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创造的行为目的很明确、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生活需求,果腹是这样,栖身也如此.人类以劳作来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天经地义,而无法满足或不能满足的劳作当然是没有意义的,耕田是如此,"营造"又何尝不是如此? 首先,从客观自然上来看,建筑是人类创造的必有产物.  相似文献   

2.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5,(12):84-87
自古以来的人类创造,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移山填海,跨沟越壑,在所生存的这个空间里似乎已无所不能;而人类的这些创造是为了什么、是想获取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人类想清楚了吗?文化科学理论曾明确的告诉人们,人类需要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理性的世界"(参阅本丛谈之四所述).那么,这个"理性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这显然不仅是一个"文化"(Culture)的问题,也应该是"建筑"(Architecture)的问题.因为这个"理性的世界"是文化的、是人类创造的有别于自然世界的"空间",也是建筑的、由人类创造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围合构成的"空间".而当这个"空间"被文化的人类认为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世界"时,是否在建筑上也确是一个"理性的(空间)世界",这恐怕非是一般的建筑科学理论所能回答的.然而,这又是人类创造"建筑"所必须给以明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尽管“文化”是人类大众创造的,但与人类文化史上所有理论的概念一样,都源于人类的某一个体,“文化”本身的这一概念便也同样是由人类个体提出的. “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科学研究工作者们提出的,并认为是人类学家的功劳.当科学家们在作科学视野的研究、且发展到认为“社会学是科学的逻辑锁链上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科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时,便以为“社会学”已是“科学大厦的王冠”,科学“序列”已经可以在“社会学”的出现后宣告完成了;但人类学家却认为“社会学”仅是研究集体心理的问题,其发现“在心理学及大部分社会学之外,存在着另外一类人类形为的决定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就是传统的风尚习俗、典章制度、工具、哲学、语言等等”,然后统称这些因素为“文化”.  相似文献   

4.
五千年的东方文明,为人类建筑文化开风气之先、且独领技术与艺术创造之风骚。十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建筑,正是沿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见《周易·系词上传》)的这条思路,曾经受到过历代“...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门 门,作为人类最早建筑意义上构件之一的造型物化体,从其产生起就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学意义与纯粹的实用内涵,而成为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见证,同时也是人类艺术文化创造等社会诸行为的载体.因此,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化形态,更具有精神或信仰的内涵,在人类文明变迁性高度集成的场景下,更成为客观自然、人类社会、精神意识的整合体.门,作为人类视觉文化创造的具体表现符号,是由一系列的视觉文化元素——门扇、门扣、门饰等等构成.人类的价值观、艺术观念等对门的存在内涵,对门的认知水平、建造理念、构造方式、材质选择、功能实现等要素一起着关键或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7)
生命的形态总逃脱不了生死的两个端点,生命的历程总避免不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生命的存在总脱离不了生活的点滴承载。如果生是前提,那么活就是核心;如果生是形式,那么活就是内容;如果生是基础,那么活就是重点,有生有活才是生活。可是如今生命本身正遭遇着生与死的拷问,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生活文化的视角来反思生命的教育,体认存在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反“文化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建筑》2005,23(2):49-49
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文化生活领域,但是,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并不形成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趋同化。相反,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组织和发展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方法,却因各民族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居住环境是空间的,是人类取自于自然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空间,称人类居住空间环境,或简称"人居环境"。自人类创造了这一空间,大自然中就有了相对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人类创造并生存于这人居环境后,也就出现了自然与人居、人居与人类以及人类群体与个体等的相互关系,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希望所出现的这些关系是和谐的,使人类生存和合谐趣、平静安宁。或者说,人类以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和谐了人生。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文明圈里,经过了“中世纪”的极端宗教后,“文艺复兴”揭开了另一个西方文明的新时代,所“复兴”的是被极端的“中世纪”所掩盖的“古典”文化,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科学及文化,让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又重新回到了世俗社会中,给世人们带来重温人性温暖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华中建筑》2006,24(12):i0008
1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山水”何意?“山水”是自然的最高代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温室;水远是人类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生存伴侣。  相似文献   

12.
建筑文化的“内核”与“外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田 《建筑师》2005,(5):i0001-i0008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  相似文献   

13.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礼义纲常;器者,工艺器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很容易把人与文化置于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下,使人依附于文化,形成了我们民族只重继承而轻创造的文化价值观。重道轻器,使这种继承走向狭隘和堕落。这种道器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发展中,很顽固地将一种价值观强加给建筑文化本身,甚至到了近代,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仍固执地以这种观念来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建筑、近代建筑,甚至于现代建筑也时常地流露出一股股重名重义、轻实轻利的倾向。而另外一种倾向也  相似文献   

14.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 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现代人,又面临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的全球问题——生态危机。因此,人类需要在开发自然、变革社会、推进文明的过程中经常反思,不断自我调控,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并由此而派生出一支文化—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泳 《规划师》1999,15(4):28-28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程度不同地保存了不少实物遗存、传统空间格局和地方生活模式,它们个仅是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人类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地方传统文化而临着断裂的危险,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正是基于对城市文化多样性和个性的关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集合,包含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它为整个群体共包或在一定时期内为群体的特…  相似文献   

17.
圣光 《中州建设》2008,(4):38-38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它像一本刻着岁月的书,凝固了一段段历史,沉淀了一个个故事,或喜或悲,历久弥新。独特的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城市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人们走进一个城市,稍一留意,大致可以看到一个城市乃至这个城市所在的这个地区的文明和进步程度;走进北京看其皇城宏伟,走进西安看其古风诗韵,走进深圳看其现代开放,走进大连看其浪漫洒脱……城市文化的个性和品位决定着城市的个性和品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城市设计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且也作为一种观念,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重视。我们描述和设计的建筑与城市,总是生活中的建筑和城市,而不是徒具单纯物质的躯壳。现在人们经常谈论“回归”建筑、城市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社会,就是在社会中生存和交往的人们。然而,当前建筑的创作和城市设计的实践又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出许多人对于城市的意义所存在的严重的误解,它导致了今天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种种问题与失误。为此,本文探讨并进而澄清当前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一些观念与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着地球环境的发展。我们不希望看到人类最终毁灭在自己手中。现代社会正在面临着生存与文化意识的巨大挑战,人类意识也由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价值取向转变。现代设计思维意识从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出发,在现代设计学范畴不仅开始建立了方法学技术学等科学体系,并且还树立和强化了价值观的新体系,更多的研究人地共生关系,尊重自然,用新的价值观念挖掘和探索现代设计的“回归”之路。下面介绍的设计作品“溶入大地的体育场—2008年大阪奥林匹克体育场设计构想”——是在日本大…  相似文献   

20.
石头是自然界与人类相结合的最早使用者,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们把石头制作成工具使用,历史学叫石器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石头创造了人类社会,是石头创造了人类文化。在今天,人类的聪明与智慧丰富和发展了石头的应用及其内涵,使天然石材出现了“石全石美”“、石来运转”、“石石寨寨”、“石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天然石材的“石全石美”人类应用石材创造建筑艺术精品追溯甚远,在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史上,是石材清楚地记录着其辉煌的文明。而今,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石材成为名牌、精品,并承载着文化,承载着艺术,向“石全石美”的趋势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