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钢多元共渗后的耐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气体多元共渗技术在20钢表面同时渗入碳、氮、氧三种元素,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了渗层的相组成;另外测试了渗层在浓度为1.0 mol/L H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渗层以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为主,且氮化物居多,其腐蚀速率明显低于基体材料的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2.
周海  万汉城  陈飞 《润滑与密封》2007,32(3):107-109
为了提高上述零件的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对40Cr钢进行气体多元共渗处理。对渗层的相结构与形貌进行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材料表面形成了由ε相组成的白亮层和由氮化物组成的扩散层,氮化物和渗层中存在的硬度很高的碳化物提高了材料的表面硬度。对气体多元共渗后的40Cr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表明处理后40Cr的表面摩擦因数较处理前显著减小,其耐磨性得到较大提高,并随温度提高而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温气体多元共渗技术在20钢表面同时渗入C、N、O3种元素,在材料表面形成了厚且致密均匀的渗层。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测定了渗层相的组成以及渗层的表面形貌,采用摩擦磨损实验和电化学测试技术对渗层和原始材料的耐磨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渗层以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为主,且氮化物居多,相对于原始材料,硬度、耐蚀性提高,摩擦因数降低,这在工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40Cr进行气体多元共渗处理后能形成渗层,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渗层的相结构与形貌进行分析,在材料表面形成了由ε相组成的白亮层和由氮化物组成的扩散层,因此材料表面硬度增加并随着与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呈梯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多元共渗在球墨铸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球墨铸铁的低温气体多元共渗技术进行了研究。渗层成分分析表明:氮、氧两种元素在渗层中含量显著提高,从而使渗层硬度达到945HV,渗层深度为60脚,且具有良好的硬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普碳钢(A3,45#)及1Cr18Ni9不锈钢经不同盐浴氮碳共渗处理后在5%NaCl 0.1%H2O2溶液的腐蚀行为,盐浴氮碳共渗能改善碳钢的耐蚀性,其后的氧化、抛光能进一步提高碳钢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燃煤活力表面多元共渗新工艺,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煤代电作为能源(打破非电热不可的传统工艺)进行氮、碳、硼、硫多元共渗;它是在液体软氮化和渗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由于该工艺处理温度低,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受钢材型号的限制,具有良好的抗粘着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多种性能,特别对各类刀具、模具及要求变形小,精度高的薄小工件更为适用,而且还兼顾了软氮化、渗硫、渗硼等各自优点,是一项具有复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高速钢刀具的寿命,本文研究了在甲酰胺中加入甲醇、稀土、硫脲、硼酐等物质,以实现RE—C—N—O-S一B六元共渗,寻求一个最佳配方。 1.试验材料及工艺 采用W6Mo5Cr4V2钢制造的φ6mm直柄麻花钻头,在自制的8kW井式低真空炉中进行,加热温度540~550℃,具体工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为了用价格低廉的普通钢代替价格昂贵的合金钢制造既耐磨、耐蚀,又具有综合机械性能的机械零件,我们选用45号碳素钢和08A1,通过稀土、碳氮多元共渗的化学热处理。代替4Cr13钢和40号碳索钢。经对其进行组织分析、性能测试及实际使用证明,经稀土多元共渗处理的零件表层金相组织发生了明显地变化,表面性能明显改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均有很大提高。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分别为经正火处理后加工成标准试样的45号碳素钢和08A1碳素钢。试验设备为35KW井式渗碳炉。多元共渗温度为860±10℃,采用钢泊法测定碳势,碳势在金相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变动。渗层深度和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塔里木油田现行防喷器控制系统液压过滤装置的不足,基于对系统的油液污染状况与各因素之间关系和实际过滤系统简化模型的分析,建立污染物平衡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控制方程曲线分析,提出防喷器控制系统过滤装置2种改进方案。通过方案的对比,确定外循环过滤装置来控制液压系统的清洁度。结果表明,采用外循环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弥补内过滤系统的不足,使系统油液污染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球形防喷器胶芯失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形防喷器胶芯是井控设备中的易损件,弄清胶芯的失效形式和原因对于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球形防喷器的工作原理,分析胶芯在几种典型工况下的受力与变形规律;结合现场使用情况,总结出胶芯的主要失效形式有:胶芯上表面开裂和层块状脱落;胶芯内壁大块脱胶;胶芯底部与活塞接触处橡胶开裂;胶芯不能密封住井底高压流体;封井后胶芯不能及时恢复等。综合分析上述各种失效形式后,认为提高球形防喷器胶芯的密封可靠性和性能,应主要从胶芯材料和结构方面入手,即应优化胶芯和支撑筋的结构形状和尺寸,降低胶芯中的峰值应力;应改进胶芯橡胶材料配方和硫化工艺,提高橡胶的抗拉性能、扯断永久伸长率、耐油性能、抗老化性能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带压作业时闸板防喷器胶芯的耐磨块易发生磨损导致密封失效和起下旧管柱时其工作寿命较小等问题,对带压作业过程中闸板防喷器胶芯磨损行为进行研究。以某油田现场使用的闸板防喷器胶芯为对象,从微观角度分析带压作业过程中胶芯耐磨块主要磨损机制和表面粗糙度对耐磨块磨损机制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胶芯动静密封模型,从宏观角度分析不同工况和摩擦因数对闸板胶芯密封性能及耐磨块磨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压作业过程中耐磨块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管柱的粗糙度越大,耐磨块磨损越严重;井筒压力造成的胶芯上部应力集中是耐磨块上部磨损严重的主要原因;管柱与耐磨块圆弧面间的摩擦因数应控制在0.1以内,否则会加速耐磨块的磨损。  相似文献   

14.
闸板防喷器可控柔性密封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闸板防喷器可控柔性密封的工作环境、密封原理的分析,提出采用丁腈橡胶作为密封基体、聚酰胺材料作为耐磨体组成的可控柔性密封胶芯结构,可大大减少密封橡胶的磨损量,延长胶芯的工作寿命。结合开关型可控柔性密封工作原理,建立胶芯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运用Cosmos和Ansys分析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胶芯整体受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分析结果与实际胶芯的破坏部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连续油管防喷盒密封胶筒存在的胶筒端部应力集中和磨损严重的问题,将胶筒内表面的几何形状优化为鼓型,并采用双胶筒来代替原密封结构中的等直径胶筒。采用有限元技术分析结构优化后胶筒的应力分布和密封性能。结果表明,防喷盒密封胶筒结构优化后,接触应力沿着胶筒内表面分布更加均匀,消除了胶筒在工作时端部受力集中的缺陷,同时胶筒密封性能提高了约30%。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武宁盼  张川  刘鸣  赵琳  阎永宏 《润滑与密封》2022,47(11):172-180
球形防喷器封井后强行起下钻作业极易导致胶芯密封失效,为研究动密封过程中防喷器胶芯失效机制,基于橡胶大变形理论建立球形防喷器动态密封数值模型,探究球形防喷器胶芯在封井和起下钻过程的应力分布和失效模式。结果表明:球形防喷器密封钻杆后,胶芯内壁会产生条状褶皱,支撑筋下板块拐角处产生鼓点状应力分布,颈部和背部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当钻杆倾斜时,钻杆与胶芯接触密封区也发生倾斜,胶芯左右两侧应力小幅增大;起下钻过程中,胶芯内壁的条状应力集中变为片状分布,钻杆接头进出密封区域时,接触应力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在Q235钢表面,利用等离子反应溅射直接复合渗镀合成氮化钛的工艺方法。该渗镀层是由钢铁材料基体上均匀分布细小氮化钛颗粒的渗层和表面氮化钛沉积层组成。沉积层与渗层之间有一平缓过渡区。渗层与基体是冶金结合,不会产生剥落。渗镀层表面硬度平均达到HV2300。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表面为纯氮化钛层,(200)晶面的衍射峰最强,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用划痕仪进行结合强度检测,声发射曲线未见突起的信号峰值,表明结合强度好。复合渗镀氮化钛试样在10%硫酸、5%盐酸、3.5%氯化钠水溶液和硫化氢富液中进行腐蚀试验。耐腐蚀性能分别比改性前提高了789,26,3.3,67倍。  相似文献   

18.
W-Cu耐磨蚀铸铁具有耐腐蚀与抗磨蚀双重性能,本文介绍了W-Cu铸铁新材料的配方、生产工艺、金相组织、耐磨蚀性能及工业试用结果。  相似文献   

19.
镍基合金复合涂层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真空熔烧镍基合金复合涂层在40%NaOH、10%H2SO4溶液、10%HCl溶液及36%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在4种溶液中都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腐蚀出现在硬质相与镍基基体之间,属晶间腐蚀。  相似文献   

20.
以中性盐雾试验方法研究了十二烯基丁二酸、石油磺酸钡和自制缓蚀剂A等缓蚀剂对涂层抗盐雾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缓蚀剂对提高涂层耐盐雾性能的防腐机理。研究了缓蚀剂对涂层力学性能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微波吸收涂料中加入缓蚀剂后,显著提高了涂层的耐盐雾性能。在加入自制缓蚀剂A后,涂层的抗盐雾性能最强,附着力最大,对宽频微波吸收性能几乎没有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延长微波吸收涂层在海洋环境中的使用寿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