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在绿色城市设计兴起的背景下,人本视角街道绿视率作为城市空间精细化感知品质的指征日益受到重视。探索人本视角街道绿视率与现行规划管控所使用的鸟瞰视角绿化覆盖率之间的关系,以揭示绿化覆盖率是否能够充分反映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街道绿视率水平,旨在为将街道绿视率指标纳入绿色城市设计导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街景大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深度学习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定性的四象限分析、定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索中国8个城市的街道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一致性表现情况。【结果】发现一线、新一线城市的街道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往往具有一致性,而二线城市大概率不一致。街道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一致性表现,除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街道绿视率除受绿化覆盖率和经济水平的正向影响,还受街块面积的负向影响。【结论】街道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一致性表现并非必然,有必要将街道绿视率作为导控要素纳入绿色城市设计中进行分析。街道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的一致性,以及街道绿视率指标自身的高低并不单纯由自然气候条件决定,适度的财政投入能有效提升街道绿视率与绿化覆盖率,小街密路的城市形态特征则能有效提升街道绿视率。  相似文献   

2.
日本城市绿视率计量方法与评价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常用的评价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面积等,主要用于衡量城市绿地的平面绿量。1987年,日本学者青木阳二提出"绿视率"的概念,表达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重,用以研究人居环境空间中绿色物质与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2004年,日本政府将"绿视率"纳入城市绿化评价的常规指标。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概述了日本学者近30年来对绿视率的研究成果,论述了绿视率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计量方法,阐述了绿视率评价的应用领域。本文认为,研究应用绿视率指标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绿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1)绿视率可作为城市空间心理感知绿量的评价指标,(2)绿视率可为优化城市空间植物景观构成提供技术依据,(3)绿视率可作为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补偿指标。  相似文献   

3.
赵彤  叶洋 《当代建筑》2023,(S1):13-17
高品质的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空间及使用者行为进行精准把控。本文立足虚拟现实技术,建构寒地街道安全感知评价模型,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通过可视化SP法及埃洛等级分体系测度不同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进而结合信息增益的计算,赋予各要素对安全感知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机动车干扰度、照明设施密度、街道人流指数、街道绿视率、绿化设施密度对安全感知评价影响更高,相应的量化测度可为寒地街道空间安全感知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4.
趋近正义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社会正义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绿色空间的潜在复合价值日益凸显,引发相关利益各方的激烈争夺,在不同人群、地域之间出现了诸多分配不公平问题.基于绿色空间正义原则和分配标准分析,认为应在各方之间公平分配享有的权益和维护的责任,并通过对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识别、程序、补偿与执行环节的"非正义"部分进行完善修正,期待推动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趋近正义.  相似文献   

5.
绿视率作为绿色空间感知的直观评价标准,对于街道空间品质有直观的反映与影响。文章以青岛市中山路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时期街景与当下做对比,探究绿视率对于中山路街道空间品质的关联性,并对行道树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查阅历史书籍、档案馆查档,以及运用matalb识别处理现状街景照片的方法对其绿视率进行分析。探究如何通过优化绿视率提升街道品质,以期为日后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及活力的恢复寻求多方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高翔  董贺轩 《室内设计》2023,38(2):52-5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绿视率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城市绿化水平衡量指标,不仅契合城市高密度地区绿色空间存量更新、技术创新的需求,而且引导城市绿色空间趋于生态化、精细化、人性化。日本是最早将绿视率纳入城市绿化建设评价与规划管理指标体系的国家,对绿视率的研究和运用都比较成熟。在回顾日本城市绿视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大阪和东京2个代表性城市,分析其绿视率规划策略、激励政策与提升途径,从突破界线、突破维度、突破权属3方面总结出绿视率引导下日本城市空间绿化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为我国高密度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渊  黄竞雄 《风景园林》2020,27(11):110-115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中,绿色植物在改善步行体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绿视体验与土地占用面积则备受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常见基于主体的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缺乏从客体角度出发的步行视觉感知分析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文片区为例,测度街区内道路的绿视率指标,绘制不同绿化模块的“绿视率衰减曲线”,提出计算最大绿视范围的方法。研究发现:1)乔灌组合、大乔木、绿化小品与幂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盆栽和垂直绿化与指数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最大绿视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乔木、乔灌组合、绿化小品、垂直绿化、盆栽。2)中山路—思明南路沿线绿视率提升空间较大,鹭江道—镇海路沿线绿视率较高;内部支路中青石巷、同文路、泰山路绿视率较高,钱炉灰埕巷、钓仔路、水仙路和定安路绿视率较低。3)绿化设施布局的不合理降低了街区遗产要素对于访客的吸引力,商业气息弱化了访客对于街区文化要素的感知。研究旨在将绿视率指标二维化,为绿视率的定量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已逐渐从道路设计转变为街道设计,街道空间的设计内涵非常广泛,其评价内容和要素也较多.面对街道空间设计评价的微观性、多要素性、可客观量化性、可视化,急需一套街道空间设计评价方法.通过梳理街道设计的安全、有序、绿色、友好、活力5个评价内容,及机动车空间、非机动车空间、行人空间、公交空间、绿化空间、设施空间6项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以下简称"石河子市")城市道路绿视率的调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衡量了石河子市道路绿化质量的高低,对石河子道路绿化的设计与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选取石河子市有代表性的道路,通过拍照的方式,借助照片来判断绿化空间的构成比率,从而测定绿视率,并且对这些道路的行道树种类、道路模式、绿化模式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因素与绿视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石河子市主要路段绿化水平均较高,道路绿化的自然特征明显;绿化树种对绿视率有显著影响,树形越高大,枝叶越茂密,绿视率就越高;绿化带多的道路绿视率高于绿化带少的道路绿视率;植物配置层次丰富的道路绿视率也会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引发了全国对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解决城市健康问题需要城市空间策略的积极应对。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从促进居民健康的视角研究街道设计的概念内涵、方法流程、评估监测等内容,对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梳理健康街道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健康街道的内涵以及健康街道设计的定义,总结健康街道核心要素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对应的设计策略和相关政策要点。选取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健康街道设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开展大量基础研究、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制定设计指引而非强制性标准、多元化设计方法及多维度统筹协同等可借鉴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希望为推动健康街道设计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外高桥东沟楔形绿地是整个上海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新市镇重要的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功能。市政配套道路绿化规划是在绿地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周边住宅、商业、休闲等功能区域的影响,把道路景观融入整个地域的环境氛围中,营造出人、车、环境相互和谐的宁静交通,打造出舒适、宜居的国际化社区。  相似文献   

13.
陈志敏  黄鎔  黄莹  陈筝  叶宇 《中国园林》2022,38(1):70-7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日益提升的空间品质需求对街道空间宜步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传统的城市更新与设计手法已难以满足人本尺度的精准设计与导控需求,亟须立足于公众感知的精准更新与介入.以广州新、旧城区2类典型街道为案例,立足新技术开展具身循证型的精准分析.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陈述性偏好法,从主观视角计...  相似文献   

14.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谈莆田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莆田市城市道路绿化的调查研究,分析行道树植物材料选择特点,针对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莆田市城市道路绿化树种选择原则及树种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建筑空间出发,以城市发展为宏观背景,尝试建立起日本地下街空间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实际案例、统计数据与图文资料的总结,得出地下街空间设计演变的重要推力因素——城市发展中提出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地下街与城市发展、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建筑学为理论平台,结合天神地下街、八重洲地下街等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分析地下街的空间组成、空间形式(量、形、质、分隔、界面和色彩质感),从而总结出日本地下街比较共性的4点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地下街空间设计策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建筑风格多样,盛极一时。为保护和发扬其特色,提高环境质量,以促进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其改造成为完全步行街。本文概述了改造的规划原则和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8.
薛凯华  张德顺 《城市建筑》2014,(21):283-284
本文对城市街道绿化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阐述,对小气候的概念进行了释义,并对城市小气候形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热、湿、风三个环境的调控作用,探析了街道绿化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李雯青 《城市建筑》2014,(9):282-282
本文介绍了周至县城中心街街道景观设计的项目背景和街道现状,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街道节点设计、道路设施小品和街道绿化四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