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输水线路中横跨盆地浅切割低山地形地质条件,从倒虹吸和输水渡槽两种建筑物型式进行线路布置、结构体型、工程量及投资比较分析,初步得到倒虹吸在结构受力、施工、运行及投资上优于渡槽结构。再从倒虹吸管材选择、管径比较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最终得到倒虹吸的管材、管径,并确定其结构布置由进出口连接段、进出口段及管身段组成,进出口斜坡段采用明钢管、中间管身段采用PCCP管组成,这种结构布置形式不仅对地形地质适应性强,占地少,节省了工程量及投资,而且便于施工及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北省段与多条河流相交叉.其中与滹沱河、唐河、沙河(北)相交叉的倒虹吸工程均为总干渠重要的穿河建筑物.由于在修建倒虹吸工程后,河道水流受工程影响将发生较大改变,其上下游及倒虹吸附近河床将相应地进行调整.通过这3个倒虹吸工程的模型试验及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倒虹吸口门位置、宽度、壅水高度、两岸连接型式及河道下游冲刷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跨越草墩河的河渠交叉建筑物经对涵洞式渡槽、梁式渡槽和渠道倒虹吸3种型式的比较,选取工程量最小和投资最省的涵洞式渡槽为跨草墩河交叉建筑物,介绍了涵洞式渡槽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4.
刁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穿越刁河干流的大型交叉建筑物,其安全运行对保证正常输水至关重要。工程正式通水前,渡槽进行了两次充水试验,正式通水后根据检修需要进行了一次充放水过程。文中简要介绍了刁河渡槽两次充水试验和通水后,这次充放水期间的主要安全监测成果,结合设计指标对工程运行性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复杂内边界长距离输水明渠的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通常具有输水线路长、沿程过水建筑物类型和数量多的特点。节制闸、分水口及倒虹吸、渡槽等建筑物与水流的复杂作用,造成了长距离输水明渠非恒定流模拟的困难。建立了复杂内边界长距离输水明渠的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模型定义和模化了节制闸、倒虹吸和多孔并联渡槽等3种类型的内边界条件,实现了对输水明渠水力过渡过程中水位、流量大幅度变化的无间断连续模拟。模型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全线和单个闸门的模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模拟多内边界复杂输水渠道的水力响应过程,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等跨流域大型明渠输水工程的模拟工具。  相似文献   

6.
跨红水河建筑物是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工程南干渠渠首建筑物,具有输水流量大、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跨河建筑物有渡槽方案和倒虹吸方案可供选择,结合建筑物跨越红水河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航运、行洪、水力学、运行管理、工程投资、施工及结构安全等要求,通过分析比选,推荐渡槽方案为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工程南干渠跨红水河建筑物。  相似文献   

7.
磁河渠道倒虹吸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京石段)河北省境内的一座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大寨村附近。磁河倒虹吸工程由进口渐变段、进口闸室段、管身段、出口闸室段、出口渐变段5部分组成,全长579m。工程等级为Ⅰ等,主要建筑物按1级建筑物设计,设计输水流量为165m^3/s。加大流量为190m^3/s;工程防洪标准为:  相似文献   

8.
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河建筑物452座,其中输水河倒虹及渡槽36座,穿输水河倒虹工程72座,跨河渡槽11座;涵闸85座;公路桥及生产、交通桥248座。近年来,部分闸墩、生产桥桥柱及倒虹迎水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冻融破坏,有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自1996年开始对建筑物冻融破坏的部位进行了修补。1 破坏原因及破坏情况1.1 破坏原因。冬季送水,受低温、(最低温度达—10℃以下)、风浪、水位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建筑物处于水位变幅区部位经受冻融循环的次数较多,当冻融循环次数超过该部位混凝土的抗冻标号时,就发生了冻融破坏。有的建筑物施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高塄水电站引水系统中1^#冲沟处过水输水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详细介绍了倒虹吸的水力计算,以及倒虹吸进口段、管身段、出口段相关建筑物尺寸的确定与布置。  相似文献   

10.
三屯河灌区经过40年的运行,建筑物和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三屯河西干渠老倒虹吸是西干渠的控制性建筑物,年久失修,其中一孔已经淤死,已经不能满足西干渠的正常使用,需要修建新的跨河输水建筑物。本文对西干渠跨三屯河建筑物方案进行了比选分析,确定了渡槽跨河方案为最优方案,为类似灌区跨河建筑物设计提供的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设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多年平均引水量7.70亿m~3,渠首设计流量38.0 m~3/s,输水线路全长269.672 km。本文简述了工程总体布局、输水线路和输水方式及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对长3.7 km土洞,夹河套段选择长72.149 km倒虹吸型式,穿越中华山采用长13.84 km TBM隧洞方案,深挖明渠和浅埋隧洞调整为暗涵,以及长联高架渡槽施工方法进行了比选推荐。  相似文献   

12.
渠与河交叉建筑物的裹头体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渠交叉建筑物的裹头体形设计关系到河道上游水位壅高、河道演变以及总干渠的正常运行等重要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渠道倒虹吸工程的裹头体形多种方案的试验比较.得出较优的体形为抛物线接圆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裹头体型的主要因素.文中还对河与渠斜交时裹头设计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发挥万家寨引水工程北干线在长距离输水管路的潜在效益,基于北干线有压的1#、2#倒虹吸PCCP管道工程,以1#倒虹吸朔州在线调流阀前管道充水过程为例,分析研究了考虑空气阀作用工况下可能产生的水击压力以及不同的充水流量下1#倒虹吸沿程控制点的充水时间。研究成果为万家寨引水工程北干线充水过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战略举措。工程输水线路长,沿线交叉河流众多,因此采用了倒虹吸、渡槽等水工建筑物与沿线河流立交,以保证水质。输水工程穿越地区暴雨多发,洪水频繁,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基于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暴雨洪水风险模型,分析输水干渠不同区段的风险程度,并根据不同降雨情景实时分析洪水风险,为降低工程的暴雨洪水风险损失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淇河倒虹平面光弹模型设计及加载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结构力学和二维有限元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试验说明,对于大型框架结构,采用平面有限元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排水倒虹吸进口段有两条河沟汇入情况,通过采用二维浅水运动数学模型研究手段,模拟分析双沟典型来流方向和不同流量组合情况下的倒虹吸进口段水流特性,通过方案比较优化进口段布置型式,提出了各种来流方向和流量组合情况下进口布置型式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整治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并提出漂流供水方案,采用二维全水动力模型,对水利枢纽下游河道整治前后不同泄水工况进行模拟。以三河口水利枢纽下游河道为例,河道两侧风景优美且暗礁险滩较少,河床高程为514~526 m,河床砂卵石层厚度5~10 m,为实施漂流项目提供了保证,结合上游水利枢纽调度运行情况,计算了各个泄水工况下不同断面的水力要素及相关统计信息,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河道整治及漂流供水方案。结果表明,该二维水动力模型能高效高精度对水利枢纽下游河道进行不同泄水工况下的模拟,为河道水上娱乐设施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并从节约水资源及减少工程施工量的角度建议对河道进行6 m疏浚,在此工况下上游水利枢纽仅需泄水4 m3/s,此时河床断面最大水深最小值为0.50 m,断面水面最小宽度为4 m,断面最小流速为1.02 m/s。  相似文献   

18.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639个单元工程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灌渠河、贾河、金水河、石门河和沙沟5个典型单元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中线工程沿线639个评估单元中,风险事件可能性指数为1的单元占比最大,风险等级以一般风险为主;在5个典型单元中,极端降雨移用(植)后在交叉断面处形成的洪水基本上呈现流域面积越小洪水量级越大的特点。此外,灌渠河排水倒虹吸发生渠顶漫溢的风险低;贾河梁式渡槽、沙沟排洪渡槽和石门河渠道倒虹吸均存在较高的工程风险;金水河渠道倒虹吸在超标准洪水下河道冲刷满足要求,工程风险较低。研究成果对提前部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御超标准暴雨洪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倒虹吸、渡槽是设计上常用的穿越或跨越河流、灌渠、铁路、公路的大型交叉建筑物,蒲阳河渠道倒虹吸即为河渠交叉工程。倒虹吸施工技术在先期开工的滹沱河和唐河倒虹吸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外乎用布料机或塔吊输送混凝土,管身用钢模台车或组合钢模板成型。蒲阳河倒虹吸管身全部采用散装钢模板和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成型,布料机为水平和斜坡行走式,极大地丰富了倒虹吸管身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引江济汉工程干渠地基涌水涌沙问题是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保证工程施工期的安全,根据其地层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降排水方案。本文主要介绍干渠及交叉建筑物施工期深井降水与盲沟排水处理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地在15.124 km长的干渠及15座交叉建筑物等工程施工中应用,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