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张莺 《住宅科技》2023,(11):34-41
城市遗产的保护是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其中,公众参与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遗产保护工作中亟待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选取相关国际文书、参与式规划等研究视野,并以巴拉瑞特参与式规划为例,总结公众参与工具的内容、体系构建的要点,从而提出上海城市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框架体系构想,以期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松  镇雪锋 《风景园林》2017,24(6):14-21
文章首先梳理了"景观"与"风貌"两个概念的差异,探讨中城市景观在中西方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含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与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的范式转型。在强化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景观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有效管理环境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采纳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在保存遗产和管理历史名城的创新方式上,城市历史景观方法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历史景观是在近年世界各国城市所面临的城市发展挑战下而产生的新的城市遗产保护理念,它以所有城市遗产为保护对象,特别强调城市发展框架下的城市遗产保护,提出了将城市历史景观纳入地方发展进程和城市规划的手段和对策。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为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大量普通历史城区的保护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本文首先阐述城市历史景观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之后以日本的景观法及东京都内某地区保护为例,论述城市遗产景观规划新实践的具体措施和特色。  相似文献   

4.
张陆琛  唐岳兴  朱逊 《中国园林》2023,39(3):112-118
相较于对城市遗产日臻成熟的理解,中国现行城市遗产保护方法仍处于滞后状态。引入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目标,在中国传统和现实语境下,提出将景观特质作为遗产活化利用的着力点,以景观特质为核心的HUL理念中国化技术性策略。提出在空间、时间、感知3个维度下采取递进式的方法进行HUL单元识别,再以融入衔接、动态监测2条路径实现HUL变化管理。为中国高质量人居城市特色营造提供新思路,为城市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性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天新  周雪 《中国园林》2012,28(8):107-111
通过世界遗产中8个矿业城市的案例分析,发现矿业遗产城市的概念及其在景观形态演化中,表现出"更替与回归"的规律,即随着矿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不断发生更高阶段的城市生活性景观对前期生产性景观的更替。这个过程会因矿业资源的枯竭而冻结,最终产生向矿业生产原初景观的回归。过程中的4大影响动力包括矿业生产、社会分异、城市发展和时代潮流,其中矿业生产是形成矿业遗产城市景观的基础,其他要素则为城市增添了多样性的空间和活力。各个要素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导致更替与回归过程的发生,主要表现在选址环境、公共空间、分区布局和形式风格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林轶南 《中国园林》2020,36(11):100-104
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传统上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体。近年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遥感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福州复园路街区"拓路"与"保护"争端的全程参与和观察,从公众意愿、参与能力和反馈渠道3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模式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和公众参与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是实现多方平等对话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创新创意利用,是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途径;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构建多元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是引入群体智慧、实现全流程"众规"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历史景观是近年来遗产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滨水工业遗产特征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进行阐述,结合阳江市沿江南路段滨水工业区的历史及现状环境,分别从城市区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建筑街巷秩序三个层面对其空间属性和价值进行分析,评估其潜在的适应性.最后从景观生态营建、延续历史记忆、景观再现、遗产可持续性和多元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研究可为阳江市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提供方法参考,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的组成及其建成环境要素进行分析,揭示目前针对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各建成环境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不平衡,继而对作为青岛城市历史景观要素的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现状进行分类梳理,意图推动青岛德占时期工业遗产的研究,促进青岛城市历史景观全面、整体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徐锡宁 《风景园林》2023,(S2):56-61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理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国内外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在持续推进,探索HUL认知、保护与变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对当代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绘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图谱,结合代表性文献的精读,梳理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结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看出,城市历史景观的内涵与价值、价值特征要素、层积、周边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外研究集中于在全球试点城市总结和践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实施步骤与实施工具,国内研究则从早期的概念引介转变为对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于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探索。【结论】作为“概念”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其认知与保护已形成清晰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遗产景观变迁认知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方法,对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景观变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其理论方法探索能够指导城市更新设计和遗产资源的保护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从文物建筑到历史保护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雷  邹欢 《世界建筑》2001,(6):26-29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法国在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以及城市历史保护区方面的保护政策与管理措施,在城市空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上,法国经过百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从文物建筑到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的一整套的保护理论与方法,国家政策与立法也不断完善,现在,在法国的城市发展中,历史遗产的保护已经是最基本的发展原则之一,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也已成为社会文化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一项新的国际文书——"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以帮助实现城市保护驱动下的城市发展控制。解释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以文化景观的创新视角阐述了对于活态城市的理解和诠释,指出其实质是借用文化景观概念和方法管理活态城市的各动态关系和脉络,总结了一系列应用此概念的实践重点,如"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以及战略框架中的研究领域,旨在提高认识,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中国城市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卓智慧  刘晖 《室内设计》2021,(2):132-140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 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 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 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 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 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 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校园仅 遗留下了个别单体遗存,遗存间的时空联系 性较弱,本文将其归纳为“散点遗存型”。历 史校园从属于文化景观遗产范畴。城市历史 景观(HUL)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景观方 法,运用HUL的理论及方法,对历史校园景 观风貌进行保护更新研究,在校园动态发展 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校园,提出保 护方法及更新策略,实现历史校园景观风貌 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4.
Today,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in cities. According to UN-Habitat, within two decades, five billion people will live in cities. Coincidentally, with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interest and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been focused on urban areas. This is timely because pressur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prioritising of engagement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has accompanied rapid urbanisation. In many societies, pressur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privileged modernisation efforts leading to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Accompanying this has been a concentration in the field of urban conservation on famous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rather than seeing cities as communities of people with values and belief systems that are reflected in the city’s overall setting: its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paper explores alternative ways of seeing citi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paradigm.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文化景观在近期及可见未来的热点议题。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庆典之际,突出强调了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可持续景观管理议题,阐述了《全球景观公约》采纳的必要性,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通过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及其引发的争论,表述了对传统乡村景观、自然和人为因素威胁下的景观等议题的高度关注,指出针对热点景观议题亟须发展新战略、新政策,亟须国内、国际各个层面的通力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长城文化遗产长期面临风、水、冰雹等自然环境 风险。现有研究偏向理论,缺乏基于数字孪生的实证研究, 尤其缺乏长城文化遗产环境灾害仿真模拟预测的研究。将数 字孪生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结合,通过流固耦合分析模拟探 索风环境对北京蟠龙山长城的影响,评估风对建筑结构的影 响,探讨植被、建筑体量等变量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显 示,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文化遗产在风环境下的风险 分布,同时,植被和建筑体量的变化明显影响了风蚀程度。 对于局部坍塌拱券的模拟分析揭示了文化遗产在强风和冰雹 灾害下受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监测和评估反馈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统筹各类监测活动,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监测数据实现适应性管理,是各个世界遗产地普遍面临的挑战.黄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在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游客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监测管理措施,但在监测项目统筹、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Historic landscapes today are changing gradually or abruptly, and the abrupt changes have caused the loss of much historic information. How to identify and protect the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dynamic landscapes is a question that must be answered by each cultur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decipherment process—an operational guide for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China. This is a methodology using European methods integr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ways of landscape appreciation, providing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framework into the conservation inventory. Using Slender West Lake as a case study, the decipherment process has expanded the existing landscape investigation theory using the factor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integrate intangible values into the assessment process. It has also established a unit-based method to classify and represent historic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