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二维多孔介质热平衡模型对堆积床蓄冷罐的储释冷循环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循环过程中储释冷截断温度、储释冷质量流量和蓄冷罐工作压力对蓄冷罐循环热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储释冷截断因子增大,斜温层厚度减小,储释冷时间及循环时间变长,蓄冷罐的有效容量比逐渐上升;随着储释冷质量流量的增大,储释冷时间及总时间显著缩短,但是...  相似文献   

2.
蓄冷换热器是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蓄冷换热器中设计尺寸参数对蓄冷装置加工和蓄冷性能的影响,以固体氯化钠颗粒作为蓄冷材料设计了一种超临界压缩空气填充床式蓄冷换热器.根据系统的要求参数和压力容器尺寸的约束方程,以罐体质量和加工成本最小、冷量损失最小和蓄冷效率最高为原则对10 MW蓄冷换热器的整体尺...  相似文献   

3.
实验测试了两种相变温度分别为-5.4℃和-9.6℃、相变焓分别为132 kJ/kg和173 kJ/kg的十三烷和十二烷在不同组合模式下对蓄冷装置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三烷在外层、十二烷在内层的组合模式,尽管总相变潜热在所有组合中仅排第三,但蓄冷装置将内壁温度控制在0℃以下的时间最长,与双层同为十二烷的工况相同,高于双层同为十三烷及十三烷在内十二烷在外层的模式。相变温度更高的材料在外层,可以降低环境热量传递至蓄冷装置内部的速率,延长蓄冷时间,有利于提高蓄冷装置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低温显微技术研究辛酸、月桂酸及其二元系统的热性能,建立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相图。实验结果表明: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的相图较复杂,辛酸质量分数较低时发生转熔,转熔温度约为14℃,转熔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60%;辛酸质量分数较高时发生共晶,共晶熔融温度为7.44℃,相变潜热为136.43J/g,共晶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80%,该共晶熔融温度适合于空调蓄冷。辛酸/月桂酸共晶混合物经过60次、120次冻熔循环后,其共晶熔融温度、熔融热、比热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作相变蓄冷材料。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2013,(8):88-92
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解决能量供需不平衡以及可再生能源不稳定问题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填充床是热能存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一个充满填充材料的热量存储装置,岩石和鹅卵石是最常用、最可靠的填充材料。文章分析了以高压空气作为传热流体的岩石填充床的蓄热特性,讨论和研究了不同试验参数对蓄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填充床的蓄热效率随空气压力的升高而降低,随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因而在较大的空气质量流量和较低的空气压力条件下可以得到较高的蓄热效率。  相似文献   

6.
蓄冷球内高温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晓燕 《节能技术》2004,22(3):9-11
针对一种自行开发具有较高融点的新型高温相变材料进行了蓄冷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蓄冷量和球内相界面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并分析了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的误差原因。所得到的结论对蓄冷装置的节能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液化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颖高效的能源系统集成方案.常规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由空气液化储存、空气膨胀发电和空气蓄冷换热3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用电低谷时,低温液化空气暂时储存于液空贮槽中;用电高峰时,气化后的高温高压空气驱动发电膨胀机对外输出电能;空气蓄冷换热子系统主要起到回收冷量的目的.与其他储能方式相比,液化空气储能具...  相似文献   

8.
以湿空气焓值为研究对象,按理想混合气体模型和实际混合气体模型分别对含湿量恒定条件下空气的焓值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在接近饱和的状态下,实际混合气体效应不可忽略,在HAT循环饱和过程参数范围内两者的最大偏差接近7%。因此,HAT循环饱和器分析应按实际混合气体模型计算湿空气的焓值。图5参5  相似文献   

9.
电站循环水泵前池水位相对水源地水位下降,对汽轮机冷端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运行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计算循环水泵前池水位下降对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影响量,明确了对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安全性影响的判定标准。形成了一套简便、实用的分析计算方法,对循环水取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同时为同类型循环水取水系统的设计选型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武昌热电公司利用天然气的改扩建工程;着重分析了S109E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的热经济性,结果表明,这一联产形式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使能源转换效率高达70%.  相似文献   

11.
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芒硝/膨胀蛭石(EV)复合蓄冷材料(CPCM),其中9wt%的氯化铵为相变温度调节剂,3wt%的硼砂(Borax)为成核剂;经筛选得到,EV与相变材料的最大负载质量比为1:6。制备的CPCM相变温度为16.2℃,潜冷蓄冷量为105.98kJ/kg,因为EV载体材料提高了比热容,使总蓄冷量达到120.68kJ/kg。芒硝基相变材料(PCM)与CPCM因EV的负载导热系数有所提升,并有效改善了无机盐类相变材料所产生的相分离问题。搭建循环测试装置,确定了CPCM的最优工况,并对CPCM进行100次融化-凝固循环,循环后对CPCM片层进行了SEM测试。结果表明,CPCM热性能稳定,片层无明显破裂,无相分离发生。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在24℃进口温度时释冷效果明显。故所制备的复合蓄冷材料CPCM适用于空调冷能储存,提高用冷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空调蓄冷材料及蓄冷球内非固定融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空调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并对该种蓄冷材料制成的蓄冷球进行了释冷特性的研究,探讨了蓄冷球内固液密度差引起的固态物上浮对蓄冷球融化释冷的影响,得到了融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该蓄冷材料融解热为149.4kJ/kg,相变温度为7.9℃,该相变材料可作为空调蓄冷材料,蓄冷球的直径及固液密度差对融化释冷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分别对自身再冷式热泵系统、外界再冷式热泵系统以及无再冷的热泵系统进行计算分析,并比较了这3种系统的循环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自身再冷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是一致的;在相同条件下,自身再冷式热泵系统比其他两种系统能更好地改善系统的循环性能;再冷技术与热泵系统的结合可以增大热泵系统的最大运行温差(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的差值),扩大了热泵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李建  王海涛 《节能》2023,(1):43-45
为了提供医学用品在冷链运输过程要求的低温环境,解决相变材料易泄露和导热系数低的问题,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由十四烷、烯烃嵌段共聚物(OBC)和膨胀石墨(EG)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CPCM)。利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蓄冷箱,利用COMSOL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对其保温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将复合材料应用于蓄冷箱中可以维持2~8℃的温度区间350 min,环境温度为37℃时,蓄冷箱内2~8℃的温度区间也可保持220 min。无源CPCM蓄冷箱系统在高温下也具有较好的保温能力,能够满足短途冷链运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旋转干式滚筒冷渣机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旋转干式滚筒冷渣机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塑性弹性体SEPS/OP10E C-PCMs通过物理交联机理,熔融共混法制备得到一种可形变,力学性能较强,可浇筑塑形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SEPS/OP10E C-PCMs。加入SEPS/OP10E-PEG 2000加强力学性能,探明了物理交联机理以及力学性能增强机理。实验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综合热分析法(TG)、拉力-应力测试等,探究其储热性能、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等。测试结果表明,SEPS/OP10E-PEG 2000具有较高的潜热值,且5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无石蜡泄漏,热稳定性良好,且最大拉伸率为652.3%,力学性能较强。并将这种具有浇筑塑形的SEPS/OP10E-PEG 2000应用于蓄冷箱中,其可在7~9℃温度下维持2.6 h之久。这种新型具有浇筑性能且各项热特性较强的复合相变材料在冷链运输中降低了储热材料的空间占比,使蓄冷箱精准控温能力和保冷性能增强的同时有效节约了冷链运输空间。  相似文献   

19.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是一种崭新的能量供应系统,它实现了能量的梯级利用。本文在联合循环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基础上,从总热效率、效率和经济效率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实例对系统进行了热经济性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升湿空气燃气轮机循环的调控灵活性,自主设计和搭建了后冷湿化器一体化实验系统,通过实验获得不同水气比下后冷湿化器出口空气的温湿度和出口水温,利用实验数据修正表面化学反应速率,基于表面化学反应模型建立了后冷湿化过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水气比和进口水温对后冷湿化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后冷湿化器传热传质模型能高精度模拟后冷湿化过程,空气温度沿流动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空气的含湿量和相对湿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升高;水气比和进口水温均对后冷湿化器的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水气比和进口水温增大出口空气湿度提高,湿化性能提升,而降低水气比有利于提升空气后冷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