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模型。针对我国某个实际挥发油藏,利用研制的相态模拟分析软件分别对该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泡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和相对体积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讨论了毛细管压力作用对挥发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凝析气藏的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以后,凝析油会因为反凝析现象从气相析出,储层中同时存在气、液、固(指岩石)三相,对于气,液两相流体的气-液界面,由于界面张力的存在,将会产生一个曲面附加压力(称之为毛细管压力),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孔隙半径小,因而毛细管压力应予以考虑,本文在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之后,针对一个实际凝析气藏,分别对其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露点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反凝析液量进行了相态模拟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油气藏储层中的流体要受到毛细管压力、气相吸附、液相吸附、毛细凝聚、色谱分离等各种界面作用的影响 ,因此凝析油气体系在油气藏储层中的相态变化和在PVT筒中的相态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别。文中建立了考虑气相吸附、液相吸附、毛细管压力影响的定容衰竭相平衡计算模型 ,以我国PH凝析气田为例 ,进行了考虑多孔介质界面现象影响的定容衰竭模拟计算 ,论证了气相吸附、液相吸附、毛细管压力对定容衰竭相平衡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 ,并将计算结果与不考虑多孔介质界面现象影响的计算结果作了对比和分析 ,结果表明 ,多孔介质界面现象对凝析油气体系定容衰竭相平衡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多孔介质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油气相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常规相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考虑多孔介质毛管压力对相态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模拟器。通过对实测露点的模拟和亲油介质中求解结果与SPE20180的比较,表明了本模拟器的可行性。用此模拟器进行了实例计算,较为全面地说明了多孔介质毛管压力力对的油气相上图和等温闪蒸中反凝析液饱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ëϸ��ѹ��Ӱ��������ϵ��ƽ��������о���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油气藏中,油气流体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应考虑多孔介质中的界面现象的影响。文章从热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为了论证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程度,针对我国两个凝析气藏,分别对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露点压力,反凝析液量和p-T相图形态进行了相诚模拟计算。并利用热力学亚稳态和新相生成理论中的开尔文(Kelvin)方程对其相态模拟计算结果作出了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凝析油气体系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考虑多孔介质界面现象对凝析气相态规律和渗流规律的影响,能更真实地反映凝析气在储层多孔介质中的相态特征和渗流特征,特别是低渗透凝析气藏,更不能忽略毛细管压力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毛管力的凝析气相态计算模型,利用SPE 21428的流体组成研究了毛管力对凝析气露点及反凝析进程的影响。研究认为,毛管力和界面张力决定毛管力对凝析气相态影响的强弱,当孔隙半径达到10-8m数量级时,毛管力对凝析气露点及反凝析进程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一种新技术来计算油藏平均毛细管压力曲线,运用来自埃及西部沙漠的数据来推导对比关系。该方法分别在4个地层进行实际应用,结果显示用新的方程式测算试验室获得的相同油藏岩样的毛管压力的误差小于J函数的测算结果。另外,用综合对比关系测算三个地层岩样的毛管压力的误差也小于J函数的测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Ӧ��һ���µ�����ѹ����ƽ�ⳣ����ⷽ������������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溶解度参数规则,将石油烃类体系划分为六个拟二元体系的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收敛压力求解方法。并依据Grayson-streed规则和临界指数理论推证了一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分段求解平衡常数的新方法,然后应用此方法编制了具有收敛压力、平衡常数、露点、泡点、闪蒸计算等五种功能的计算软件,并进行了两个实际油气体系的平衡常数和W72井的相态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凝析气藏考虑毛管数和非达西效应的渗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期的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发现,高速流动导致的毛管数和非达西效应对近井油气相对渗透率有显著影响,仅考虑非达西效应无法准确描述油气真实渗流状态。准确理解并考虑这2种效应的影响对凝析气藏渗流动态分析以及生产动态预测有很重要的意义。建立了油气两相渗流的定解问题,得到了拟稳态形式的流入动态方程。在三区渗流机理上,首次综合考虑了毛管数和非达西效应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实例分析揭示了高速流动下油气相对渗透率变化及油气分布状态新特征。对不同流入动态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方法比现有方法更有助于正确预测生产动态,评估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13.
注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入气与地 下原油混合将改变原油藏流体的饱和压力,影响原油流动能力。饱和压力的改变尤其容易影响挥发性油藏的开发动态。在不考虑多孔介质对相态的影响,假定注入气与原油在PVT筒中直接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利用气液两相平衡原理,根据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注入气对挥发性原油饱和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天然气、甲烷或氮气注入到原油中,随着注入量增加,原油饱和压力增加,相同注入量下注入氮气使饱和压力增加的幅度最高;注入气中间组分含量增加趋于使原油饱和压力降低;注入量增加使注入气与原油的混相压力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14.
近期的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发现,高速流动导致的毛管数和非达西效应对近井油气相对渗透率有显著影响,而目前仅仅考虑非达西效应无法准确描述油气真实渗流状态。如何准确理解并考虑这两种效应的影响对于凝析气藏渗流动态分析以及生产动态预测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油气两相渗流的定解问题,得到了拟稳态形式的流入动态方程。在三区渗流机理上,首次综合考虑了毛管数和非达西效应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实例分析揭示了高速流动下油气相对渗透率变化及油气分布状态新特征。对不同流入动态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方法较之现有方法更有助于正确预测生产动态,评估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阻油层测井资料解释的含油饱和度往往偏低,造成油水层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确定含油饱和度的测井-毛管资料综合法。该方法以岩心样品的孔隙度分析和压汞实验资料为依据,通过实验室毛管压力与油藏条件下毛管压力、毛管压力与含油高度的关系转换,统计得出了相对含油体积与孔隙度、含油高度的关系,利用该关系可估算储层的含油饱和度。通过油基泥浆及密闭取心资料验证表明,利用该方法所估算的含油饱和度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Reservoir pressure of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is an indispensable parameter for calculation of gas reserves, gas wel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dyna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nticondensate. The water-driv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is ranked among the most complex types during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servoir pressure declines, condensate oil dropouts, and content of water vapor in condensate gas increases, while edge water invades continuously, thus accurate calc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eservoir pressure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Calculation of retrograde gas condensate influenced by porous media adsorption and capillary pressure, and water vapor content in condensate gas tested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ccording to material balance principle, material balance equation of water-driv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ation of absorption in porous media, capillary pressure and water vapor as well, and finally reservoir pressure at any time during production could be computed by iteration.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reservoir pressure calculated by this method gets much closer to actual reservoir pressure and it finally shrinks the workload in field testing and brings more convenienc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