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结晶器保护渣渣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工业用结晶器保护渣渣膜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渣膜厚度约0.7~1mm基本结构有三层,两层结晶层,中间为玻璃层,某些情况下也呈玻璃与结晶交替排列的多层结构,厚度方向上Ca的分布略有差别,一般中心偏高,但同时也发现局部有CaS富集或微气孔现象。 相似文献
2.
1 熔融组织和熔化速度 结晶器保护渣的熔化,特别是其熔化速度对保护渣性能有很大影响。结晶器保护渣的熔化决定着保护渣保证形成熔池稳定深度的能力,要求该熔池可以保证向结晶器—铸坯间隙提供适量连续的熔融保护渣。 相似文献
3.
铸坯的表面缺陷都是在结晶器中钢水开始结晶时由于传热不均或传热强度不当而引起的。渗入结晶器与凝固坯壳之间的保护渣渣膜的传热能力对结晶器内的传热速度和传热均匀性有重要影响,本文收集了近10年来国内外对渣膜传热的主要成果,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连铸结晶器中形成的保护渣膜在润滑与传热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渣膜的厚度和结构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了解。本次研究中,保护渣膜试样是取自浇铸结束后连铸结晶器内,保留浇铸期间所处位置的渣膜。通过此次试验,清楚了结晶器内弯月面处保护渣膜的厚度。根据显微镜下对渣膜截面的观察,研究了渣膜的结构,即渣膜的结晶情况。此外,基于上述观察结果,研究了结晶器内通过渣膜的传热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1)确认结晶器内保护渣膜的厚度约为1mm。玻璃层为连铸中钢水顶部的熔融保护渣,浇铸结束后成为薄膜,将其假定为浇铸期间的保护渣膜。
(2)按结晶器保护渣消耗量可估算出浇铸期间渣膜中的液渣层厚度。
(3)弯月面处渣膜约1mm厚时,辐射及传导的总热阻与渣膜和结晶器之间的界面热阻相等。
(4)文中提到的界面热阻可能大于实际浇铸中结晶器的热阻。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热阻是在无钢水压力情况下测得的,实际结晶器内的界面热阻似乎较小。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在芬兰奥托昆普不锈钢厂的2号连铸机上对固态结晶器保护渣渣层的演变作了研究。为研究固态保护渣渣层的形成,在不锈钢连铸的初期阶段,在保护渣中添加了氧化钡示踪剂。实验钢种牌号为美国钢铁学会标准304钢种。实验中,浇铸一炉钢水,尾坯输出时,在结晶器顶部提取固态渣层渣样。采用的取样方式可在钢液弯月面下方取得几乎和结晶器同样宽度,长度大约为25cm的一些大尺寸渣样。从这些渣样上提取3个与钢液弯月面距离各不相同的小渣样,然后对这3个小渣样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检测氧化钡。有些情况下在大渣样的底部边缘处检测到了最高浓度的氧化钡。大渣样底部的氧化钡浓度较高意味着在浇铸初期,钢液弯月面附近已固化的保护渣渣层已向下移动。而在钢液弯月面附近的固态渣层中的氧化钡浓度更低,意味着由于结晶器顶部液态渣层中氧化钡的浓度已下降,渣层在浇铸期间形成的时间较晚。结晶器中固态渣层的形成及渣层在弯月面下方的破裂和再固化与氧化钡的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保护渣渣膜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应用于板坯连铸机结晶器内的低,中碳钢上的四种保护渣,分别提取了渣膜样,进行了岩相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不同保护渣组成的镜下组织,各种相的成分及矿物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模拟结晶器内渣膜形成的实验方法,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保护渣传热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 包括固态渣膜的界面热阻、保护渣的导热系数、辐射传热以及渣膜的光学性质, 并提出了今后在渣膜形成及传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和方向.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热丝法可以对渣膜的形成过程进行原位观察, 采用水冷铜探头法可以获取用于研究渣膜微观组织的固态渣膜样品.渣膜的界面热阻在0.0002~0.002 m2·K·W-1之间.在800℃以下, 保护渣的导热系数在1.0~2.0 W·m-1·K-1范围内, 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渣膜中的晶体一方面可以增加渣膜的界面热阻,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态渣膜的反射率, 起到降低辐射热流的作用.此外,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以及固态渣膜中弥散分布的微小颗粒也能改变渣膜的光学性质, 从而影响通过渣膜的辐射传热. 相似文献
12.
13.
结合板卷厂3250mm宽板坯连铸机保护渣的实际使用情况,对结晶器保护渣的性能与工艺条件、钢种的优化匹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依据对进口七种结晶器渣的剖析结果,模拟配制出六种保护渣配方,探索性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保护渣基本能满足连铸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