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巍  莫天伟 《建筑学报》2002,(12):36-38
问题源自一次文化中心的方案探索.尽管设计思想不断丰富变化,"方盒子"仍一直有着不息的生命力.因为"方盒子"是建筑师用以表演、尝试各种观念与时尚的道具.操作"方盒子"形态,营造建筑,强化建筑的表现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张永和、王澍、刘家琨这批明星建筑师之后其设计实践开始受到建筑界的关注.如今,这批建筑师已逐渐成熟并活跃在建筑界.本期杂志再度聚焦中国年轻建筑师群体,即那些正在以实践和观念的探索得到建筑界关注的新鲜面孔.  相似文献   

3.
1 建筑师的意志 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蕴含着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而建筑的气质来自何处?来自于建筑师的意志对物质的控制力!建筑师的意志有可能让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体块成为"具有思想的建筑",而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只能使之成为"具有表情的盒子".  相似文献   

4.
正如这13个获奖项目所展示的那样,近来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日趋精湛.建筑师和商人似乎经常说着不同的语言.建筑师喜欢谈论空间、灯光和"超越形态论".而商人使用的却是"投资回报"、"风险管理"等词汇.<商业周刊>/<建筑实录>(Architectur、a1 Record)中国奖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建立对话,并且表彰那些建筑师与客户通力协作从而进一步完善双方各自目标的典范.两年前开始在中国举办这个两年一届的评选活动,认为"好设计创造好效益"的理念也会在这里找到沃土.今年将奖项授予了13个建筑和规划项目,其中包括香港的小住宅、上海的新铁路枢纽和建筑师事务所以及占地86万平方米的综合设施--北京金融街.每一个获奖项目都彰显了目前在中国内地工作的建筑师能够追求并且也的确正在追求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逐渐趋向于一种"千城一面"的状态,建筑如何反映地方特色逐渐被设计师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到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然而,建筑地域性所涵盖的范围使得建筑的在地特征不能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为了适应高效建造出现模式化地域主义的倾向,这也促使当代建筑师开始对"在地性"建筑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6.
"参数化主义"的崛起——新建筑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数化主义”作为一种最前沿的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它不仅挑战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挑战传统的建筑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研究建筑发展的业内人士关注。同时这种颠覆性的设计风格,正吸引着大批建筑师,尤其是年轻的新锐建筑师,他们以满腔热忱投入这场设计革命中去。  相似文献   

7.
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左右左实际上是我们前进时喊号的一种方法,说明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正在前进。但是,左右左又描述了一个方向,就是出左脚的时候是向左偏移,出右脚时是向右偏移。实际上中国建筑在近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中,确实也处于这样一种多向的摇摆状态。早期大家讨论的是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年受到国际建筑潮流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又非常开放,甚至很多国外的建筑师到中国来做设计,给我们的设计师很多的启发和冲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诸多建筑作品为例.说明在现代建筑作品中也能创建美好的"桃花源".陶渊明在他落寞无奈时写下的<桃花源记>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一千五百多年以来. "桃花源"或"世外桃源"之名已成为"纯朴理想社会"和"想象中的美好人居环境"的代名词.那么,在建筑师的心目中,桃花源能是什么样子呢?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能否与<桃花源记>的"意境"吻合呢?笔者试图从贝、俞的作品中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朱涛  赵磊 《新建筑》2009,(3):16-19
访谈背景:<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发起、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于10月21日正式启动,这个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主要评奖标准的奖项,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也促使学者反思媒体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顾问朱涛认为,该奖项对促进中国建筑师公共空间意识的觉醒,推进公民空间的建设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甜雨  崔彤 《城市建筑》2022,(2):134-138
装置艺术天生与建筑具有姻缘关系,可为长期自给式发展的建筑学注入新能量;"树构"建筑是一种始于自然、源于中国传统的建构原型,是当代建筑外观形态和精神思想上的重要源泉.快速建设背景下,走向装置化的"树构"建筑可否作为一种可行的未来建筑发展思路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此研究致力于探索"树构"建筑在装置化视角下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拾壹建筑工作室建筑师图纸传统的建筑图纸(平、立、剖)正面临着一场劫难。BIM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正在逐步的用三维参数化模型取代建筑师熟悉的二维正投影图纸。Autodesk公司号称这是建筑设计的又一次革命。Revit的潜台词是让平、立、剖见鬼去;不要相信建筑师的空间想象力;一切都回到所见即所得的"模型时代"——当然这次是参数化的。无疑对于施工来说BIM确实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从而减少了建设成本。但是对于建筑师来说图纸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Stan Allen曾经说过用二维的建筑图纸指导三维的施工是建筑师的智慧结晶,它是一种更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任何工具都替代不了思考,因此我依然相信传统的建筑图纸,我依然相信好的平面图不需要三维的验证就是美的。没有z轴的干扰,一切更加清晰!图像  相似文献   

12.
近期,美国《商业周刊》一篇报道说,“中国正递步成为当今最具有创意性建筑和工程设计的舞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很多新建筑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中国也正在成为国外建筑师的“乐园”。对那些洋建筑师而言,许多在国外无法实现的东西,比如个人独特的建筑思想,在当地的城市规划、审美学、工程学中并不适宜,而在中国却会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荷兰部分代表性建筑师(事务所)的访谈,从个案的角度探知荷兰建筑界的整体状态;试图说明荷兰建筑师通过其设计与理论,对城市与社会的全面介入已成为了一种鲜明的整体特征.这样的介入性有着深厚的社会与地理背景,建筑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面临着未来的种种变化.同时,在不同建筑师的理解下,介入性也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是近几十年来巴西站在前列的、最有活力的建筑师,也是继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之后第二位获普利兹克奖的巴西建筑师.随着同时代的丽娜·博·巴迪(Lina Bo Bardi)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巡展,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师群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始终秉持着为"平民而设计"的价值观,这种理念深刻的影响了巴西各大城市甚至拉丁美洲的形态.文章通过剖析门德斯·达·洛查(Mendes da Rocha)的几部重要作品,从历史编纂角度出发简要探讨他的"全民之城"(The City for All)这一建筑实践理念,以期对巴西现代建筑思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方法·对话——2008苏州"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介绍了中国内地第一次举行的建筑现象学会议——2008苏州"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的由起,组织和乇要内容,从现象学和建筑(学)的关系,现象和建筑的反思,关于海德格尔<筑·居·思>(Dwelling,Building and Thought)的讨论,体验·记忆·空间·场所:建筑中的现象学思考等45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会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回顾了现象学家和建筑师现场对话的交锋和回应;并在一系列国际建筑现象学会议和相关出版活动的背景中讨论了建筑现象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溶 《时代建筑》2014,(1):32-38
归根结底,建筑不仅是专业组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组织进程的环节与结果。通常情况下,建筑专业组织需要服从于社会综合组织的更高要求。当建筑专业诉求囿于社会组织的诸多限制而常常难以实现时,某些大胆的建筑师们会试图突破专业领域的藩篱,跳到更高的"超建筑"的社会组织环节去影响甚至控制整体的综合组织进程。文章选取卢强、张弘、马清运、黄印武、黄声远这五位"逆袭"超建筑领域的建筑师的实践,展现中国当代建筑师介入超建筑组织的多样状态与多重路径。  相似文献   

17.
陈世民新出版著作<写·忆·空间>,此书由世界建筑导报社编辑出版,用真实的写、忆手稿记录了执业建筑师的生涯和一位中国建筑师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张利 《世界建筑》2015,(4):28-29
<正>一个在历史上被接受的说法是:建筑师是建筑作品的"母亲",业主是"父亲"。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它即反映了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密切而复杂的其生关系,又直白地指明了建筑师在其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这里不含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因素)。自古以来,建筑师对所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说不尽的委屈与埋怨,虽然这一角色客观上也为建筑师的失误提供了借口。所幸的是,建筑师在两种建筑的设计上可以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一是建筑师的自宅,二是建筑师自己的工作空间。我们很想知道当建筑师拥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9.
一个关于"电影建筑"的建筑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新建筑》2008,(1):4-8
对帕斯考·舒宁(Pascal Schoning)的<一个电影建筑的宣言>的文本进行了解读.通过追溯帕斯考个人的经历和其建筑理念形成的关系.试图理解其.电影建筑"主要的议题、概念的构筑和达成的方式,并试图说明在帕斯考·舒宁的定义中,"电影建筑"不是关于电影和建筑之间再现与参照的关系.在此,"电影"表达的是一种建筑的理念,即物质实体消隐的过程对人的感知和心理体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最早知道丹尼尔·李布斯金<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一书出版,是在诗人于坚的博客上.让我感兴趣的是,一方面作为建筑师的李布斯金,写下了这么一本混合了生活与建筑的书,而这样一本书,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日复一日被建筑折磨着精神的建筑师所渴望表达的吗?另一方面,在对该书赞赏之余,于坚也流露出了一种诗人特有的傲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