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采取对各个特征实例进行逐一连接的挖掘方式,其结果是,常常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甚至由于内存资源被过度消耗而无法挖掘出最终结果,特别是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多分辨剪枝局部聚类算法(MP_LC)。MP_LC算法首先对数据区域划分网格,再对各个网格中每一特征的实例进行聚类,求出每一类所包含实例的质心,用质心代替相应的实例集,并进行后续的挖掘。大量实验结果表明,MP_LC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准确率以及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空间co-location模式表示的是空间对象的实例在一个相同的区域内频繁地进行空间并置。人们已经对确定和不确定数据co-location模式挖掘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成果,但对极大co-location模式挖掘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模糊对象的极大co-location模式挖掘研究还未见报道。提出Mevent-tree算法来挖掘模糊对象的极大co-location模式,首先为每个对象构建空间对象树,从而得到候选模式,然后为候选模式集构建HUT树,最后在HUT树中从阶数最大的候选模式开始到阶数2为止,深度优先搜索极大co-location模式并在得到极大模式后对HUT树剪枝。接着提出两个改进算法,包括预处理阶段模糊对象的剪枝算法和在构造HUT树之前co-location候选模式的剪枝算法。最后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Mevent-tree算法和改进算法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如何快速、方便、有效地分析不确定数据库中大量的不确定数据以发现潜在的、有价值的和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寻找给定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是空间数据挖掘的重要研究方向.首先,定义了在不确定数据上挖掘空间co-location模式的可能世界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在可能世界模型下,空间co-location模式频繁度的测度:概率参与率.然后,设计了基于可能世界的U-Order-Clique-Based不确定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并针对算法的指数级复杂度,讨论了优化策略.最后是实验评估,首先在模拟数据上验证了优化策略的效果,然后在真实数据上验证了研究存在不确定性co-location模式挖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芦俊丽  王丽珍  肖清  王新 《软件学报》2014,25(S2):189-200
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空间co-location模式是空间对象的一个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到目前为止,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都只关注某一个时刻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随着时间改变的,所以高效地增量挖掘空间co-location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演化分析可以发现空间co-location模式的变化规律,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未见诸报道.研究了高效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增量挖掘及空间co-location模式的演化分析,首先,提出了高效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增量挖掘基本算法及剪枝算法.其次,在多个随时间变化的真实数据集上挖掘co-location演化模式.再次,证明了空间co-location模式增量挖掘基本算法及剪枝算法是正确的和完备的.最后,在"模拟+真实"的数据集上用充分的实验验证了增量挖掘基本算法的性能以及剪枝算法的剪枝效果.此外,把空间co-location增量挖掘基本算法、剪枝算法及演化模式挖掘算法应用到三江并流区域珍稀植物数据集上,增量挖掘出空间co-location模式及演化模式,预测了co-location模式的演化规律,更好地实现了对珍稀植物的动态跟踪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俞庆英  罗永龙  吴倩  陈传明 《计算机应用》2016,36(11):3113-3117
针对现有的co-location模式挖掘算法无法有效处理不均匀分布空间对象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均匀模糊空间对象的分层次co-location模式挖掘方法。首先提出一种不均匀数据集的生成方法;然后对不均匀分布的数据集进行层次划分,使每个区域具有均匀的空间分布;再基于改进的PO_RI_PC算法对划分后的模糊对象进行空间数据挖掘。该方法基于距离变化系数构建每个子区域的邻域关系图,进而完成区域融合,实现co-location模式挖掘。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执行效率更高,随实例个数和不均匀度的变化获得的co-location集个数更多,同比情况下平均提高约25%,获得了更精确的挖掘结果。  相似文献   

6.
曾新  李晓伟  杨健 《计算机应用》2018,38(2):491-496
大多数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将距离阈值作为衡量不同对象实例间邻近关系的标准,进而挖掘出频繁co-location模式,并没有考虑具有邻近关系的实例间的相互影响和模式的增益率问题。在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过程中,引入实例间的相互作用率和对象的季均收益,定义了对象作用率、套间总收益和增益率等概念,并提出挖掘高增益率co-location模式的基础算法(NAGA)和有效的剪枝算法(NAGA_JZ)。最后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对基础算法和剪枝算法的挖掘效率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剪枝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选址问题是任何一个商业机构都要面临的重大决策问题之一,它受多种因素制约,比如社会经济学、地质学、生态学以及决策者的特定需求等。现有的选址方法(通常被经济学家采用)大多利用主观评价,可扩展性差。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一个频繁co-location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利用co-location模式的这种特征间“共存”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co-location模式的地址选择算法,该算法基于本体描述空间数据的分类信息,并在本体的指导下对用户感兴趣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进行关键co-location模式挖掘,同时针对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增加算法的有效性。在真实数据集(北京市的兴趣点数据)上的评估实验显示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选择的地址具有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空间并置(co-location)模式是指在空间邻域内空间特征的实例频繁地出现在一起所形成的非空特征子集.人们已经对确定数据和不确定数据的top-k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针对模糊特征的top-k平均效用co-location模式挖掘的研究还没有.提出模糊特征的top-k平均效用co-lo...  相似文献   

9.
实例位置模糊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例位置模糊在许多领域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生物医学图像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研究了实例位置模糊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问题。定义了实例位置模糊的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的相关概念,包括实例位置模糊、位置参与率等;给出了基本算法来挖掘实例位置模糊的co-location模式;提出了两种改进算法,即基于网格的距离计算和减枝候选模式,以提高挖掘性能,加快co-location规则的产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了基本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空间并置(co-location)模式是指其特征的实例在地理空间中频繁并置出现的一组空间特征的集合。传统co-location模式挖掘通常由用户给定一个邻近阈值来确定实例的邻近关系,使用单一的邻近阈值来判定两个空间实例的邻近性可能会造成邻近关系的缺失,也没有考虑距离大小的不同对邻近关系的影响。同时,传统方法主要利用频繁性阈值来衡量模式的频繁性,存在着算法效率对频繁性阈值较为敏感的问题。由于频繁并置的特征间具有较高的邻近度,因此利用聚类算法可以将其聚集在一起,加之邻近以及特征间的并置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将模糊集理论与聚类算法相结合,研究了空间co-location模式挖掘中的模糊挖掘技术,在定义模糊邻近关系的基础上,定义了度量特征之间邻近度的函数,基于特征邻近度利用模糊聚类算法挖掘co-location模式,最后通过广泛的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实用性、高效性及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空间信息网格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格技术的出现为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把网格技术有效的融入到空间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中正是空间信息网格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空间信息网格应用项目首先要选择好网格基础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几种网格平台的特点及适用领域,接着阐述了开发一套空间信息网格平台的必要性,之后详细介绍了空间信息网格(SIG,Spatial Information Grid)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最后讲述了平台的安装及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文详细地叙述了曲面网格生成的映射法和直接法,首次给出了UG中二次开发曲面网格划分程序的算法流程,并编写了网格划分的实现程序和用户界面,最后给出了若干网格划分实例,程序生成的曲面网格具有良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陈曦  马一峰 《计算机工程》2011,37(19):65-67
提出一种空间数据聚类中的网格粒度求解方法.在网格动态划分过程中,根据密网格和稀疏网格的产生情况,确定最佳网格粒度与密度阈值.在给定一组密度阈值的条件下,利用该方法可以确定一个最佳的密度阈值及相应的网格粒度.给出该求解方法的聚类算法描述及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网格(SIG)是一种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该文提出将Agent技术应用于构建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包括三层:用户/应用层、Agent服务层、信息层。不同的应用经由Agent服务得到各自所需的空间信息,Agent服务为用户访问、处理空间信息提供完全透明的服务.并对该体系结构的执行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空间信息网格(SIG)是一种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该文提出将Agent技术应用于构建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结构,包括三层:用户/应用层、Agent服务层、信息层。不同的应用经由Agent服务得到各自所需的空间信息,Agent服务为用户访问、处理空间信息提供完全透明的服务,并对该体系结构的执行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SDPG: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grid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patial applications will gain high complexity as the volume of spatial data in-creases rapidly. A suitable data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applications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Over the past decade, grid has become a powerful computing environment for data intensive and computing intensive applications. Integrating grid computing with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authors designed a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grid (called SDPG) to address the related problems. Requirements of spatial applications are examined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SDPG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 technologies for implementing SDPG are discussed with emuhasis.  相似文献   

17.
SUDBC:一种基于空间单元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数据规模越来越大,要求聚类算法有很高的执行效率,很好的扩展性,能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以及对噪音数据的不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单元密度的快速聚类算法SUDBC,该算法首先将被聚类的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空间单元,然后基于空间单元密度将密度超过给定阈值的邻居单元合并为一个类.实验结果验证了SUDBC算法具有处理任意形状的数据和对噪音数据不敏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种GIS自适应层次网格空间索引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目前常用的空间索引算法的缺点,对应用最为广泛的网格空间索引数据结构进行了剖析;在描述了网格空间索引算法的同时,依据空间实体外接矩形的几何特性,给出了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改进型网格空间索引算法———自适应层次网格空间索引算法;最后分析了此算法的自适应性和索引效率。  相似文献   

19.
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需要通过空间索引来提高效率。文章在深入研究层次网格空间索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外块算法的层次网格空间索引查询算法,并结合已实现的SircGIS.NET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算法大大地提高了层次网格空间索引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attention is concentrated on the mapping of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multi‐task applications onto shared computational grids. This problem, already known to be as NP‐complete in parallel systems, becomes even more arduous in such environments. To find a near‐optimal mapping solution a parallel version of a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is presented and evaluated o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grid nodes. The purpose is to select for a given application the mapping solutions that minimize the greatest among the time intervals which each node dedicates to the execution of the tasks assigned to it. The experiments, effected with applications represented as task interaction graph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the evolutionary tool to perform multisite grid mapping, and show that the parallel approach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sequential version both i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he solution and in the time needed to get it.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