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开发晶闸管阀无间隙避雷器,研制了一种氧化锌阀片,并且进行了无间隙避雷器寿命特性、热击穿特性以及冲击耐受能力方面的试验,这些试验对合理设计晶闸管阀无间隙避雷器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为了估计避雷器寿命特性和热击穿特性,制造了一种小型的、与实际系统具有相同电压应力的三相桥式晶闸管换流器。在用三相桥式晶闸管换流器作试验取得结果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一种能够降低保护水平的直流125kV晶闸管阀无间隙避雷器,这种无间隙避雷器正在现场实际系统中经受考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100、200kV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主要性能及研究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热特性,通过研究其散热方式,给出了相应的散热模型;利用高精度的红外热成像仪与荧光测温光纤结合的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工频电压、持续时间、试品离地高度、环境温度等对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热特性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对,指出了现行避雷器标准中热特性相关试验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10kV合成套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热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对10kV合成套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重复吸收较大能量的耐受能力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实测所得这雷器的泄漏电流随着重复吸收能量的大小和次数而变化的数据结果及变化原因的剖析,对估计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用于限制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可能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线路型避雷器是线路防雷的有效措施以及国内外制造单位在线路型有串联间隙和无间隙避雷器上的设计原则。通过10种试验方案及试品配组,用线路放电试验模拟线路型避雷器在输电线路上可能出现的电流幅值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内线路防雷的主要措施和运行情况,指出线路型无间隙避雷器主要悬挂于线路两端及进出变电站的第一个塔上,用于提高整条线路的绝缘水平;也安装在进出变电站的第一个杆塔,减少入侵雷的幅值。线路型带串联间隙避雷器主要悬挂于雷击多发区的输电杆塔上,保护线路绝缘子串免受雷电过电压引起的雷击闪络。检测主要采用泄漏电流监测、红外测温及紫外成像等方法;测量无间隙避雷器交流泄漏电流即全电流分量及其阻性分量,是带电测试线路型无间隙避雷器的主要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结合红外测温、紫外成像方法对避雷器进行监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线路型带串联间隙的避雷器加装故障指示器为可能出现故障的避雷器提供标示,但应结合停电试验结果对避雷器的质量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使用线路避雷器时应注意准确地选择保护范围、安装点及日常维护。  相似文献   

7.
线路无间隙避雷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安装线路避雷器已公认为线路防雷的有效措施。线路避雷器的产品结构包括有间隙避雷器及无间隙带脱离器的避雷器,指出了线路有间隙避雷器在绝缘配合、放电特性上存在一定问题。介绍了多家公司开发的线路无间隙(带脱离器)避雷器的安装结构,其降低过电压效果明显,并且线路无间隙避雷器必须是免维护的。  相似文献   

8.
有机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外套材料、整体结构和制作工艺与MOA明显不同,其机械负荷试验和密封性能试验的方法也应区别于MOA。提出用热机─密封试验检验有机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机械和密封性能,从而免做机械负荷试验和密封性能试验的观点,并指出这是合理而简便的。  相似文献   

9.
有机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外套材料、整体结构和制作工艺与MOA明显不同,其机械负荷试验和密封性能试验的方法也应区别于MOA。提出用热机-密封试验检验有机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机械和密封性能,从而免做机械负荷试验和密封性能试验的观点,并指出这是合理而简便的。  相似文献   

10.
悬挂式有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线路避雷器(以下简称有串联间隙避雷器)是输电线路防雷的重要设备.近年来有串联间隙避雷器在输电线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有串联间隙避雷器的工作特性十分重要.借助比例元件试验对有串联间隙避雷器放电特性、间隙放电特性和本体V-A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了三者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工频电压下,有串联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所遭受的各种电压的作用。指出了提高耐受弧光接地过电压和谐振过电压能力,是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提高运行可靠性的主要措施。为此,必须提高参考电压值。文中对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额定电压、标称电流残压、工频耐受特性、动作负载试验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氧化锌电阻的工作寿命直接关系到无间隙避雷器的发展前途。本文分析了影响氧化锌电阻寿命的各种因素;介绍了寿命测试手段;评述了根据试验数据,利用阿累尼乌斯公式估算寿命的方法,认为它方便可行,能为无间隙避雷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输变电用有机外套避雷器的开发叙述了无间隙有机外套避雷器的开发和各项性能参数。已开发的避雷器有省略压力释放装置的配电型与线路型两类,它与传统避雷器相比,大大减轻了重量和缩小了体积,即使进行压力释放试验,也无爆炸飞散之危险。在现场进行了污秽试验、密封试验...  相似文献   

14.
就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产生、发展、运行及新近向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发展等问题阐述了个人的看法,并重点介绍了中压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应用情况。运行经验证明,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损坏主要是长年累月几十年地承受电网电压应力所致。近年来,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大大提高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承受电网电压的能力,又具有更好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5.
带外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已广泛使用在国内的输电线路中,但国内现行的有关带外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标准中并未规定续流切断试验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在带外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续流切断试验方面尚处于空白。结合国内某公司委托系统标称电压154 kV交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带外串联间隙避雷器产品的型式试验,介绍了IEC 60099-8:2011标准及企业技术规范中关于续流切断试验的技术要求,阐述了续流切断试验回路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试验回路原理及保护回路原理,重点对保护回路中元件参数的选择进行了论述。该试验回路已成功地对额定电压144 kV带外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产品实施了续流切断试验,试验回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考验;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符合IEC 60099-8:2011标准中的规定,但仍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为抑制操作过电压,昌吉-古泉±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在线路中部安装多对无间隙避雷器,但针对无间隙避雷器兼顾雷电防护适用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EMTP-ATP建立了雷电过电压瞬态传播模型,计算了特高压直流线路的雷击闪络率,分析了避雷器对雷电过电压的抑制效果和保护范围。结果显示无间隙避雷器对雷电过电压幅值、波形存在抑制作用,安装避雷器后,线路绕、反击耐雷水平增加。未加装避雷器的邻近杆塔依旧可发生雷击闪络,避雷器只可保护加装级杆塔。本研究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无间隙线路避雷器的优化配置原则,建议在满足操作过电压抑制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避雷器至地面倾角大于15°的中、高雷区、接地电阻较大的杆塔上。  相似文献   

17.
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ZnO避雷器)的发展给避雷器工程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设计的可能。由于避雷器无间隙,在其整个寿命期间都受到电的作用,而原来的碳化硅避雷器有间隙电绝缘,不受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正确地估计无间隙ZnO避雷器在长期交流电压作用下,要保持限制过电压的能力和吸收由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产生能量的能力情况下的寿命。在本论文中,我们用避雷器特性与设计要求结合的方法,制定了正确估计交流无间隙ZnO避雷器寿命的方法。本方法说明了ZnO避雷器阀片所呈现的预期阻性电流与时间平方根的关系特性,它是随施加电压和温度而变的。  相似文献   

18.
并联间隙、避雷器是线路防雷的重要设备,其安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短接了绝缘子的有效长度,以220 kV为例,通过试验、仿真计算分析了并联间隙、避雷器对带电作业的影响.首先通过模拟带电作业典型工况开展了间隙放电试验,获取了带避雷器、并联间隙线路带电作业间隙放电特性;然后根据带电作业绝缘配合方法,分析确定了220 kV带避雷器...  相似文献   

19.
线路型有间隙和无间隙避雷器的技术特性和产品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线路型避雷器是线路防雷的有效措施。线路型避雷器有带间隙和无间隙两种类型。作者重点介绍了 1 1 0 k V~ 2 2 0 k V带串联间隙复合外套避雷器、35 k V~ 1 1 0 k V带脱离装置无间隙复合外套避雷器的技术特性和产品结构以及挂网运行经验。  相似文献   

20.
针对6~10kV配电网络事故中雷击跳闸率(占80%以上)高,提出避雷器安装配置及接地等方面的问题。对不同类型雷击过电压和避雷器安装档距进行了分析,综合比较了线路无间隙避雷器和线路有串联间隙避雷器的结构特点和保护范围,分别确定了两种避雷器的技术参数。建议以无间隙避雷器为主,以外串联间隙避雷器为辅的设置方式,提出了两种避雷器在输电线路中不同的防雷保护方案。在雷灾多发区域避雷器应带小型化放电计数器和脱离装置,同时对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要进行优化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