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及缓冲区普遍存在大量社区居 民,如何科学选择居民点发展模式是遗产保护管理中需重点关 注的问题。以云岭片区为例,首先通过对社区历史风貌、人口 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等进行田野调查,利用指标体系法从自然 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发展模式、景观风貌与传统 文化五方面对云岭片区居民点居住适宜性进行评估。其次,利 用物种分布模型研究居民点对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得到基 于遗产地核心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分类结果。对以上研究结果进 行叠加分析,最终将片区内各居民点分为搬迁型、疏解型、传 统生活生产控制型和生态旅游控制型4种发展模式。研究成果 将为以标准x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居民点发展模式的探讨提 供技术指导和案例参照。  相似文献   

2.
秦青  王烁  陈岱  赫传杰  谭宏利 《园林》2023,(10):31-38
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地9 000多处,类型丰富、功能多样,如何提高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有效性对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十分重要。通过梳理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综合评价相关指标和研究方法,以28个典型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为例,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卧龙、佛坪、唐家河、王朗、雪宝顶、白水江等管理有效性较高,瓦屋山、黑竹沟、尖山等管理有效性相对较低,影响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保护资金的投入使用效率、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等,未来的保护管理中应着重关注以上方面,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风景园林》2022,29(10):89-9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层次价值体系的有机构成,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国际遗产保护理念和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解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价值内涵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局限,从价值认知、规划制定和多方共治3个层面构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框架。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识别乡村景观在生态、农业、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策略,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的“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当前世界遗产保护、自然保护等领域,日益强调建立连续、完整的保护空间网络和合作机制对于缓解遗产地破碎化和破坏趋势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地也面临着孤岛化、破碎化等问题,而目前从遗产资源出发的宏观空间格局指导和依据相对薄弱,对遗产地分布合理性的空间评价也不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空间与管理协调平台尚未完善.在借鉴国际发展趋势并反思我国遗产地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展开我国遗产地体系的宏观空间格局及管理体系的研究,进而提出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构想,以期对我国未来的遗产地保护和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自然保护地治理方式分为有政府管理、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四类,但未涉及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内容。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内的生物物种与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物种高度重合,对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进行治理,不仅是该区域自身发展的要求,还会给生物物种的保护带来积极作用,因此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文章通过对现有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适合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治理模式,即由非政府组织主导、多方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并以崇左市渠楠屯为案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该治理模式的合理性,以期为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曼  阙维民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1):62-69,85
在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风险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文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以文化遗产地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可持续保护方法体系,选取亚太地区代表性文化遗产地,依据文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和研究者之间双向互动所获得的信息,通过"监测"、"评价"和"反馈"三个步骤的量化分析,判定文化遗产地在下一阶段需要采取的保护工作,制定不同周期的循环模式,帮助文化遗产地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综合管廊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韧性是评价管廊抗灾能力的重要指标,为解决综合管廊韧性评价问题,首先,建立了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7个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综合管廊韧性评价指标模型,最后,结合北京某管廊进行模型的应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某综合管廊韧性表现良好,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综合管廊的韧性可以通过建立的韧性指标评价体系表征;基于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的韧性评价模型能够实现对管廊韧性的定量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其他管廊的韧性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采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尚存在不足。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作的开展必须经过前期可行性分析,以便达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结合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可行性建设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了社区可行性建设评价模型。最后通过以山东省郓城县所辖村域为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适应性和合理性。该研究可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具有发展旅居养老产业的优势条件,业已形成一批旅居养老社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深度访谈,建立海南省旅居养老社区评估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海南省旅居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生活服务条件、休闲游憩资源、健康养生资源和居住环境条件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一个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为开展旅居养老社区评估、提升旅居养老社区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优化民航行业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形成可测量、可考核的评价体系,促进民航行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调研、访谈及问卷调查,构建包含3个层面、4个维度、14个指标的民航行业监管模式改革单位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借助SPSS和MATLAB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结果显示:准则层制度建设权重高于0.5;方案层合法性指标综合权重最高,为0.344;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综合权重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民航行业监管模式改革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
This paper applied literature research, model analysis, considered current community-particip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established a four driving forces model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riving forces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eritage sit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riving forces and applicability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eritage sit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ests drive, government push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ttra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essure.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地乡土聚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在急速地城市化背景下面却临困境。文章论述了乡土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影响乡土聚落的条件因素,分别从我国各地的代表性的乡土聚落逐步展开,探讨其居住文化特点。提倡在进行乡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基础上,实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针对雨水管理目标下的 城市住区场地设计展开了较多研究,但对住 区绿地系统的形态特征和径流控制的定量关 系还缺乏相关探讨。研究对住区绿地形态特 征与径流水系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然后选择 Uwater Drainage作为场地场次降雨径流的 模拟软件,基于重庆某住区设计方案展开降 雨径流的实证模拟研究。研究了住区建筑布 局与绿地形态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特征,探索 了整合雨水管理功能的住区绿地系统复合结 构。通过将雨水管理目标融入住区规划设计 阶段,有利于住区更加有效地实现雨水管理 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汪徽 《建筑与文化》2013,(12):102-103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体制不断发展,城市住区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很多城市中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趋明显。本文以南京市的中央路地块为例,分析了地块中典型住区的背景和居住空间特征,总结了地块中各类社区存在明显不同的生活状态,居住空间存在一定得分异现象的特点,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以期可以延缓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刘晖 《中国园林》2024,40(7):77-82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的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 观构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已呈现多元化、 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对互文性的基本理论进行剖析, 并开展对陕西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文化景观的嵌合发展研究, 通过实证考察与资料收集,对成果进行分类对比,形成多个两 两对应案例的互文性关系。选择淳化县甘泉宫与凉武帝村、礼 泉县昭陵与袁家村、留坝县张良庙及紫柏山与庙台子村3个互 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遗址遗存与乡村聚落的文化景观历 史层级脉络,反映出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并在各自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形成互文关系。而这种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历史遗址 遗存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及乡村聚落的振兴与发展,进而 形成乡村聚落文化景观与其周边历史遗址遗存文化景观互文嵌 合发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介绍并总结某大型居住区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过程,认为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住宅开发概念,才能在体现住宅舒适、方便要求的基础上,传承地域文脉,使设计方案完美展现与文脉相传承相融合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9.
李成  彭露 《城市建筑》2013,(10):193-193,195
本文深入分析生态型住区中心绿地的设计,对建设生态型住区提供有益参考。以杨凌示范区为例,说明生态型住区处于不断充实的阶段,将成为未来住区建设的典范。生态型住区绿地景观注重绿色健康理念和人们情感满足,实现了未来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