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部山地城市设计策略探讨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西部山地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同时又为其选择新的增长模式提供了契机;整合作为一种充分利用资源的策略,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减少资源消耗,保持和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态与山地地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玮 《南方建筑》2001,(2):12-14
山地城市形态格局,与特殊的山地自然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在山地城市形态的演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城市格局是与自然山地环境长期的适应的结果。目前是我国众多山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展时期,研究其形态的历史演讲过程,对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重庆市十八梯片区旧城改造为例,通过对山地城市空间的多层次分析,指出山地旧城更新应从其特色资源出发,将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更新相结合,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富有地域特质的、紧凑的、生态的有机城市空间,并以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龙灏  唐崭 《室内设计》2011,(5):47-52
山地城市由于其自然的山水骨架构筑了有别于平原城市的城市形态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地处中国大陆西南的重庆市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立体城市。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半岛为典型样本,按发展的历史时间顺序论述了山地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山地城市未来的形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的无序 建设、盲目效仿反映出城市特色的衰微,塑造 适应地域自然环境、满足城市功能、传承历史 文脉的城市形态地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概括了城市形态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以阆 中、乐山、宜宾、都江堰等城市为例,探讨对 城市形态地域特征的感知,构建基于城市形 态地域特征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以泸州市 合江县江北新城为例,挖掘城市自然地域特 征,宏观上对空间结构、山水格局,中观上对 道路交通、景观体系、开敞空间、城市立面轮 廓等要素进行设计控制,塑造山水田林城共 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以期为同类型的 新城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五构成要素出发,对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两种类型城市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回顾和借鉴 ,从多个角度提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重塑山地城市自然生态特色 ,建构城市空间特色的方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以期在山地城市众多的西部大开发中找到生态平衡与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巧在立意。意由境生、意由术成。本文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在深入研究秀山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历史文脉、民族特色文化以及城市形态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风貌的立意和富有秀山特色的城市风貌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9.
认识城市形态"地域性"的具体内容及形成演变的规律,有助于城市建设在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章从意象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形态的演变,通过志书、地图和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时期的城市意象,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获取现状城市意象;结合历史研究,从山水格局、街道、建构筑物三个层级揭示城市形态"地域性"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城市形态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并且与各时期功能需求、经济、技术条件紧密相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传承与发扬地域特色,不仅要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形态,还要发展适应地域环境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空间的三维集约生态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邢忠  代伟国 《城市规划》2006,30(8):52-55
以山地城市空间三维集约特质为切入点,提出保护城市内外的河川、分水岭、林地、陡坡、冲沟、滑坡等不适于城市建设的生态敏感地域,以自然生态敏感地域与人工生态绿化区的精细组合为基础,构建山地城市建设空间的三维生态界定体系。在界定系统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实现集约生态效益,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的起源、发展都与河流水系有着不解之缘,而河流为天津带来的特色滨水环境与资源在其空间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海河为例,首先对河流变迁历程进行了综合描述,而后从城区河流和市域河流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河流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影响,主要是海河干流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与改变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揭示了海河水系变迁与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方面关联,使河流这一生态要素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得到其价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山地城镇独特而又敏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适宜山地城镇的“绿核+绿廊+绿网”的绿化模式;揭示了这种绿化模式适应性,渗透性,系统性,可达性,生长性,文化性,经济性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力图促进山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引导山地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黄光宇  林锦玲 《规划师》2006,22(4):11-14
山地资源型城市具有"山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双重属性,"山地"的地形特征和"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导致山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和灾害隐患较大等问题.应编制生态环境空间控制规划,针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引导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逐渐模糊了对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记忆,方案旨在改善台儿庄马兰屯镇京杭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体验地,使运河景观改造设计具有本土性和地域性。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提出与台儿庄古城氛围相融洽,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设计思路:整个方案表达出绿色生态休闲的主题,侧重运河文化与自然景观规划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山地城市空间塑造与平原城市的不同,介绍了恩施市旗峰大道沿线区域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山地城市新区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与方法,以期营造一个生态良好,环境怡人的城市居住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在山地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忽视山地独特而敏感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盲目地沿袭平原城市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结构的混乱、城镇地方特色的消失等一系列问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从山地城镇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景观生态格局、绿色开放空间体系、视觉空间品质、地方历史文化风貌、山水美学意境等几方面的式图建立一种适应山地生态环境,引导山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8.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