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要求,探索了《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通过"实验分立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方面,通过"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夯实自身理论基础,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8)
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为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几个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质,并为相关专业的"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作为本科高年级选修课,涉及岩土、环境、卫生工程以及土壤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环境岩土工程课程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环境岩土工程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卓越全英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教与学现状,从教材使用情况、课件制作、授课方式和全英课程考评方式等方面,探讨全英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不同教学改革措施,提出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全英教学模式、编制重要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改进全英教学方法、加强平时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邀请海外教学名师进课堂以及改革课程考评方式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的视野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5)
本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实验等环节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实验安排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课程建设,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8)
文章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出发,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高度参与教学。根据"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建设工程专业的多年办学基础,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探索,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高校类似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7)
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为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几个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和科研素质,并为相关专业的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特点,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着手,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中心,提出了"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质工程学》是各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达到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所提出的要求,针对《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杂、涉及领域宽、理论和应用性强、学时短等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掌握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构建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的"三注重"教学模式,深化《水质工程学》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