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蓉 《山西建筑》2008,34(2):74-75
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模式,研讨居住小区环境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居住区生态小区——"健康住宅小区"以其生态文明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城市居民的理想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2.
针对封闭式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央在2016年初发布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开放住区政策。从此,关于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开放式住区的设计要点以及街区制可应用模式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开放与共享、交往与融合两个方面对当前关于住区开放性的属性特征进行总结,并在分析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街区制模式是当今以及今后我国开放式住区开发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应文婷  张才荣 《山西建筑》2008,34(17):52-53
对我国城市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做好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搞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大力建设生态园林及住宅小区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以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薛甲伟  徐升阳 《城市住宅》2022,29(3):205-207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用水短缺问题,缓解"下雨看海"的窘况.以某住宅小区项目为例,从雨水花园改造、生态停车位改造、净化调蓄设施及调蓄净化明沟4个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规划改造中的实际应用,以提升住宅小区的绿色节能效益,助力城市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封闭式住区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于2016年初发布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开放住区策略。社区作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涉及很多规划因素,这些因素宏观上会对社区与城市的融合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各规划因素对社区建设的影响机制,明确各影响因素的设计要点,掌握开发社区构建与城市有机融合的关系,能使我们在社区规划中更好地把握不同开放社区的设计关键与规划重点,创造与城市有机互融的良好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草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当前部分低层次、粗放式、超负荷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严重威胁到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水生态修复"理念,针对草原地区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开发现状,提出了水生态产业聚集区的城市新区开发新模式。通过资源调查和环境问题分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产业构建开发和修复并进等措施,降低城市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为其他草原城市绿色开发,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242-2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2月6日颁布。该意见把城市间街道规划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此规定表明了我国将通过开放式街区取代封闭式小区模式,以有效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决心。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是有名的"堵城",每年不断的道路返修,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区规划,如新增加的"郑州市郑东新区",更是将郑州市区规划往东迁移,市区面积不断扩大。俯瞰郑东新区20层以上的高楼拔地而起,楼越盖越高,人和车也相对越来越多,交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我国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转变传统排水防涝模式、维持水文循环顺畅、降低自然灾害影响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海绵城市,应当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结合城市固有水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改造尤为重要。文章以天津市老旧住宅小区——世芳园小区为例,通过对该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介绍具体的改造方案,引导城市雨水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城市水危机提供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郭昊 《城市住宅》2016,(11):35-37
正为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和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在满足绿地景观的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元素,让小区绿地景观更生态,更具可持续性。本文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结合住宅小区景观的特性以及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开发应用技术,探索住宅区景观绿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主要采取"生态保护优先"与"建设保障优先"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存在互补特征。借助博弈模型分析得出,生态保护部门与建设保障部门的空间发展诉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会促进部门之间展开合作,进而使通过两种模式划定的生态保护空间和建设保障空间"基准线"相互耦合优化,最终划定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开发边界。最后,借助漳州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阐释博弈机理下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耦合优化的特定技术路线、方法及实施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十五”规划和杭州市“创建绿色环保城市”的战略,浙江金成房地产集团努力贯彻建设部提出的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实施“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方针,依据《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和技术导则》,在著名旅游城市杭州开发建设江南春城·白云深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作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其建设经验值得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11)
文章针对山地城市双修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山地城市双修的总体思路,以湘西吉首市为代表案例,因地制宜地提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模式、城市功能提质改造模式、特色风貌塑造与旅游带动模式三大城市双修模式,从生态网络构建、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产业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城市品牌和特色风貌塑造等方面对城市双修实践展开探讨,并提出规划指引,以期为推进山地城市双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住宅区边缘空间因其特性和功能定位,在住宅区规划利用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但是在封闭式大型住宅区的"圈地"现象严重、城市肌理被割裂的情况下,边缘空间的利用形式较为单一,承载作用体现不明显.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分析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住宅区功能模式,从提升优化社区功能、补充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健全生态功能的角度入手,探讨街区制模式下规划建设过程中边缘空间的定位变化与创新利用,研究住宅区边缘空间使用方式和效能提升的问题,期待对我国街区制居住区推广过程中的规划管理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与开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的处理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企业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建管衔接、确保小区在使用周期内"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但是现状却是开发建设企业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总是不敬人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本文以光大花园为例阐明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要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既具鲜明个性又能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和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的城市生长后工业城市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城市发展正从基于石化燃料的旧模式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新模式转变。本文介绍了新近的有关"绿色城市化"的研究以及城市更新与邻里社区的发展模式;探讨了横跨建筑、风景园林和城市设计等领域的问题,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将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垃圾及水处理、被动与主动策略、自然通风措施等整合到当今"生态城市"的设计之中,以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反思了关于建筑本身及城市区域可持续性的现实途径,并提供讨论城市中心可持续更新模式的平台,研究生态模式如何影响城市化;最后,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市的"城市大学"和"滨水城市"两种城市发展模式为例,阐释了可持续城市设计原则的应用。研究表明,在现有的城市中心区以内实现城市的增长,较之占用、蚕食城市周边未建成区进行建设开发,能更好的维护环境生态。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住宅绿化的生态作用和配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彤 《浙江建筑》2006,23(7):13-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里对城市住宅小区入口绿化、屋顶绿化、公共中心绿化、宅旁绿化和滨水湿地绿化的五种典型配置,进行生态意义上的绿化模式探讨,以供生态住宅建设规划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住环境     
近几年来,建设部曾提出了把“十分重视城市人民的居住问题,不断改善城市人民的居住条件”作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狠抓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的工作,抓好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发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质量,确实是关心人民生活,促进城市建设的一件好事,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全国第一批三个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工程,基本上已经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这三个城市住宅小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