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拉深模故障模糊综合诊断模型,使用Delphi语言开发了一个拉深模故障模糊综合诊断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模块功能,阐述了拉深模故障综合诊断系统知识库的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常压边力液压拉深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液压拉深成形的特点,将常压边力的设计原理用于液压拉深模的设计中,采用这种结构,可使拉深过程中的压边力一直保护不变,不仅使液压成形在单动压力机上实现,且能达到用力控制压边效果的目的,可提高拉深成形极限,或生产出更加复杂的制件,最大可能在发挥液压拉深成形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软件工程学的原理对拉深模CAD系统进行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利用该方法编制的拉深模CAD系统结构化程度高 ,通用性强 ,便于修改和维护  相似文献   

4.
经多次拉深工序所得的筒形件,由第二道拉深工序开始,目前有正、反拉深两种方法。反拉深的原理如图1所示,从图1中看出,正、反拉深的差别在于凸模对毛坯的作用方向正好相反。反拉深是凸模从毛坯的底部反向压下,并使毛坯表面翻转,内表面成为外表面后直径缩小的加工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连续拉深模中采用侧冲孔或侧翻孔的冲压工艺的方法,在模具结构限制的情况下,利用了杠杆机构原理实现对产品进行侧冲孔或侧翻孔的冲压工艺,以实例详细说明侧冲孔或侧翻孔的模具结构和工作原理。实践生产证明,杠杆机构在连续拉深模中应用是可行的,其结构设计合理,冲压动作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合格,满足了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对同类型的工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LED灯罩零件结构工艺性,制定了合理的工艺方案,详述了传递模的设计、结构及工作原理。该传递模具采用拉深、反拉深、压內形、切边、压毛边、冲孔、二次拉深、向下压卷、三次缩口等十个工序,有效解决了拉深开裂、缩口起皱等问题。实践证明:该传递模具结构合理,工作稳定,生产效率高,产品精度及品质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阶梯形件在刚模拉深成形中易出现起皱、破裂、壁厚偏差大等缺陷以及普通液压拉深易出现的变形不均匀、不充分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简单实用、在拉伸机上就能实现板材预胀充液拉深试验的液压凸模拉深成形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液压凸模、刚体凹模的拉深方法。通过不同高度的垫板控制移动凹模的位置,并以1060-O态铝板为材料进行相关试验,利用预胀充液拉深原理,得到阶梯形件。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合理匹配预胀压力和凹模预胀位置并显著的提高零件的成形高度和成形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CBR与KBE相结合技术,在研究拉深件几何描述方法的基础上,用最近邻法检索拉深件实例库中的实例,通过构造相似度函数,来判断当前拉深件和实例库中检索到的相似程度,以便确定新产品与产品库中拉深件的几何和成形的相似性;研究了拉深件形状和尺寸特征,形成特征骨架,以及根据拉深模设计系统中的模具零件、标准装配结构原型参数化实施方法,形成最终拉深模具的结构方法;所研究的拉深模具设计系统,能基于产品材料、生产批量等内容,并结合实际经验,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通过结构选择、参数驱动、零部件设计与修改,完成模具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拉深模设计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开发模式,即基于微机开发实用的盒形件拉深模CAD系统。并阐述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增平 《压力容器》1995,12(1):89-90
变等切面曲线拉深凹模应用于短直边的外凸回转体的无压边圈拉深是相当成功的,这是因为这类回转体的瞬时拉深比(D_o/d)随着拉深过程的进行逐渐减小。拉深初期,拉深比很大,毛坯此时有很大的起皱趋势。但此时的凹模与拉深件边缘接触处(即凹模正在工作的部分)类似于大锥角锥形凹模,模具此时有很强的抗失稳能力,所以此时拉深件不容易起皱。而拉深后期凹模工作部分相当于小锥角的锥形凹模,凹模抗失稳能力减弱,但此时的拉深件瞬时拉深比已减小,拉深件本身已不容易失稳起皱。另外,拉深过程中递减的拉深比,使拉深凹模在保证拉深件不起皱的前提下拉深凹模深度增加不大,有利于满足冲压行程要求,并使模具简化。  相似文献   

11.
根据风杯制件特点,设计了1套落料拉深复含模,二次拉深模。满足了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要求,模具结构简单,实践证明可行。  相似文献   

12.
图1壳体为厚板异形拉深件,材料为A3钢,重量20kg。原制造方法是将毛坯先后加热两次,在500 t油压机上拉深两次成型。现在改为一次加热,在315 t油压机上用组合拉深模一次拉深成型。一、组合拉深模结构(见图2)凹模型腔主要由凹模主体7、凹模固定板11、 13与下模板12、卸料板9组成。零件靠自重脱离凸模后,将插销10抽出,移开卸料板9,从凹模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颗粒软凹模成形的工艺特点,设计了筒形件颗粒软凹模拉深成形试验模具,对筒形件颗粒软凹模拉深成形进行了试验研究,成形出了质量良好的圆筒零件.颗粒软凹模拉深成形零件各部分的厚度均减小,而且随着拉深高度的增加,减薄量增大.与刚性模具拉深工艺相比,该工艺可有效提高板材的拉深成形极限.颗粒软凹模拉深成形和刚性模具拉深筒形件各部位表面微观形貌的对比分析表明:颗粒软凹模成形可抑制凸模圆角区域微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正交试验设计在TA2筒形件拉深成形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TA2筒形件的拉深成形过程,对无压边圈情况下拉深成形的5个因素(凹模入口圆角、凸凹模间隙、模具与板坯之间润滑系数、凸模圆角、坯料直径)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其正交试验,提出了采用成形后板坯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Δt的概念来作为描述零件成形结果的评价标准,且论证了采用该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拉深成形过程的影响次序及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拉深模调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冲压拉深生产过程中,除了工件结构特点、工艺手段、拉深条件和模具结构以外,模具调试也对拉深件的质量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模与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和完善模具设计者的意图,弥补模具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的缺陷。由于拉深件经常出现的主要缺陷是拉裂和起皱,因此试模与调整的关键是控制拉深过程中的走料问题。因为易走料则经常起皱,不易走料则经常拉裂,因而必须在  相似文献   

16.
应用正交试验方法,采用Dynaform对精密级进模多步拉深成形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合能量转换原理,研究各步拉深中凹、凸模圆角半径、拉深高度以及压边力等工艺参数对成形件厚度和回弹的影响,并找出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以射频(RF)连接器的壳件为例,通过上述方法优化各步成形参数,用以指导模具设计。  相似文献   

17.
根据毛坯面积与拉深面积(加上修边余量)相等的原则计得到零件落料尺寸165 mm*140 mm,零件相对拉深高度0.32 mm,小于最大拉深高度0.4 mm,得出能够一次拉深成形并且需要使用压边圈的结论,计算冲裁力、拉深力及压边力选出了满足要求的设备。同薄板折弯焊接以及落料/拉深/切边共三副模具两种方案对比,确定了模具结构为落料拉深复合模/切边模两副模具的方案,对模具关键工作尺寸、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了此工艺及模具方案实现了既保证拉深质量又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圆锥形凹模拉深工艺可以提高成形极限,但需要用压边圈将板坯先压成与凹模面吻合的形状,当变形程度较大时,板坯很容易起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提出了将圆锥形凹模与径向分块压边方法结合的工艺,该工艺可有效改善压边圈与板坯的约束状态,从而达到抑制起皱的目的。对圆筒形件的拉深成形,采用了刚柔复合的径向分块压边圈结构,设计了圆锥形凹模径向分块多压边圈拉深模,取不同凹模半锥角的圆锥形凹模进行了圆筒形件的拉深成形实验。实验表明,新的压边方法能有效克服初始成形过程的起皱,可与锥度较小的凹模一起使用。采用凹模半锥角为45°的凹模,得到AA5754、AA6061和08Al三种板材的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410、0.431、0.373,显著提高了成形极限。对圆锥形凹模的拉深成形,给出了理论计算成形极限的方法,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9.
正反复合拉深是将一道正拉深和一道反拉深复合在一起,模具。拉深进行时,坯料外圈(D_0-d_1)被拉入凹模,发生正拉深变形。与此同时或稍后,内圈(d_1-d_2)在凹凸模内以相反的方向变形而包于凸模,发生了反拉深,故此工艺具有正反拉深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20.
图1所示为纯铝、铜、不锈钢材料高锅类拉深凹模的典型结构,其材质的选择对高锅的制作具有较多影响。我厂曾采用球墨铸铁(QT600—3)、灰铸铁平面镶钢圈、合金铸铁、白口铁、硬质合金等材料制作高锅类拉深凹模,但由于拉深凹模自身的技术要求,使以上材料表现又不尽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