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与回火温度关系曲线的模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热模钢45Cr2NiMOVSi的500×500mm大模块心部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研究,得出残余奥氏体和回火温度的马鞍状关系曲线,并运用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回火温度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此曲线加以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2.
T10钢和GCr15钢第一类回灭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T10钢和GCr15钢,比较了低温回火和第一类回火脆性区回火的常规机械性能;研究了回火温度对K_(IC)、冲击疲劳抗力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探讨了两种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机理。结果表明,拉伸和弯曲试验、冲击疲劳抗力及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第一类回火脆性不敏感。GCr15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主要归因于残余奥氏体的机械失稳;T10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与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分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残余奥氏体对空心滚动体接触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心圆柱滚动体进行接触疲劳试验,研究了GCr15轴承钢不同残余奥氏体含量对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增加(2.3%~24.8%A_r),接触疲劳寿命提高。通过对不同接触周次下表面残余奥氏体量及残余应力变化的分析,研究了利用残余奥氏体组织在弯曲应力和接触应力作用下发生马氏体相交带来的体积效应,对因磨损造成的空心圆柱滚子轴承预负荷减少进行补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低碳马氏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七种成分不同的低碳马氏体钢作研究材料,对低碳马氏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的形态、分布、机械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碳马氏体组织中普遍存在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这种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于板条马氏体边界上,也分布于马氏体束边界和原奥氏体晶界上;奥氏体膜常是一边平直、规则,另一边起伏不规则,其厚度即使在同一板条束中,甚至在同一边界上也是不均匀的;相变过程中的应变,并未使残余奥氏体的位向发生大的变化;低碳马氏体中的残余奥氏体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至少在含Mn的低碳马氏体钢中是如此),并有良好的低温稳定性,其分解温度为200~300℃。  相似文献   

5.
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Si—Mn—Mo低碳贝氏体钢在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该钢奥氏体化空冷后获得的粒状贝氏体组织,经300℃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韧配合,而在400℃~50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通过研究回火后的组织转变及残余奥氏作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韧化及脆化机理。提出了适于该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6.
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代号GD钢)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数量,测定了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含量的变化,残余奥氏体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含硅越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越高,钢的断裂韧性越好。残余奥氏体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对钢的断裂韧性有利。  相似文献   

7.
研究60Si2CrVA弹簧钢经淬火-等温-淬火-回火(Q-I-Q-T)热处理后复相组织含量与断裂韧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等温温度范围内,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大,60Si2CrVA钢强度降低,断裂韧性逐渐增加,在300℃等温时,断裂韧性达到最大值66.37 MPa.m1/2。稳定的残留奥氏体与过渡形态贝氏体量增加是提高断裂韧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彭泽宇  颜培 《兵工学报》2019,40(6):1271-1276
为了改善奥氏体304不锈钢的加工质量,采用预冷工件低温切削方法切削奥氏体304不锈 钢,研究其残余应力变化情况。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液氮浸泡工件温度场分布,指导实际预冷工件试验。实施在不同预冷温度下的低温车削试验,使用测力仪器测量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并通过有限元软件DEFORM模拟不同低温条件下的车削过程,利用后处理功能观察车削过程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切削可以增加切削过程的切削力,同时减少切削过程中工件表层的温度差,使得残余拉应力减小或者残余压应力增大,且温度越低这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将23MnNiCrMo钢奥氏体化后分别在空气、水、油中冷却.随后将水淬和油淬的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的回火.研究结果表明,该钢合适的淬火温度为860℃,油淬和水淬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下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剩余碳化物.由于有合金元素的作用,在中温回火时并不得到完全的回火屈氏体组织,而是以回火马氏体为主,还有贝氏体及剩余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0.
1.41%C超高碳钢淬火高温回火球化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对碳的质量分数为1.41%超高碳钢进行球化处理,研究碳化物超细化的机理,确定最佳的球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50~1100℃范围内淬火时,随着温度的上升,碳化物不断溶入奥氏体,使粗大碳化物颗粒变小,回火后不仅从针状马氏体中析出均匀细小的碳化物,同时在残余奥氏体中也析出大量均匀细小的碳化物,碳化物数量增加。钢中含有抑制碳化物长大的Al和Cr元素,在550~750℃高温回火时,温度越高球化效果越好,即使在1100℃淬火+750℃回火后碳化物颗粒尺寸仍然保持在0.1~0.3μm。  相似文献   

11.
轴承滚道激光淬火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CO2激光对GCr15钢轴承滚道表面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实验。对GCr15轴承滚道表面激光相变硬化处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讨论激光工艺参数对轴承滚道表面激光硬化处理后相变硬化区宽度和深度的影响,得出与实验比较吻合的结果。激光参数变化所造成的微观结构变化导致表面硬度值差异较大。模拟结果表明,激光工艺参数固定时,激光扫描进、出端的温度场有明显的不同,导致沿激光扫描方向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激光扫描进、出端淬硬层深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并探讨改善硬化层深度分布均匀性和表面硬度均匀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45钢、GCr15钢为基体材料,先渗硼,后钒化,获得硼化物和碳化钒的多元渗硼层。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分析测定了覆层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渗硼试样长时钒化,C、B、V和Cr等元素在覆层中重新分布,硼化物逐渐蜕化,蜕变程度取决于钒化温度和时间,以及基体的化学成分。硼化后钒化过程中,表面与奥氏体之间存在碳活度差,碳原子向表面上坡扩散,VC覆层向外生长。实验表明,获得连续的多元渗硼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枪管钢重要发展方向是采用二次硬化效应确保高温强度,然而这类钢韧性普遍偏低.为改善韧性,研究了 30Cr2MoV新型二次硬化枪管钢中碳化物溶解与析出规律及其对韧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碳复型和相分析技术对碳化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850~1050℃)升高,碳化物溶解越多,回火时二次硬化...  相似文献   

14.
奥氏体化对3Cr-3Mo-Nb二次硬化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淬火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3Cr-3Mo-Nb二次硬化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微合金化元素Nb的加入有效阻止了淬火保温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当淬火温度高于1100℃时,奥氏体晶粒才显著长大.随淬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溶解更充分,强度和硬度增加,塑韧性在1100℃出现峰值.1050℃淬火保温时间少于30min时,碳化物未充分溶解,强度和塑性都较低.因此,为保证回火时有足够的M2C型二次硬化碳化物析出,最佳淬火温度为1050~1100℃,保温时间为30~60min.  相似文献   

15.
2200 MPa级超高强度低合金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两种不同硅含量超高强度低合金钢在不同热处理下的力学性能,分析了硅对2200MPa级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淬火及低温回火后得到板条马氏体、ε碳化物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碳的质量分数为0.5%能使钢的强度达到2200MPa。添加1.75%质量分数的硅使钢的强度提高约100MPa,其抗回火稳定性高,在270℃回火下其抗拉强度仍在2200MPa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选用GCr15轴承钢为基体,WC颗粒为增强相,采用离心铸造工艺制备WC/钢复合材料—LGJW20。用金相分析、电镜扫描(SEM)、X射线衍射(XRD)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材料铸态的相变过程及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LGJW20显微组织中基体主要为细小的珠光体组织,基体中析出大量M23C6及MC型等细小碳化物颗粒;WC原始颗粒以各种复式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分别形成枝状或鱼骨状共晶碳化物、网状二次碳化物及大块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17.
采用CO_2连续波激光器对W18Cr4V高速钢进行激光重熔和固态相变硬化处理。高速钢激光重熔层的显微组织为极细小的材枝晶和枝晶问富W、V、Cr合金元素的奥氏体及M_6C碳化物,枝晶内为针状和板条状混合马氏体。固态相变硬化处理后显微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未溶碳化物,晶粒显著细化。磨损试验证实,激光重熔处理使高速钢耐磨性降低,激光固态相变硬化处理比常规1260℃淬火560℃三次回火处理的耐磨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