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可再生能源发电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得出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能解决我国西部及边远地区的供电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廿一世纪上半叶积极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需求及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美好的前景与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与太阳热发电,以及未来综合能源基地的建立,提出了一些有关的认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提上了国家立法议程。本文在充分调查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现状和立法诉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具体的法律思考,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立法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华东电力》2013,(7):1424-1430
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风险因素的阶层结构图,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风险因素的层级关系及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源头、过程和终端风险因素进行确定,提出相对应的风险控制办法。  相似文献   

5.
适应发电权交易的可再生能源有功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权交易模式,提出了一种适应发电权交易的可再生能源有功控制策略。首先,可再生能源发电控制通过跟踪火电机组的下旋转备用,实现电网调峰责任共担,并提出可再生能源场站限电状态准确判别方法。然后,采用发电权分级控制与基于实时发电能力再分配的精确控制策略,实现可再生能源场站发电权交易电量的合理执行,并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指标的最大化利用。宁夏电网的运行实践结果表明了所提控制策略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发电权交易及广义联络线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0前言太阳能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开发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并首先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人类正急切地寻求新型可再生能源。介绍了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历史、原理和应用概况。阐明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是所有可再生能源技术中最经济的发电技术,其综合发电成本已接近小型常规能源的发电水平。文章对这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推广,作了经济性评估和社会效益测评。认为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法》的即将出台,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必将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所称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  相似文献   

9.
正可再生能源发电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已得到迅猛发展。为了集中展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系统架构、变换器电路拓扑与控制、储能技术、能量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电源学报特别推出"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控制与能量管理"专辑。本专辑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新波教授担任专辑特邀主编。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论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电源的并网消纳对电网安全运行和电能传输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在于并网消纳,涉及发电、输电、配电、运行、调度等电力生产的多个环节,从并网方式、控制技术、输电技术、调度技术等角度分别总结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并网友好、控制智能、输电可靠、多能互补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关键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节能减排、重构能源供应体系出发,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系统主要措施,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要充分发挥可再生新能源清洁环保的作用,推动能源体系由以石化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风能、光伏发电与储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满足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总结了全球风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详细分析了中国风能和光伏发电的现状、市场分布和发展目标.储能是风能、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储能电源的技术要求,蓄电池储能仍是目前最成熟、最可靠的储能技术;风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将为储能电池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市场和机会:开发新型储能电源和技术将成为今后电池业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幸 《中国电力》2007,40(2):85-88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阐述《可再生能源法》对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在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规划、消除上网障碍、获得合理回报、解决差额费用以及提供资金保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积极促进新能源发电,节约和代替部分化石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对我国新能源发电在规划、审批、法规建设、产业基础、设备性能和建设运行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相应提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发电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系统介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其并网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保障机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系统行为作用机理,建立可再生能源并网保障系统动力学评估体系,在并网保障机制不同情景下模拟各行为主体的系统行为,提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层面的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发电模型统一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大规模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深层次的影响日益凸显,分析这一影响的关键在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准确建模。立足于新能源发电系统建模现状,指出其模型统一化的必要性;回顾新能源发电统一模型的发展过程,综述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炼新能源发电统一模型的共性特征和适用范围,探讨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厘清下一步研究思路。认为模型的统一化是新能源发电建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新能源发电模型在包含新能源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和相关研究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发展,提倡环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因此这种发展资源分布广、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的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生物质发电工程便随之陆续建设起来.调试是生物质发电工程投产前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方便以后的生物质发电工程能更高速投产,现将以南宫生物质工程为例,与各位同行分享该项目在调试阶段的一...  相似文献   

18.
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阐述风能和太阳能是丰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重要的后续能源,将为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做出巨大贡献。介绍国内外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分析国内外风力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论述其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风能与太阳能的特点,指出风力与太阳能互补发电比单一发电方式更优越,并介绍风力与太阳能光伏互补发电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所要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能电厂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同时具有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秆,由于农作物的分散性,秸秆运输费用成为限制生物质能发电规模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生物质能电厂规模小,难以配备高水平的运行人员,因此需要电厂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文章介绍了生物质能电厂的监控原则、基本原理及其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使生物质能电厂运行简单,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作为电网技术核心的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供电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介绍了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应用的优点。通过在PSCAD下建模仿真说明了其在解决分布式发电电能质量等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