常和叠石相结合,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言:"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水无石则岸无形,亦无态,所以在园林理水上常采用浅水露矶、深水列岛的办法加以处理。而若驳岸有级,出水流矶,或山脉奔注于池侧,略现水面,则清波拍石、水石相依,足以给人一种山水林泉之乐。由于江南园林在组织园景方面多以水池为中心,所以在叠石理水上多以叠石护坡取岸为主,辅以溪涧、水口、瀑布等,给人以一种自然之美感。假山驳岸也称叠石岸,一般用太湖石或黄石,参照叠山原理,利用石料的形状、纹理等特点,临水叠砌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在立面上凹凸相问,在平面上曲线流畅自然,并能与园中假山布局相协调的自然式驳岸。假山驳岸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