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市通州区某新区综合管廊工程近距离暗挖下穿玉带河大街及现况热力方沟,施工中采取深孔注浆止水及加固土体、超前地质探测、初支快速封闭、初支背后回填注浆及动态监控测量等技术,减少了对热力方沟的扰动,将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障了热力方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结合深圳地铁4号线工程下穿梅拗八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实例,探讨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的应用。地表下沉监测结果表明,最大沉降值在允许的沉降范围内,表明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3.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地表建筑物产生扰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是穿越工程的关键所在。以青岛地铁3号线错埠岭站~清江路站区间下穿建筑物群工程为背景,以控制地层变形为核心,选择适宜的掘进参数,提出超前小导管和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隧道初支背后回填注浆、建筑物变形补偿注浆、隧道堵水注浆等控制地层变形和建筑物沉降的控制措施。现场实测表明,建筑物沉降分微弱变形、急剧发展、稳定、微弱抬升四个阶段,最大沉降为13.84mm,最大差异沉降为8.21mm,满足控制标准。研究结果为青岛地铁后期下穿建筑物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工程西黄村站至廖公庄站区间,在砂卵石地层中穿越西五环路暗挖施工中采取超前地质探测、深孔注浆超前加固土体、增设临时仰拱缩小开挖断面、严格控制格栅榀距、初支快速封闭成环、及时进行初支背后回填注浆等技术措施,减少了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将西五环路及挡墙的沉降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析了在富水软塑性地层隧道下穿危旧房屋施工的难点和风险,在对原设计地层预加固措施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预加固措施新方案。施工沉降监测及分析表明,施工中5个重要阶段的地面沉降和墙体沉降均控制在允许值之内,每个阶段房屋沉降偏斜率和最大差异沉降均小于允许值。事实说明,在富水软塑状粉质黏土条件下,穿越危旧房屋采用双重管超前深孔注浆配合水平大管棚超前预支护,可有效地控制地表和建筑物变形,能成功地保护地表房屋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贾波  刘干斌  徐立  石祥锋 《工业建筑》2011,41(8):121-125
竖井施工不可避免扰动地层,引起地铁隧道周边建筑物沉降,影响其安全和正常使用。结合某地铁区间隧道,分析竖井施工引起的周边建筑物的变形特点、原因及规律。以邻近某建筑为例,提出开挖掌子面进行全断面封闭措施;隧道内超前深孔帷幕注浆;隧道台阶法开挖及时进行支护,并向初期支护背后注浆回填、径向注浆以及地面注浆加固技术措施,对建筑物...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3)
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BT项目7302标安托山停车场出入线下穿北环大道段隧道暗挖实例,在浅埋淤泥地层及上覆大流量车辆荷载的条件下,提出采用了超前双层大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帷幕注浆的超前预加固综合支护措施进行超前加固。不仅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沉降量,而且还确保了上覆城市干道的行车安全与隧道开挖的施工安全,为相似工程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内双层隧道下穿既有主干道,因受线型、埋深等影响,存在“浅埋、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工程实施难度大。结合工程案例,全面介绍了超浅埋、小间距双层隧道采用“大管棚+小导管+掌子面TSS注浆”的超前加固措施、双层衬砌结构配合CRD或双侧壁导坑法的支护方案,以及近接桥梁“加桩补强法”的保护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并提出地表沉降控制值可结合工程情况突破常规值(+10 mm~-30 mm),加强分块施工的初支拱脚刚度和拱部回填注浆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在成都地区富水砂卵石地层,新建轨道交通9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在采取拱顶双排大管棚加固,地层补偿注浆、洞内注浆加固,以及车站端墙兼作管棚导向墙处理等措施后,很好地实现了既有地铁隧道的沉降及变形控制,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前深孔注浆作为浅埋暗挖法施工的辅助措施,在确保地层围岩稳定、控制地面沉降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北京地铁16号线甘家口站PBA工法暗挖车站穿越一级风险源深孔注浆施工为例,从注浆工艺原理、施工工艺、浆液配比、布孔方式以及成孔机械等方面介绍了双液深孔注浆加固不良地层的施工技术。双液深孔注浆加固有效控制了周边管线的沉降及变形,并将地表沉降控制在警戒值以内。  相似文献   

11.
唐汐 《建筑结构》2023,(8):148-153
为解决城市地铁隧道极小间距下穿上方构筑物结构变形控制的工程难题,剖析了下穿工程风险特点并设定初步变形控制策略,通过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地铁双区间下穿既有盾构隧道结构变形预测和控制效果。着重分析下穿工程段的关键风险和影响区域,基于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超前支护、优化开挖方法及盾构结构加强的联合控制措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双区间中心截面周边±30m是控制施工扰动和盾构结构变形的重点区域,超前管棚具有纵向梁承载作用,深孔注浆具有横向拱承载作用,两者协同承载实现了较好的地层变形控制效果,使盾构结构变形控制在5.0mm以内,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蔡家寨隧道出现涌水涌泥段的地层构造和地表坍坑特点,应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对掌子面进行预先评价,之后对隧道开挖支护方案进行了"洞内帷幕注浆+大管棚方案"和"地表注浆+洞内补注浆+大管棚方案"的施工技术及工期造价方面的比选,最终推荐采用"洞内帷幕注浆+大管棚方案"。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的涌水涌泥灾害处理,也为隧道开挖超前地质预报和注浆管棚支护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工基础》2017,(2):115-119
深圳地铁5号线暗挖段下穿老梅子园密集浅基础建筑物,该处地层富水软弱,属于VI级围岩,地层变形不易控制。为确保隧道暗挖施工及地表建筑物安全,采用超前大管棚加固地层、旋喷桩连续隔断墙和地表跟踪注浆等技术措施控制地层变形。其中,管棚加固用以增加地层支护刚度,减小开挖对周围土体的扰动;旋喷桩墙限制隧道开挖的横向影响;地表跟踪注浆改善土层的力学性能,提高土体的压缩强度。地表监测表明,上述措施有效控制了暗挖段开挖过程中的地层变形,使隧道得以顺利通过该区域。  相似文献   

14.
"先隧后井"法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一种新工法,其工程风险较大,采取合理的地层加固措施对保护周边环境及临近盾构管片显得尤为重要。以西安地铁九号线某区间隧道为背景,通过数值方法,针对地层超前预加固措施、注浆加固厚度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横通道周围地层最小注浆加固厚度为2 m,加固后地层的弹性模量至少应为原地层的1.2倍;联合采用超前小导管、大管棚和地层注浆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地表沉降,减少对临近盾构管片的变形。  相似文献   

15.
大粒径富水砂卵石地层自稳性差,盾构下穿掘进会扰动土体造成超挖继而引起既有地铁线沉降,影响运营安全,控制难度极高。采取超长大管棚、袖阀管注浆加固存在加固盲区,创新使用定向定深钢花管对盲区进行补充注浆加固可大幅减小盾构通过的即时沉降,改善后期沉降,使用特制锚杆深层注浆及时消除工后沉降和滞后沉降。  相似文献   

16.
以渝万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内环高速公路为例,详细论述了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的关键施工技术:超前支护、初期支护、衬砌、衬砌背后注浆、监控量测等,重点介绍250mm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某地铁出入线段采用导向跟管钻进法大管棚施工技术下穿绕城高速进行研究,详细叙述了这种大管棚施工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和施工流程,为以后地铁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使用大管棚超前支护的措施防止路面沉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结构沉降控制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站至东大桥站区间隧道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垂直密贴下穿既有2号线朝阳门站。采用FLAC~(3D)模拟分析了密贴下穿施工引起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规律,据此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方案,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对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进行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下穿段两沉降缝间的既有地铁车站结构为沉降控制的重点区域;区间隧道下穿施工期间,初支背后回填注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千斤顶顶升则是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控制的关键措施;隧道开挖初期既有地铁车站结构沉降显著,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千斤顶顶升力并加强注浆质量,确保了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等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三明南铁路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考虑穿越工程区域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提出了三明南铁路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关键施工技术,即在隧道穿越施工前,采取水平及垂直旋喷桩、超前大管棚、挡土墙锚杆等加固地层技术措施;隧道穿越时洞身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无爆破开挖施工,有效地控制公路路面变形;同时,提出了铁路隧道下穿施工时高速公路的安全防控措施。经现场对高速公路路面沉降进行监测,路面实际沉降值小于设计要求的20mm,采取了"正常保通"措施,顺利穿越此段区域。  相似文献   

20.
张彬 《市政技术》2012,30(5):79-82,86
石家庄六线隧道施工中需下穿石太直通线,施工风险较大。为保证石家庄六线隧道安全穿过既有运营铁路,施工中采取扣轨加固既有线路、洞内大管棚超前支护、全断面注浆加固掌子面、中洞法结合CRD法施工的方法,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转换进行了仿真分析,重点研究了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引发的轨道沉降变形,为施工提供指导,保证了下穿隧道安全顺利通过既有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