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32
刘池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55-261
中国沉积盆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后期改造强烈。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是中国沉积盆地的一大特点。中国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具有以下显着特点:(1)波及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根据沉积盆地后期改造的性质、特点和强度以及可能恢复的程度,可大致分为5种类型:(1)初始面貌改观;(2)增添新的内容;(3)构造性质转化;(4)相对方位改变;(5)初始面目全非。各类型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和过渡。认识和研究中国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烈这一特点,对地质科学研究和沉积矿产勘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该书介绍了中国东部深部地质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的地学断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东部地壳、地幔的地质属性和结构特点。并从深部地质渊源出发,论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影响,对含油气盆地的生成、演化以及与其有关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对金矿床的形成、分布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23—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海沉积盆地多重动力成因和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培康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10(4):221-230
近年来在深部和区域地质方面所获得的新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热事件的认识,近海盆地的成因与深部作用地幔柱构造不可分割,表现出与亚洲东部特殊的地质背景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多幕动力作用决定了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其中超压系统多期破裂产生并驱动的含烃热流体的多期活动成藏和重就位是基本的成藏动力学特征,而现今作为含烃流体场动态演化的一个切面,油气藏是盆地流体场中的特殊异化点,因此盆地水系统的温、压、化学场以及成岩场的特征是判别油气藏分布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盆地油气藏同生断层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李春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4):1-4
在中国东部松辽、渤海湾和三水盆地,其中、新生界砂泥岩沉积地层广泛地发育着因重力滑塌作用而形成的同生正断层。用断层两盘同层位地层厚度的比值,不仅可以定量研究断层的发育,揭示断层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性,而且还对与断层相关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即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起控制作用。文中以上述三个盆地的油气藏为例,论述了同生断层的定量研究方法及其在相关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盆地分析角度,提出、并论述了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研究思路,即:(1)系统分析;(2)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结合分析;(3)时空演化分析;(4)成岩-成矿作用结合分析。这一思路强调了盆地地质作用的系统性,体现了油气地质过程与成岩作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表现为: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2)盆地类型丰富,地球动力学环境多变;3)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4)陆相沉积盆地占主体;5)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6)后期改造强烈;7)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8)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9)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简要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特殊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中生代沉积实体、叠置盆地及油气赋存类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的发育具明显阶段性。按主要构造幕可划为六个沉积实体,其展布格局、沉积旋回、沉积体系、改造变形、油气赋存等差异显著。多数中生代盆地,属多层次结构的叠置盆地。从生、储油层的配置关系,可分出三种类型十二种型式的油气赋存类式。新疆三大盆地的“古生中储”是今后增储增产的主要类型。“二连”、“酒西”式是松辽-华北,海拉尔-二连-巴丹吉林,以及河西走廊油气的主要赋存型式。 相似文献
11.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总被引:59,自引:9,他引:59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1)厘定盆地属性,分析动力环境;(2)恢复原始盆地,回归今盆位置;(3)揭示改造过程,明确几个时期;(4)确定改造程度,划分保存单元;(5)探讨聚散特点,评价资源规模;(6)重视多源油气,突破单一模式;(7)多期动态聚散,突出晚期成藏;(8)注意差异改造,切忌以点代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