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4)
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肩负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职责,应当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该文从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入手,探索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当前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角度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促进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积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学科方向齐全,培养体系完善和培养规模较大的特点,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为先导,在总结"创新拔尖人才"、"订单式人才"等培养模式经验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加强课程建设为手段,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协调,这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笔者提出采取人才培养倒逼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的人才"培养是四川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该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双特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承担单位,在"双特生"选拔、创新培养模式以及改革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4)
通过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得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环境及人员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造价专业"2+0.5+0.5"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技术路线;经验证,该培养模式对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完善起着推动作用,为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1)
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是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上,重新设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优化、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大力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1)
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方式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实施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推广、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等初步成效,据此提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中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成立专门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积极丰富工学交替内涵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水平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兴能力,也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的目标。文章结合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四川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如何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强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积极探讨了软件工程教育理念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