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黑龙江及新疆的某些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达斡尔人的饮食也从以肉食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粮食为主.但其主食的原料和吃法却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之达斡尔人的聪明智慧,使他们餐桌上的菜肴也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肉食达斡尔人喜食牛羊肉及猪肉,并常猎获飞禽走兽.如野鸡、野鸭、“飞龙”、野兔、野猪、狍子、罕达犴等,也常常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佳肴.他们善用煮、烤、炖、腊等技法,做成各具风味的菜肴.如“飞龙”汤,汤汁鲜美无比,“飞龙” 肉白嫩细腻,似刚出锅的豆腐脑一样,是人间难得的珍馐.达斡尔人最喜欢吃“手扒肉”,不仅平时吃,而且  相似文献   

3.
刘鹗的《老残游记》所写内容大部是山东境内的情景,该书借老残的游历见闻,痛击了  相似文献   

4.
贵州饮食记     
贵州是有名的山地省,尤以多 "喀斯特"(岩溶地貌)为其特 色。因为交通不便,这个地方的少 数民族文化相对要发达一些,汉文 化就要弱势一点,但实际情况却超 出我们的想象,在近现代,贵州就 很出现了几位大家,比如沈葆祯、 郑珍、莫友芝、谢六逸等。从当地的 饮食状况来看,依常理推想,一般 总是不成系统的。这也不对,贵州 不仅自成流派,还影响不小。前几  相似文献   

5.
由天津市科协主办,天津市食品学会组织的中国-西德乳制品研讨会于1987年5月13日-15日在天津宾馆举行。联邦德国牛奶产销有限公司(DMK)贸易主任曼弗莱德E·琨特先生、销售经理霍斯特·苏迪侠克先生、乌珀塔尔市贝尔吉施大学食品化学和食品工艺学教授E·H·莱每德斯博士、食品贮藏学院KIN注册协会特许工程师埃尔温·外克先生等四人作为德方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方面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00多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叙述较多的食品当属燕窝.你看:第十四回秦可卿卧床不起,婆婆尤氏亲自看着她吃了半盏燕窝汤才肯离去;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生病时,薛宝钗为她送去一大包上等燕窝,并劝林黛玉常吃些冰糖燕窝粥;第八十七回写宝玉因悼念晴雯茶饭不进,又一夜未眠,袭人便叫厨房做燕窝汤给宝玉吃;此外,王熙凤在病中不吃干饭,也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重吃,乐吃,又善于吃。在国内如此,到了国外亦然。即或自厨,也能扬出文化,吃出人生乐趣和智慧。 留学生出国,一般总要带些刀、砧、碗筷之类的简易炊具。考虑周全者还会往箱里塞些固体酱油、花椒、味精之类调料。第二次赴法,竟发现一位同学的行李中裹了一个足有两公斤重的小砂锅。可见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初到异国,不习惯西餐,又想省点钱,留学生一般自炊,吃得也节省。所谓省,并非国内的合盐菜就  相似文献   

8.
西德达姆施达特工学院博士、教授埃·海德曼受成都科技大学暨中国高校发展委员会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了为时一月的学术交流活动.他最近在西德《皮革》月刊上谈了对中国皮革行业的点滴印象,摘要如下:粗略估计,中国皮革(皮毛)产量为西德4倍,皮革行业的就业人数及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数按比例比西德多得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谚语精炼,生动,通俗易懂,甚至起一语为师,一言成法的作用,具有一定真理性和指导实践的效果.这里举些与饮食养生相关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谚语精炼、生动、通俗易懂,甚至起到一语为师,一言成法的作用,具有一定真理性和指导实践的效果。这里举些与饮食养生相关的例子,供大家参考。“人缺食,脸发黄;地缺肥,禾发黄”;“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进见阎王”,充分说明人靠饭来撑,人以食为养,天事地事吃饭是第一大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旧北京的天桥是一个五方杂处、雅俗共赏的特殊去处.这里所聚类属十分复杂,游客层次以普通老百姓为主,其中也不乏文人墨客、莘莘学子和清末、民国的遗老遗少.天桥四季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它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人而且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肉食在世界饮食中的重要地位韩陆奇蔡晓雯(漳州大学食品系,福建漳州363000)邱峰(漳州市农业局,福建漳州363000)一、中国肉食在世界菜系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尽管有着各式各样的烹饪和饮食方式,但按照肉食主体和进餐工具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  相似文献   

13.
应黑龙江省皮革公司的邀请,西德拜耳公司皮革技师纽纳特、营业代表杨谓培等二人,于1981年10月12日至25日来我省技术交流。该公司带来38种化工材料。先后进行了猪、牛皮革8个品种、22批次的染整小型试验。交流期间,纽纳特先生还讲述了染色技术,介绍了部分化工材料和整饰技术。这次交流在齐齐哈尔市皮革总厂进行,参加的单位有我省六个重点制革厂,海拉尔  相似文献   

14.
“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 老通城酒楼74岁的“豆皮大王”曾延林师傅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豆皮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传统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摊好些豆皮,来了客人后,配上腊肉、鸡蛋煮着吃。解放前,曾延林和他的师兄、“豆皮大王”高金安,在总结武汉肉丁工艺基础上,创新出三鲜豆皮做法。老通城是1929年开业的老字号,1946年该店老板打出“豆皮大王”的旗号。  相似文献   

15.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在1997湖北饮食文化节期间,笔者欣然走访了一些当年曾为毛泽东主席掌勺的老师傅和有关人员,他们满怀深情地介绍了一代伟人在湖北的饮食生活。 武昌鱼与诗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来武汉究竟在哪吃的武昌鱼,近年外界有些误传,说是在武昌大中华酒楼吃的。实际上,毛泽东1956年和1957年曾两次在武汉吃过武昌鱼,都是游长江后在渡船上吃的。今年75岁的杨纯清是  相似文献   

16.
礼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义之邦,历来崇尚礼仪,包括饮食礼仪。其实,礼的产生乃是始于饮食。古时候。把黍米、切割成块的猪肉烤熟而吃,用双手捧着小坑的积水喝,都是饮食礼仪的原始体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吃糙米饭菜汤时也须得先祭,表现也斋戒般的恭敬;“席不正,不坐”。是说坐席不端正就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说。同本地方的人一道饮食,要等老人都离席而去,自己才最后告退。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在世界饮食文化史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西洋饮食文明的传入,对中国饮食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兴起了食品科学研究的风气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饮食文明.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对饮食制作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玄”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被称作“西洋”饮食文明传入时期.这七、八十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打破了大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局面,洋务运动使近代西洋科学引进中国.包括被称之为“西餐”在内的西洋饮食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也随之传入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同时,他对中国食物及饮食文化又有深刻的研究,在他许多论著与讲演中,尤其在著名的《建国方略》及《三民主义》中阐述得更为详尽。他关于中国饮食的论述,有不少精辟和独到的见解,是饮食理论上的一个里程碑,应看成是“孙文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强调“吃饭问题”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里,专门讲了“吃饭问题”。他首先引用古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名言,强调“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所提倡的民生主义,是以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