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实践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作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上海市政府于1993年6月规划并开始实施建设宽为500m全长为97km,总面积中7241hm^2的外环线环城绿带。通过3年多的建设,已建成35km长、260hm^2的环城绿带,本文就上海环城绿带的规划、土地、资金建设与管理方面结合实践作一些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城绿带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探讨 以上海市宝山区生态专项建设管理示范基地规划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城绿带发展应该与城市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加强规划设计工作有助于实现环城绿带的多种功能,推动环城绿带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文章以上海市为例,结合实际规划项目,对环城绿带的详细规划进行了探讨。基于规划的四个维度:环境生态、视觉景观、游憩活动、经济,提出了环城绿带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引导环城绿带规划向理性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科学养管 走绿带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上海市环城绿带后续养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已建成环城绿带的后续管理,在运作机制、养管模式、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操作思路,旨在探索大面积城市绿带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致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景观在环城绿带中重要的景观美学、生态学和经济价值。指出当前大城市环城绿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弊病,探讨了营造景观异质的环城绿带的理念,即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保留现有植被和湿地,适当予以改造。 相似文献
6.
1 环城绿带人工湿地建设的现状 环城绿带位于上海城区周围外环线外侧,全长98km,规划面积62.08km~2,地面高程多在2.0~5.0m之间,原地形地貌多为农田、鱼塘、茭田、河道和沼泽等,属于比较典型的湿地范畴。因此,在环城绿带规划建设中,应重视保护原湿地环境,并通过湿生植物的应用,加快恢复和重建湿地植被,重现上海自然景观。同时,利用绿带堆土方造地形,扩大原有河流,并人工挖河,扩大了水域面积,特别是已建成的宝山段和浦东段100m林带,水域面积已经达到绿带面积的20%左右,形成颇具规模的湿地景观。绿带范围内的闵行体育公园人工湿地,面积达8万m~2,是目前环城绿带内面积最大和最典型的湿地之一。 在湿地驳岸处理中,在满足驳岸稳定性基础上,考虑水 相似文献
7.
8.
上海市环城绿带植物群落构建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市环城绿带范围内已经建成的林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存存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一些优化林带植物群落结构的建议,同时对建设具种类多样、密度合理、结构优化、自然稳定等特征的新一轮环城绿带植物群落提出规划构想,为促进环城绿带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沿外环线道路外侧布置的上海市环城绿带,是环绕整个上海市区的大型生态绿化带,它全长98km,宽500m,总面积6208hm~2。是上海合理城市发展布局、控制城市无限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从结构上可分为:100m林带、400m绿带和主题公园等3类。工程共涉及8个区,其中:全长98km、面积达920hm~2的开放式100m纯林带自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流动人口聚居与分布——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小区调查 ,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地区城镇流动人口聚居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呈现三种典型聚居形态 :(1)前店后室型 ,(2 )邻厂租住型 ,(3)前厂后宿型。认为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异是导致其聚居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而且与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如何从生态角度进行城市滨河绿带的规划 ,并结合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整治实例提出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生态规划的含义、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当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候,“城中村”作为一种极“不和谐”的城市现象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剖析“城中村”现象入手,就“城中村”更新规划问题,从人文资源的利用、生态资源的利用、社会结构的重整三个角度提出了规划理念,并就更新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空间--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农村城市化机制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外资导向和乡镇企业发展方面,忽略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作为农村城市化主体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农村城市化为例,分析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促进分散的农村城市化空间形成的动力机制,认为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劳动力成本、交通成本、税收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均质化现象,并导致了外商投资企业在村一级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广泛分布,进而形成分散的农村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竖向排水体施工扰动初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竖向排水体施工具有挤土效应,按照平面应力问题,应用圆柱孔扩张理论分析表明,竖向排水体周围土体孔隙水压力显著增大,应力变化明显,形成瓶状塑性区。地面以下一定深度Zo范围内,塑性区半径取决于土体初始应力和不排水强度,并随深度增大;Zo以下,塑性区半径不再变化,其大小与土体初始应力、不排水强度,割线模量、排水体类型、间距、长度、导管类型等有关。施工扰动以塑性区为主,塑性区地面发生隆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饱和软粘土基中施工竖向排水体时,实测表明土体强度显著降低,最终沉降增大。计算表明扰动区半径可取塑性区半径的1.2倍,扰动区半径约为竖向排水体导管半径的9倍。 相似文献
19.
针对珠江三角洲一高速公路穿越厚度不均匀的深厚软基,开始采用砂桩结合砂垫层、土工格栅处治,由于填土速度过快及砂桩本身的特点,路基填土出现开裂;后采用卸除填土,并利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合钢塑格栅进行处治。通过对整个过程的沉降、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等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厚度不均匀的深厚软基路段不宜采用无抗剪强度的砂桩处理,宜采用具有一定抗剪强度的处治措施,且加载过程应该采用“薄层轮加法”填筑,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