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4,13(8):39-40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千兆到桌面已成为事实,六类布线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目前市场上,人们对安装六类布线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当今综合布线系统市场上,有众多国内及国外的品牌,铜缆有超五类、六类及七类之分,还有屏蔽及非屏蔽之分.对于铜缆的六类、七类,大家都会知道.数字越大,线缆的性能越好,而对于屏蔽电缆和非屏蔽之争,在业界已经是由来已久。面对用户对于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视,屏蔽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和采用,并日益彰显其活力。针对综合布线系统市场的发展,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完普的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已被业内更多人士所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6,15(4):36-37
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成熟和万兆以太网的迅速崛起,新的布线技术风起云涌,六类,超六类,七类,多模/单模千兆万兆等解决方案,使得终端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目前,在水平布线市场已经形成选择六类以上高端布线等级的大趋势。但是技术的多样性同样是把双刃剑,如果用户在选择实现方式时忽视了布线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布线系统的生命周期,则反而会造成投资损失。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4,13(8):37-38
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六类布线系统正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产品,而价格的下降也促进了更多的用户选择六类产品组建网络的基础设施,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利用六类布线产品来组建高性能的网络系统成为很多用户面临问题。本文以泰科电子公司的安普六类产品为例,介绍产品选择和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5):31-34
六类标准自2002年6月颁布以来,六类布线系统成为布线市场上的“新秀”,受到越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系统集成商(SI)的推崇。众所周知,TIA/EIA568.B.2—1规定六类系统的带宽为250MHz,六类布线系统的测试比超五类更加严格、复杂,除了要测试必将对整个线缆系统在诸如连接正确性、连接’陛、短路、开路、信号衰减(Attenuation)、串扰(NEXT)、信噪比(ACR)这些传统的参数之外,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高性能布线系统的选择,即六类布线系统。或许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或许是由于六类布线系统的标准没有最后公布,什么样的布线系统才是六类布线系统,似乎有许多不同的说法,那么,用户怎样来判定真伪呢?很多用户认为,只要信道指标能够满足要求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尽管六类标准还  相似文献   

7.
CommScope旗下SYSTIHAX网联科技全球领先的GigaSPEED XL六类布线系统在继中标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17200信息点的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后,又成功签约了一系列新白云国际机场建筑园区内数十个建筑的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总六类信息点将超过42000点,从而再次证明了美国康普网联科技GigaSPEED六类综合布线系统技术领先、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CommScope在全球综合布线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6):40-42
历时四年之久的六类布线系统标准之争终于在2002年6月17日落下了帷幕,这绝对是一个布线界值得庆祝的日子,综合布线六类双绞线传输标准正式通过了,令布线厂商烦恼、令布线用户茫然的各种草案标准终于成为了历史。六类布线标准对100欧姆平衡双绞线、连接硬件、跳线、通道和永久链路作了具体要求,它还提供1-250MHZ频率范围内的实验环境或现场环境的测试程序,六类布线系统它能提供2.5倍于超五类的带宽。  相似文献   

9.
陈永 《计算机》2002,(26):19-19
最近一个时期,有一部分用户准备安装超五类或六类布线系统,而有少数用户已经开始安装超五类以及六类布线系统。当施工完成以后就面临测试的问题。为此,用户开始寻找如何测试这些新布线系统来进行工程验收。那么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用呢?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您好!目前,综合布线市场火热,其技术发展较快,标准也逐渐升级。据了解,各厂商纷纷倡导六类布线系统,请帮我解答六类布线系统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选择六类布线系统?如何确定六类的指标要求?如何保证所选择的系统是真正的六类布线系统?如何选择六类布线系统及快接跳线应如何选择?谢谢!  相似文献   

11.
自1983年贝尔实验室综合布线研发小组(现为SYSTIMAX技术研发实验室)向全球正式推介了其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s,PDS)思想与网络应用模式以来,综合布线技术也伴随着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技术及市场发展,网络连接器已经从低频的16MHZ三类模块发展到了超高频250MHz六类模块,甚至高端市场应用到了650MHz七类模块。  相似文献   

12.
1西蒙首家推出“真正的六类布线产品”正当各市线厂家伴随“千兆比”这一热点,纷纷出台基于超五类的布线系统之时,西蒙已超前一步,率先推出全球工业界“真正的六类布线产品”。西蒙公司的目标是提供世界上最高性能的布线系统。凭借西蒙公司九十余年在布线领域的丰富经验、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强大的开发和生产基础,西蒙又一次站在布线领域的最前沿!自ISO/IEC1997年9月开始制定六类布线标准以来,经过工业界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4月出台了六类市线系统标准的初稿!这一事件宣布了下一代布线系统划时代的到来。布线系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8):43-44
Cat6/C1ass E综合布线铜缆系统的国际标准发布已经近三年了,在市场上,以六类系统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高端布线市场的代表。正在六类系统广为大家熟悉与接受的同时,对于六类线缆的结构问题,却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的误区:只有带十字隔离的线缆才是标准六类线缆的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4):37-38
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成熟和万兆以太网的迅速崛起,新的布线技术风起云涌,六类,超六类,七类,多模/单模千兆万兆等解决方案,使得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目前,在水平布线市场已经形成选择六类以上高端布线等级的大趋势。但是技术的多样性同样是把双刃剑,如果用户在选择实现方式时偏离自己的实际需求,则反而会造成投资损失。本文对于高端桌面应用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西蒙公司TERA七类方案以及FTTD千兆/万兆光纤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进入中国到发展至今天,综合布线系统已经被用户普遍的熟悉和接受。在过去的10年里,布线系统的分类由最初的三类,上升到五类、超五类、六类,甚至今天的增强型六类和七类;网络设备的端口速率也从10bps、100bPs、1000bPs攀升到了今天的10GbDs。与此同时,国内和国际标准也都适时的进行了更新。对于布线系统而言,其发展和普及的速度都是相当迅速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8):25-25
南京普天楼宇智能有限公司日前在徐州举办”普天6类布线产品交流会”。作为在江苏市场宣传的第一站,旨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强调普天布线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的优势,营造市场氛围。且针对一些行业内布线用户的特点,侧重介绍普天6类布线系统的工程应用和性能优势,让用户通过交流会能全面的了镪和棒受国产精品布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五类或增强型五类布线已无法满足千兆以上网络的传输,高速的布线系统对配线架提出了更高要求。六类千兆布线系统因其复杂的设计、制造程序,严格的质量控制,较高的布线成本,并且大量使用RJ-45配线架方式,使得总体布线成本增加。因此,引入IDC式的六类千兆配线架就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11):35-35,34
今天,与过去任何时期相比,网络已日益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而电缆布线基础设施则是整个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其综合布线系统能够胜任将来二十年之内的应用升级,所以80%的SYSTIMAX用户已采用了业内性能最高的GigaSPEED XL六类铜缆和LazrSPEED万兆光缆解决方案。事实也已经证明较早采用更先进的布线解决方案的用户在应用升级时得到的投资回报也更高(只需采用简单的编码方式和较便宜的网络设备即可升级更高的应用)。面对先进的基础布线结构,越来越多的大型用户开始关注其在维护和管理上所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5,14(7):57-57
Belden CDT日前宣布,公安部618项目选择了Belden CDT为其白用综合办公楼部署综合布线系统。该项目采用了Belden CDT先进的光纤到桌面系统、GigaBIX及典型的六类端到端布线系统,凭借先进的产品技术和Belden CDT良好的服务质量充分保证了用户信息化系统的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4,13(7):49-50
如今是一个应用为主导的时代,而引领着应用的核心却是技术和产品。如何使自己的产品长期为市场所接受,为用户所青睐是众多厂商能够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网络布线领域,六类布线标准的推出,有如布线市场的一个方向标.让产品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有了一个公共的技术标准、一个公平的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