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中国荒野存量丰富,为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他国土空间创建一个关于荒野的视角与适应性管理方法,将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的自然美景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方法/过程】重点回顾了加拿大和美国国家公园中荒野适应性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20世纪初,自加拿大和美国开始,作为自然保护地概念的荒野在国家公园概念之后得以发展。北美有100年历史的荒野保护也随着理念、环境、冲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规划与管理调整。【结果/结论】在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中,荒野地通常占公园总面积的95%以上。国家公园与荒野的关系取决于特定保护地中不同的保护目的和重点。无论荒野地是否被定义为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或独立的保护区,荒野的保护价值和质量被作为关键因素予以关注,或者以相应方式和原则得到管理。对拥有类似丰富荒野资源的中国提出4点建议:1)将荒野价值主流化并融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目标等方面;2)加强全国荒野普查与清单建设,确立中国荒野分类和认定标准;3)通过确定特定荒野属性与价值,对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进行科学与动态调整;4)借鉴国际荒野管理指南与实践,制定中国荒野地适应性管理技术指导指南,提出对热门国家公园在最初就做好旅游发展与荒野游憩之间的平衡规划,将原住民纳入共治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设立和管理的基础,根据保护和管理对象的不同,范围划定采取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在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范围划定经验的基础上,从东北松嫩平原草原湿地生态地理区入手,叠加主要保护对象,擦除干扰因素,划定国家公园范围。基于该区域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栖息地的分布特点,同时考虑管理可行性等方面,以原有自然保护地为本底,叠加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栖息地,得出国家公园的优先保护区,在优先保护区的基础上,去除人为干扰因素,得出拟建松嫩鹤乡国家公园范围。通过保护要素的叠加和干扰要素的擦除,得出国家公园范围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  相似文献   

3.
彭婉婷  吴承照 《中国园林》2022,38(11):76-81
科学识别保护物种栖息地与社区生计的空间关系及格局特征,是制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减少野生动物与人冲突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支撑。以高原湿地旗舰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及保护地社区系统为研究对象,选择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区,采用适宜性评价方法,结合MaxEnt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技术,辨识和评价了黑颈鹤栖息与当地社区生计空间的适宜性,基于二者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椭圆标准差法,分析黑颈鹤栖息地保护空间与社区生计空间的热点区域和分布方向特征。研究发现,黑颈鹤保护与社区生计存在冲突、共生与共存的多种空间作用关系,并具有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功能空间适宜性热点区虽然存在部分重叠,但具备错位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科学制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及管控对策,实现保护物种与社区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传统生计延续保障国家公园永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宁  吴承照 《园林》2017,(2):24-27
2016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并确定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三年的试点时间探索适合中国保护地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同时国家林业局也尝试在自然保护区中探索针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国家公园管理类别。中国的国家公园既不是美国国家公园的翻版,也不是照搬IUCN的第Ⅱ类国家公园类别概念,而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中国保护地特征的保护地管理类别,为解决中国保护地体系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问题寻找新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IUCN保护地体系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国家公园内涵和性质,并指导建立科学的国家公园体系。鉴于中国保护地体系庞杂、类型划分不科学、多头管理以及功能定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参照IUCN保护地体系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是当务之急。基于文献评述,首先梳理了国家公园的内涵与功能定位,其次在结合中国保护地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基础、方法步骤和保障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管理目标与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保护地分类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护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保护地管理目标分为生态、价值、功能、区域4种类型,针对中国保护地人地关系现实状况,基于管理目标的保护分为3种类型:绝对保护、严格保护、整体保护,对应3类保护地:生态保存地、国家公园和持续利用地3类,每一类保护地根据资源属性和保护要求细分为若干类管理类别。具有重要科研价值需要绝对保护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生态保存地,具有保护与游憩双重功能的保护地归类为国家公园,具有历史延续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社区景观保护地归类为持续利用地。生态保存地与持续利用地延续现行的管理体制,归属不变,国家公园整合了多类以保护与游憩为双重功能的保护地,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展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和管控,是实现新阶段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精准化、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分区方法对于保护对象行为需求,人-野生动物关联性、动态性、适应性认识仍有限。【方法】基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理论,采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多种空间分析模型方法,对保护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需求,以及与人类行为空间交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分区管控的行为分析方法(behavior-based approach for refined zoning and management, BAZM)。【结果】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鹤系统为例,识别出黑颈鹤夜栖地最小接近距离400 m缓冲区及重要湿地恢复区为核心保护区;辨识出保护区45%面积为生境维护区,保证黑颈鹤主要觅食区食源安全和维持人鹤共生系统,将文化体验区、风景展示区、传统生产区、综合服务区共同划定为一般控制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外围协调区,协调黑颈鹤区域越冬和迁徙安全;最终提出3+N的细化分区以及精准化管控和适应性管理策略。【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规划理论方法、推动精准化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荣 《中国园林》2020,36(4):83
日本国家公园至今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日本国家公园属于IUCN(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中的第Ⅱ类国家公园和第Ⅴ类地景/海景保护区;2)在选入国家公园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标准方面,日本对国家公园分为陆域和海域2种类型,并分别制定选定标准。从日本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出发,揭示其入选标准的实践现状,为现阶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探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引  杜春兰  苏杨 《中国园林》2022,38(9):63-68
对于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不宜采用禁区式的保护形式,必须既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需求,又尽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因此需要适时、适地、适策的适应性管理。综述了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分析了适应性资源管理、捕猎管理和影响管理3种类型,以保护地、非保护地2种典型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从原则、对象、体系和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框架,以及其在法律法规、规划规范、科研监测、多方合作上的应用,以期为《国家公园法》提供参考,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欧洲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历经百年,具有相对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与成熟的管理经验。对与中国国家公园相近的隶属于IUCN II类自然保护地的欧洲国家公园进行分析梳理,依据分区数量将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归纳总结为3种类型,即2类分区、3类分区和4类分区,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进行管理分区依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现行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提出复合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荒野地保护实践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荒野制图、系统性与连通性3个视角切入,评析国际荒野地保护实践。包括:1)以苏格兰为例,评析基于荒野制图的荒野地保护实践,指出荒野地图是开展荒野地保护实践的基础,并需要将地图与政策紧密结合;2)以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和欧洲荒野网络(European Wildernes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系统性保护实践,指出只有建立系统性的荒野地保护机制,才能确保荒野地保护的有效性和长久性;3)以北美野地网络(Wildlands Network)为例,评析荒野地的连通性保护实践,指出在景观破碎化的区域中,荒野地连通性保护对于维持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荒野地保护实践中,荒野制图、系统性保护和连通性保护是3个重要的视角,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网络构建等生态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海龙 《风景园林》2019,26(11):64-70
美国州立公园与国家公园相比,更强调满足州内居民就近户外休闲游憩需求的功能,这使得其在美国整体公共户外休闲空间体系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在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州立公园体系的发展、特征及与国家公园体系的关系,特别是以部分州为例研究了美国州立公园的分类、质量评估、可达性与空间分布评估等关键问题。研究认为,州立公园的意义在于既缓解了美国国家公园面临的巨大旅游游憩压力,也满足了大众户外休闲游憩的需求。这值得中国在目前构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予以借鉴。最后基于中国的实际需求与挑战,探讨了在省域/区域层次加强构建地方公园、保护地和游憩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搜集、分析全球35个代表性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的一些共同特点,如类型划分标准各异、类型总量差距巨大、跨区域大尺度的保护地,以及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保护地等,提出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文化",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用,更好地完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应用帕洛莫模型(Palomo's Model),回顾了新西兰国家公园和保护地管理方法的演变。结合新西兰林肯大学最近所进行的国家公园研究,对国家公园管理相关的岛屿方法、网络方法、景观方法和社会生态方法的关键特性进行分析,包括保护理念与实践,管理和规划维度,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以及每种方法的理论地位等。最后,指出景观方法和社会生态方法在当前国家公园和保护地管理中具有创新性价值,并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智聪  彭琳 《风景园林》2020,27(6):73-80
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处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社区管理和访客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保护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梳理分区规划发展脉络,总结分区的多学科缘起,以及在世界国家公园与保护地领域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应用与发展;在分析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现行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上国家公园分区规划呈现出分区目标综合、分区政策细致、分区技术科学、分区决策机制灵活等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中国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提出确定目标体系、进行价值研判、确定保护和利用强度,从而形成分区的技术路径,并强调行政管理的简化诉求与技术方法的精细趋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张颖  黄婷婷  胡骞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2,38(3):106-111
社区公园是利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之一,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作为生物迁移的踏脚石和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对整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十分重要.以北京市4个小型社区公园为研究区域,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从公园生境结构和干扰控制两方面入手,探究基于鸟类多样性提升的社区公园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