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汤景琛  金荷仙 《古建园林技术》2024,(171):48-52转73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村庄地"作为《园冶·相地》中列举的6类造园用地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特征。选择明代江南颇有声望的"村庄地"园林——东庄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的"村庄地"园林植景营造意匠进行解析。首先,对东庄的造园环境进行考证,结合园记及历代苏州城图,大致推断出东庄"溪环水绕,林田相依"的空间布局特征。其次,结合吴宽及其好友对东庄记述及沈周《东庄图册》中的园景图可以看出,具有耕隐理想的文人于田野乡畴理园治园,追求自然淳朴、雅致清新的植景审美意趣,在园中因地制宜地营造了"桑竹成林,稻畦如方"的林田植景,以及"荷田苇荡,竹溪菱濠"的水田植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环翠堂园景图》的图景还原,并应用图文互证、案例类比等方法,探寻明末园林徽州坐隐园的历史面貌。推测坐隐园位于今休宁县海阳镇汪村,是一个包含田野景、村庄景和庭园景3个层次的乡村园林。进而结合图景、诗文和相似案例,解析坐隐园主要园景,追寻历史原貌。并进一步讨论乡村园林将诗情画意和人生哲学贯穿住宅、村庄和山水,构成物、情、境三者统一的"乡境",乡村园林和城市园林因乡贤的活动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园冶》中的植物景观语汇进行分析,参考古典园林的相关理论著作,并结合传统造园文化,研究《园冶》植景设计理法。全书以植景贯穿始末,共论及26种园林植物。《园冶》植景设计倡导贵宜、尚和、求变、显境之理法,注重因地制宜、整体关系、丰富变化和意境表达。通过与山石、水体、建筑等构园要素巧妙搭配,遵循虚实相生、一法多式、因借无由的植景设计手法,最终实现园林生境、画境与意境的营造与和谐统一。该书园林植景设计理法对于当代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江南文人园林中的植景与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倾向性。文人园林植景之赏析,既重"情",即植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精神的陶冶;也重"趣",即园居生活中与植景互动的意趣。具体说来,植景审美之"怡",是指欣赏植景所引发的舒适、愉悦的身心感受;植景审美之"趣",强调人与植景互动之感官体验;植景审美之"德"是植景表明心志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8.
曲水园是明中期徽州丰南吴氏的私家园林,以曲水胜闻,是徽州私家园林理水造境的典范。探究曲水园理水造境方式,先通过释读《曲水园记》和《曲水园杂咏》,考证复原曲水园面貌;再从造园源流出发分析选址特点,探究理水造景的具体实施路径,阐明曲水园的造园思想。研究发现,曲水园通过借引活水、山水相依的构景以及随曲合方、以景悟道的造境手法营造园林山水环境,以其独特的理水方式构成了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造园风格。这对于了解徽州园林理水手法和造园思想,传承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雅婷  邱坚珍 《风景园林》2023,30(4):130-136
【目的】月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景观意象之一,以光景为研究视角,从构成要素、构景特征和营造手法逐层分析,可探寻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价值。【方法】基于光景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搜集整理园记、绘画、诗作等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构景模式进行解析。【结果】总结了“空山对月”“水中月”“高台望月”“横斜带月”和“掬水月在手”5类经典的月色光景构景范式;从月色光景的人、光、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概括出“移世界的视觉效果”“月相变化的时空体验”“仰观俯察的空间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感官渲染”4种构景特征,并从中归纳月色光景主要的营造方式。【结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营造不限于对亮度、照度和舒适度等的物理层面上的追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语境以及场域中人的思想感知。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月景营造研究及现代园林的光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珺  严敏  徐嘉雯 《园林》2024,(4):122-130
徽州园林经历了千年兴衰,如今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檀干园作为当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徽州古典园林之一,对其声景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视听结合出发,以声级、声源、声景感知三个方面构建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图像语义分割为支撑,从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视觉指标构建视觉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檀干园声景评价与视觉评价的关联性分析,总结檀干园的声景现状特征。研究表明,秉承徽派建筑风格是檀干园的基本特色,依山迎水的布局形成了其以自然声为主的宜人听境,而紧临城市道路的交通现状使园林声景体验受交通噪声干扰,同时人工设备的不合理设置产生的突兀声源,也严重降低了园林入口的视听体验。因此,根据檀干园的声景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徽派风格、巧设隔声墙体、强化视觉层次、优化入口视听环境、提升维护水平等5点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徽州园林声景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章婷婷  李沛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相似文献   

12.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思颖   《中国园林》2022,38(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吕嘉程  黄晓 《风景园林》2017,24(3):107-114
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城市、建筑和园林中皆有体现。植物作为古典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受到"数字"文化的影响,孕育出独特的审美理念。本文以明代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为对象,结合明代的园记、园图和画论等资料,在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常规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出与各种配置方式相对应的数字,讨论数字影响下的植物配置方式,并进而从植物习性、传统文化、画意追求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探讨形成各种植物配置数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古台园林是汉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类型,但在近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失色和消失,仅有数座保存至今,而从风景园林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则刚起步。研究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梳理和复原,以汉台、天汉台等 7 个典型古台园林为例,整理出了汉中地区古台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营城塑景、理水活园和人文传承三个层面总结出古台园林营造的特征与智慧,丰富了古台园林这一传统园林的类型研究,为当地传统园林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玉英 《中国园林》2020,36(12):112
“园外园”一期两山片区处于皇家园林群中,其田园景观的营造既要有皇家——御苑的特征,更要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意趣。全园种植设计主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参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常用植物,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桧柏(Sabina chinensis)、垂柳(Salix babylonica)、杏(Prunus vulgaris)、水稻(Oryza sativa)等,来营造御苑、田园景观。御苑的体现主要通过主题景观如“幽林晚钟”“御道夕峰”等,配植如高杆型油松、蜡梅等观赏价值高且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以景达意”。农耕文化区,以大面积的稻田景观突出主题,结合乡土植物的自然配植,体现田园景观的生境美、自然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岚  张少雄 《中外建筑》2013,(8):102-103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这些园林,曾经是士人理想的居住、休憩、玩赏之所,其中的山、水、厅堂、花木,处处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流露出他们的审美趣味。旧日的园林为什么令今天无数中外游客陶醉?研究这种超越时空的魅力,首先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结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征,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