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分离与检测紫苏叶、茎和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探讨紫苏各部位酚类物质的累积规律,为确定紫苏各部位最佳采收时期提供依据。方法:对紫苏进行人工栽培,样品分期采集,采集后的样品经乙醇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分析,对影响色谱、质谱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照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及质谱分析,确定相应的化合物;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以其中13 种酚类化合物为主要参考指标,观察它们在各部位的动态含量变化。结果:鉴定出化合物:咖啡酸、咖啡酸-3-O-葡萄糖苷、迷迭香酸、迷迭香酸-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酸、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苷酸、芹菜素、芹菜素-7-咖啡酰基葡萄糖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苷、野黄岑素-7-O-二葡萄糖苷、迷迭香酸甲酯,以上化合物中酚酸及其糖苷化合物含量呈先降低,至结果期急剧上升达到最大,黄酮及其糖苷化合物含量则递增至结果期达到最大。其中鉴定出迷迭香酸和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酸分别在结果期达到最大,含量分别为21.41 mg/g和19.89 mg/g,结果期叶部位总酚类含量达到最大,含量为47.50 mg/g。结论:通过对紫苏各个部位不同采收时期黄酮、黄酮糖基化、酚酸的动态变化、总含量变化和部位成分分布的研究,对紫苏酚类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的含量, 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荞麦中黄酮类成分差异情况。方法 荞麦样品加入 20 mL体积分数为80%甲醇水溶液超声辅助提取。高速离心后, 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S5色谱柱(4.6 mm×250 mm, 5.0 μm), 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 梯度洗脱; 流速为1.2 mL/min; 柱温为30.0±5 ℃, 检测波长为361 nm。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荞麦的黄酮类成分差异。结果 各黄酮类化合物在浓度为0.5~5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3.20%~114.90%,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为2.02%~6.81%; 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5.35%, 6种黄酮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7~0.14 mg/L, 定量限为0.23~0.45 mg/L。荞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荞麦中6种黄酮成分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 该方法分析快速简便、稳定和重复性好, 可用于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荞麦中黄酮的开发利用和含量的测定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楂叶中的9种酚类成分。结果表明,9种酚类成分在2~500μg/m 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介于0.9995~0.9999。加标回收率为93.7%~110.2%,相对标准偏差在0.69%~4.58%之间。对29个品种的山楂叶进行测定,9种酚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原花青素C1、原花青素D1、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绿原酸、红果酸、牡荆素鼠李糖苷。其中黄酮和酚酸含量较高,达15 mg/g D.W左右,原花青素类成分含量达6 mg/g D.W。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紫苏品种和生育期对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指导紫苏的合理采收和资源化利用,采用高效液相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四种紫苏叶在营养生长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的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四种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含量,以河北保定栽培种P11-3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4.32mg/g;不同紫苏叶中总黄酮分别在开花期和落叶期有最大含量,以湖北英山野生种P11-7开花期紫苏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达83.9mg/g。因此,开花期是利用湖北英山野生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最佳采收期,从而为大别山紫苏的合理采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三元梯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酒中的桑色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苷元的含量的方法。采用Luna C18(4.6mm×150mm,3μm)色谱柱,预柱(4mm×3.0mm),柱温为50℃,流动相:A相乙腈,B相乙醇,C相为0.2%磷酸水溶液。流速为0.25mL/min,梯度淋洗,检测波长265nm。结果显示:各黄酮苷元在0.7mg/L~32.0mg/L呈线性关系,样品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8.2%~101.1%,RSD为1.88%~2.85%,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天然产物中黄酮苷元的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品种紫苏及其籽、叶、梗及根4个不同部位之间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选取药用紫苏和油用紫苏,比较其营养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紫苏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明显。油用紫苏各部位的粗脂肪含量高于药用紫苏,而粗纤维和总糖含量却低于药用紫苏。紫苏中的抗坏血酸、β-胡萝卜素、迷迭香酸、总多酚和总黄酮等主要分布在紫苏叶中。此外,药用紫苏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56.47%和0.68,而油用紫苏叶则分别为14.96%和0.18,且紫苏叶的抗氧化能力也显著强于紫苏其它部位。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可将样品分为3组,其中药用紫苏叶单独为一组。该研究可为研究紫苏的营养特性和紫苏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发掘甜橙加工副产物的潜在利用价值,本文提取血橙、伦晚脐橙、埃及橙和新奇士晚橙果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HPLC法分析其中11种黄酮类化合物的组分含量,通过体外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和胆酸盐结合量探究甜橙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降糖降脂功能。结果表明,甜橙皮中含有丰富的圣草次苷、柚皮苷、橙皮苷等黄烷酮类化合物,甜橙黄酮、川陈皮素等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相对黄烷酮类化合物来说较低。甜橙皮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良好,综合APC指数在86.20%~99.47%之间,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变幅为46.16%~70.18%,胆酸盐吸附量在0.359~0.460μmol/mg范围。4种甜橙果皮中,新奇士晚橙果皮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较出色。甜橙皮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降糖降脂功能与11种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呈线性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甜橙皮高值化利用,开发具有抗氧化及降糖降脂作用的功能性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紫苏粗提物对酶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对代谢综合征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测定紫苏粗提物中黄酮及酚酸含量;以抑制率为指标,测定紫苏粗提物对不同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分子对接预测紫苏粗提物对胰脂肪酶和淀粉酶抑制作用靶点。结果:紫苏粗提物中黄酮含量为0.309 8 mg/mg,总酚酸含量为58.59 mg/g。紫苏粗提物对α淀粉酶、黄嘌呤氧化酶、胰脂肪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IC50值分别为0.273,0.244,0.347,0.018 mg/mL。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苷酸、芹菜素7葡萄糖苷、山奈酚3-O芸香苷、迷迭香酸、芦丁等为紫苏粗提物的有效活性成分。结论:紫苏粗提物对4种酶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且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山露菜营养及黄酮成分进行分析,以评价营养价值。分别对山露菜的茎、叶中纤维素、脂肪、蛋白、多糖、微量元素、黄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露菜中叶含膳食纤维53.50%,茎含49.70%;叶中含蛋白质20.36%,茎中含16.20%;叶中脂肪含14.71%,茎含9.83%;茎与叶中总多糖含量为1.60%,甘露糖与葡萄糖两种单糖摩尔比1.00∶15.30;茎中K含量为59.43 mg/g、Ca为12.64 mg/g、Na为6.24 mg/g,叶中K含70.13 mg/g,Ca为12.61 mg/g,Na为6.67 mg/g;山露菜中总黄酮含量为4.80%,测出芍药苷、牡荆素、木樨草苷、芦丁以及紫云英苷5种黄酮,茎中黄酮含量为1.67%,仅富含芍药苷、牡荆素、木樨草苷,而叶中富含芦丁、紫云英苷,占叶中总黄酮15.70%。山露菜的营养成分丰富并含有多种黄酮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北京地区30种蔬菜中5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槲皮素、山奈酚、杨梅黄酮、木犀草素、芹菜配基类黄酮物质的含量,蔬菜样品均购自北京当地菜市场。结果30种蔬菜中全部检出了槲皮素,含量在2.1~85.9mg/kg鲜重,9种蔬菜检出杨梅黄酮,8种蔬菜检出芹菜配基,8种蔬菜检出木犀草素,仅在胡萝卜和西红柿中检出山奈酚。紫洋葱、白洋葱、胡萝卜、甜椒和苦瓜等蔬菜类黄酮含量较高。结论不同蔬菜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别较大,槲皮素为蔬菜中主要的类黄酮物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吹扫捕集技术对紫苏不同变种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以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分别属于紫苏属植物3 个变种的4 份试材之间叶片挥发油的组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4 份紫苏试材共检测出31 种挥发油成分,但其共有的成分仅有顺-3- 己烯醛、石竹烯和圣亚麻三烯3 种。野生紫苏变种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77.90%)、石竹烯(14.33%)、顺-3- 己烯醛(4.9%)、胡椒酮(1.71%),回回苏变种的主要成分是石竹烯(30.65 %)、柠檬烯(24.60%)、顺-3- 己烯醛(21.82%)、紫苏醛(17.70%),紫苏变种1(来源于河北安国市)的主要成分是5- 乙叉-1- 甲基- 环庚烯(52.79%)、顺-3- 己烯醛(19.98%)、石竹烯(13.60%)、紫苏醛(9.46%),紫苏变种2(来源于广西灵山县)的主要成分是紫苏醛(31.86%)、5- 乙叉-1- 甲基- 环庚烯(31.68%)、顺-3- 己烯醛(21.50%)、石竹烯(10.47%)。  相似文献   

12.
白苏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白苏叶挥发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采取超临界CO_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结果表明:此两种方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异,其主要成分紫苏酮的含量最高,这是白苏的特征化学成分。结论: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白苏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该法为提取白苏叶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白苏叶醇提物进行成分鉴定及其在中式培根生产加工过程的应用研究,为白苏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利用大孔树脂及制备色谱对微波辅助提取得到的白苏叶醇提物进行了纯化,然后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对其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白苏叶醇提物的添加对中式培根加工过程中的脂质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苏叶醇提物共鉴定出了13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迷迭香酸(74.94 μg/mg)、野黄芩苷(50.08 μg/mg)、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41.08 μg/mg)。经白苏叶醇提物处理的中式培根的丙二醛值(MDA)和过氧化值(POV)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均不断升高,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涂抹的提取物浓度越高,对脂质氧化的抑制程度也就越大,这证明了白苏叶醇提物可有效抑制中式培根的过度脂质氧化。  相似文献   

14.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因含有丰富的花色苷成分,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天然色素日益增长的需求,紫苏叶花色苷将成为一个良好的天然色素来源。本文研究了pH、光照、温度等因素对紫苏叶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紫苏叶花色苷不耐高温,在光照条件下比较稳定,然而长时间的光照也会对紫苏叶花色苷造成影响。pH对其影响显著,在pH24范围内相对稳定。大部分无色金属离子对紫苏叶花色苷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Cu2+、Fe3+对紫苏叶花色苷稳定性影响较大。除此之外,氧化还原剂、苯甲酸钠和VC对紫苏叶花色苷都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紫苏香气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和日本30份紫苏试材的香气成分,通过GC和GC-MS分析,将紫苏成分含量大于1%17种物质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PA、EK、PP、PAPK、MY五种精油系统,日本爱知县西山渍物公司及中大连的皱紫苏的香味与色泽最佳。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用该结果不仅可区分不同香气的紫苏品种,而且还可它所建立的模式预测未知紫苏香型。  相似文献   

16.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由紫苏籽制取的紫苏油是目前发现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植物油之一,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紫苏油系列产品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全面系统地对国内外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进行综述,为紫苏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天然野生的白苏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对白苏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实验检测结果表明:白苏挥发油中检验出38种组分,鉴定出38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以醇类为主,其中的主要组分有3—己烯—1—醇(25%)、1—己醇(14.78%)、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9.9%)、乙酸丙酯(9%)、十六酸(6.2%)、苯乙醇(3.15%)等;并通过利用Fention反应检测白苏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白苏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作用,表明白苏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本文可为以后天然野生白苏挥发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健  薛山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3,34(7):86-9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紫苏不同部位(叶、花蕾、梗和籽)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精油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苏叶精油得率相对最高,达到8.21‰。从紫苏叶、花蕾、梗和籽精油中依次鉴定出40、53、29和26种组分,分别占各自精油总量的99.85%、99.25%、96.73%和97.51%。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共有组分仅5种,分别是2-己酰呋喃、4-(2-甲基环己烯)-2-丁烯醛、石竹烯、芳樟醇和石竹素,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均是2-己酰呋喃。紫苏不同部位精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紫苏叶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强,紫苏籽精油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