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比较7种贵州名优绿茶的品质化学成分。方法 对7种贵州名优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检测,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7种贵州名优绿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 梵净山云雾茶>凤岗锌硒茶>绿宝石>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 7种名优绿茶品质化学成分的总灰分含量为4.58%~4.98%, 茶多酚含量为15.59%~23.80%, 氨基酸含量为2.04%~4.93%, 咖啡碱含量为2.66%~3.83%, 可溶性糖含量为2.04%~5.07%, 水浸出物含量为41.23%~45.1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共10对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其中水浸出物与茶多酚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滋味显著负相关(P<0.05); 氨基酸与茶多酚极显著负相关(P<0.01), 与灰分显著负相关(P<0.05), 与香气显著正相关(P<0.05); 茶多酚与灰分显著正相关(P<0.05), 与滋味极显著负相关(P<0.01); 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极显著负相关(P<0.01), 与滋味极显著正相关(P<0.01); 咖啡碱与滋味极显著负相关(P<0.0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个茶样建立综合得分数学模型F=0.492F1+0.249F2, 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 湄潭翠芽>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凤岗锌硒茶>石阡苔茶>绿宝石>梵净山云雾茶。结论 贵州名优绿茶品质化学成分含量丰富, 整体品质优良, 研究结果将为贵州名优绿茶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扁形绿茶矿质元素含量与品质成分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实地采集5个产地(湖北省大悟县、浙江省磐安县、安徽省歙县、贵州省湄潭县、四川省峨眉山市)共10个代表性扁形绿茶样品,测定了9种矿质元素(Mg、K、Ca、P、Al、Mn、Fe、Zn、B)与5种品质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咖啡碱)含量。结果表明,扁形绿茶样品中矿质元素之间互相影响,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品质成分中水浸出物含量与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茶多酚含量与Fe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溶性总糖含量与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g、Ca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Fe、Mn含量与咖啡碱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解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00%,Mg、Ca、Zn、Al、P可作为扁形绿茶的特征矿质元素,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作为评价扁形绿茶品质的重要理化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产地的扁形绿茶样品聚为一类,不同产地则明显区分开,表明扁形绿茶品质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以广东客家小叶群体种-仙湖茶为原料,按摊青、杀青、揉捻、炒青、辉干等工艺制作炒青绿茶,对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内含物成分及香气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加工的进程,茶叶在制品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以“炒青”工序最为显著,含水率降至4.74%,降幅达91.63%;在“炒青”工序,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变化最大: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5.71%,水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小值35.85%,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小值2.71%。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咖啡碱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及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茶多酚一致。香气组分以醇类物质为主,其中香叶醇、芳樟醇、二十八烷醇及叶绿醇等化合物在炒青绿茶不同阶段加工过程中占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该研究揭示了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过程,可为优化客家炒青绿茶加工工艺与品质良好风味的形成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添加外源糖(葡萄糖为0.2%~1%,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分别为0.6%,0.8%)处理普洱生茶(50℃,处理3 d)后普洱茶品质相关的各内含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TR,TF,T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外源单糖可显著改变普洱茶的各内含成分含量。果糖能显著降低咖啡碱含量,木糖次之。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树龄来源的英红九号红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干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除可溶性糖含量新树红茶稍高于老树红茶外,其他品质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和茶黄素总量都是老树红茶显著高于新树红茶。审评结果表明,老树红茶在茶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均优于新树红茶,与品质成分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溪头滴水香绿茶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品质评价。方法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溪头滴水香绿茶的感官指标和化学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6份溪头滴水香绿茶的感官品质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溪头>竹岭>汪满田=西坡>大北山>岱岭。不同产区的茶叶品质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水浸出物含量为49.5%~52.4%,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4%~5.8%,茶多酚含量为17.1%~19.1%,儿茶素总量为10.67%~14.24%,水分含量为1.86%~8.55%,咖啡碱含量为3.0%~3.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滴水香绿茶的色、香、味等品质与氨基酸、水浸出物、酚氨比、儿茶素、酚碱比等有较强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品质得分数学模型,6件样品综合品质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溪头>西坡>汪满田>竹岭>大北山>岱岭。结论 溪头滴水香绿茶具有优良的品质,化学成分含量丰富,滋味鲜爽、香气高,但溪头滴水香绿茶的加工生产需要形成标准化工艺流程。本研究结果可为溪头滴水香绿茶的工艺、品质提升及宣传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析比较了炒青型和蒸青型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在两种工艺加工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蒸青型针形茶大于炒青型针形茶;叶绿素含量在两种工艺加工过程中也呈下降趋势,但蒸青型针形茶的含量显著高于炒青型针形茶;两种工艺过程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GC/MS分析表明,两类针形名茶香气物质的组成十分接近,但香气含量炒青型针形名茶略高于蒸青型针形名茶;二者的香型相似率为0.98,香气类型相近。通过改善热风脱水和提香工艺,蒸青型针形名优绿茶可以达到炒青型针形名优绿茶的品质要求,并且色泽比炒青型针形名优绿茶更绿。  相似文献   

9.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为试材,测定了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的感官审评得分、品质指标(茶多酚、咖啡碱、8种儿茶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水浸出物和总黄酮)和8种矿质元素含量。等级越高的金牡丹乌龙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特等奖水浸出物含量比一等奖和优质奖分别高1.07%和1.75%,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总黄酮含量均为低等级显著高于高等级(P<0.05)。三个等级的茶多酚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特等奖的酚氨比要显著低于一等奖和优质奖(P<0.05)。优质奖的茶氨酸含量要显著低于特等奖和一等奖(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和总黄酮与审评得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审评得分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而水浸出物与审评得分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除Mn和Fe外,大多数矿质元素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限制性主坐标分析表明,品质指标结合限制性主坐标分析可以很好的区分金牡丹乌龙茶等级差异,R值达1.00。但矿质元素结合限制性主坐标分析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的品质差异。研究结果为金牡丹乌龙茶品质鉴定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宝庆桂丁绿茶的品质并建立其评价体系,本研究选取30份宝庆桂丁绿茶样品,对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并测定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儿茶素组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宝庆...  相似文献   

12.
蒸青绿茶和炒青信阳毛尖绿茶香气品质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慕芳  郭桂义  张洁 《食品科学》2014,35(12):151-155
为了解蒸青绿茶与炒青绿茶香气成分差别,以有性系信阳群体种1芽1、2叶为原料,按蒸青和炒青制法制成玉露蒸青绿茶和信阳毛尖茶,采用连续蒸馏萃取茶叶香气,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两种茶叶香气成分。共检测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信阳毛尖茶19 种,玉露蒸青茶25 种,而共有香气成分12 种,说明两种绿茶香型存在差别。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相对总量是4.041%,明显高于蒸青绿茶的2.312%。两种绿茶都以占芳香物质含量一半以上的醇类为主,但香气组成与比例有一定差异,信阳毛尖茶以香叶醇、顺-己酸-3-己烯酯、橙花叔醇、芳樟醇、正己醛、苯甲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乙醇、顺-3-己烯-1-醇、水杨酸甲酯、顺式氧化芳樟醇为主;玉露蒸青绿茶以橙花叔醇、β-紫罗酮、α-荜澄茄油烯、古巴烯、反-3-己烯-1-醇、乙酸乙酯、苯甲醇、苯乙醇、D-柠檬烯、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为主。蒸青绿茶中低沸点芳香物质占总芳香油含量25.43%,高于信阳毛尖茶的20.66%;信阳毛尖中具有花香、果香的萜烯族醇类相对含量1.852%,占芳香物质总量的45.83%,蒸青绿茶中萜烯醇类相对含量0.644%,占芳香物质的27.85%;蒸青绿茶芳香物质中含有类似树脂、松油气味的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古巴烯、D-柠檬烯的萜烯物质,相对含量0.491%,占芳香油总量21.24%,而信阳毛尖茶中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中国工夫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茶汤滋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7 个国内主产茶区工夫红茶的多酚类、氨基酸、茶色素类、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工夫红茶的品质成分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是主要的品质成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为1.05~1.12,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英红、海红、信阳红、宜红、越红、黔红和祁红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高于4%,是其茶汤甜醇滋味的重要物质基础;黄酮在大叶种红茶(滇红、英红和海红)中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大于2.7%。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尤其是呈现甜香、花香的萜烯醇含量较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该预测模型对红茶滋味品质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5;茶黄素和茶多酚含量是进行工夫红茶品质分析的重要指标。系统聚类分析显示闽红自为一类,滇红、英红和海红等大叶种红茶聚为一类,其他中小叶种红茶聚为一类。PLS-DA可将2 类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明显区分,并获得8 种差异性指标,尤其是芳樟醇、香叶醇和己醛等,可作为区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丰富了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基础理论,同时为红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黑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受天气、卫生、效率等因素局限,本文探讨黑茶采用现代机械干燥替代传统干燥的可行性。方法 以云南晒青毛茶渥堆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干燥工艺(热风烘干、远红外干燥、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波光波混合干燥、晒干、晾干)制成黑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结果 不同干燥方式加工的黑茶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基本一致,香气和滋味相差较大。其中热风烘干的黑茶陈香突出,综合品质最高,其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远红外干燥的黑茶滋味略带苦味,陈香较弱,其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较低,滋味的浓度、协调度均不足。炒干的黑茶条索更紧结,香气带陈香较清新,滋味醇和,其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微波干燥的黑茶滋味甜醇,稍带闷气,其可溶性糖、茶红素含量较高。光波干燥的黑茶茶滋味有甜醇风味及特殊香气,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微光波混合干燥的茶有甜醇味,香气略陈,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介于微波与光波干燥之间,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其他干燥方式。晒干的茶滋味涩,香气为日晒气,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高,儿茶素含量较高。晾干的茶滋味有涩味,口感低淡,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茶褐素含量相对较高。 结论 结合感官品质和理化分析,黑茶加工干燥环节,热风烘干、炒干、微波干燥、光波干燥、微光波混合干燥等现代机械干燥方式可以取代传统的晒干和晾干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梨枣叶茶感官、滋味、色泽及营养品质随采收时期的变化规律。方法:采收五月至八月间五个时段的梨枣嫩叶,利用炒青工艺制茶,对枣叶茶进行感官评定,测定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矿质元素、总抗坏血酸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不同时期制成的枣叶茶水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及抗坏血酸含量都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由于咖啡碱含量极低,可视为未检出。此外梨枣叶茶具有高矿质元素Zn和Fe以及高VC含量的特点。最终五月份的梨枣叶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汤色明亮、滋味鲜醇,整体品质最好,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VC含量分别为41.82%、8.99%、5.64%、114.72mg/g和136.5mg/100g;六月份叶茶干茶色泽和茶汤滋味次之,七月和八月份叶茶干茶色泽和茶汤滋味最差。结论:五月份是梨枣叶茶收获制茶的的最佳时期,枣叶茶作为一种矿物质、维生素营养丰富,且无咖啡碱的新型茶叶极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绵纸对照, 选择纸箱、木箱、陶罐、铁罐4种容器对普洱熟茶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感官审评、香气成分测定和理化分析比较贮藏过程中普洱熟茶的品质变化。结果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 其中, 陶罐和木箱贮藏后普洱熟茶陈香馥郁; 陶罐贮藏后滋味甜醇; 不同容器贮藏的普洱熟茶香气组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变化差异较大, 贮藏12个月后, 其中, 陶罐中普洱熟茶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最高, 咖啡碱含量最低, 与感官滋味有纯甜味相一致, 铁罐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含量升高, 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 导致滋味出现粗、涩。结论 在贮藏过程中茶样之间的品质变化差异显著, 12个月之内存放普洱熟茶品质最优的贮藏容器为陶罐, 但长期贮藏普洱熟茶的容器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砖茶属于黑茶类,产自于我国鄂南地区,是边疆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饮品。通常以老青茶为原料,经毛茶初制、增湿渥堆、复制拼配、蒸压成型和烘房干燥这五道工序加工制成。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为增湿渥堆,这一过程中茶叶内含成分的转化情况直接影响青砖茶的品质。对其品质的分析,一般先从色泽、滋味、香气等方面进行感官审评,再通过检测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香气活性成分等物质含量来综合评定。优质的青砖茶外形平整、茶汤色泽透亮、滋味醇厚、陈香悠长,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此外,青砖茶还具有抗氧化、抗肥胖、降血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效,极具开发价值。本文综述了青砖茶的加工工艺、品质特性和生理功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青砖茶品质的提升及其保健功效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水仙茶树品种开面采鲜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白茶工艺(CK)和萎凋中引入摇青工艺(ST)加工成白茶,对比分析两种白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差异,旨在为高香型水仙白茶的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ST较CK显著降低了水仙白茶中茶多酚、黄酮类、咖啡碱的含量及酚氨比、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增加了游离氨基酸、茶黄素等的含量(p<0.05);CK和ST白茶香气成分的种类分别为104和107个、相对含量分别为79.72%和78.33%,且均以醇类为主,其中ST较CK明显降低了水仙白茶中正己醇等清香或青气物质的含量,增加了香叶醇等花果香物质的含量,并改善了水仙白茶的香气组成;感官审评结果显示,ST明显提升了水仙白茶的香气与滋味品质,所制白茶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厚水中带香,且感官审评综合得分(93.10)显著高于CK白茶(88.30)(p<0.05)。综上认为,ST较CK改善了水仙白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的含量与组成,进而提升了香气与滋味品质,所制水仙白茶综合品质优异,达到高香白茶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