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秋葵籽研发成袋装粉茶作为一种类咖啡饮品。本研究采用蒸制+烘制(Y1)、烘制(Y2)、酒泡+烘制(Y3)三种工艺对黄秋葵籽进行加工,并检测成品中多酚、黄酮、水浸出物的含量和含水量,结合感官审评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工艺下黄秋葵籽袋装粉茶的品质特征,得出最优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三种工艺中蒸制+烘制(Y1)是最佳工艺,在此工艺下多酚含量为4.7%、黄酮含量为4.36mg/g、水浸出物含量为31.96%、含水量为2.39%,感官评分为91分,综合评价得分达到最高,为50.1分,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黄秋葵籽提油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以崩解时限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黄秋葵籽油软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17.23%;黄秋葵籽油软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水与明胶质量比1∶?1、明胶与甘油质量比3∶?1、溶胶温度80?℃、溶胶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黄秋葵籽油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30.3 min,符合《中国药典》中软胶囊崩解时限不大于1 h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黄秋葵籽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分析几种溶剂对黄秋葵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以提油率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黄秋葵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了其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采用正己烷,料液比1︰16 (g/mL)、提取温度60℃、超声波功率320 W、提取时间45 min,该条件下黄秋葵籽提油率达到24.88%±0.12%。主要含有亚油酸(44.1%)、棕榈酸(29.5%)、油酸(19.8%)和硬脂酸(3.8%)。黄秋葵籽油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黄秋葵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80目、料液比1∶8、超声功率120 W、提取时间45 min、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2次;对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验证,黄秋葵籽油的得率为17.27%,与预测值接近。  相似文献   

5.
以黄秋葵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法萃取黄秋葵籽油。在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溶剂、料液比、萃取功率、萃取时间4个因素对黄秋葵籽油萃取率影响的基础上,选用料液比、萃取功率和萃取时间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秋葵籽油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以正己烷做为萃取溶剂,料液比1:10(g/m L)、萃取时间10.1 min、萃取功率68 W,在此工艺条件下黄秋葵籽油的萃取率可达27.21%。  相似文献   

6.
参考了近5年研究文献,综述了黄秋葵籽油的制备工艺、脂肪酸组成、油用性能及应用情况。实验室提取黄秋葵籽油技术比较成熟,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可提高产率,不过黄秋葵籽油量产工艺有待加强。黄秋葵籽油中主要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多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合适,接近1∶1∶1的理想模式。黄秋葵籽油中含有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脏、修复胃黏膜等功效,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开发价值。黄秋葵籽油性能稳定,抗氧化性强,通过微胶囊化和共轭亚油酸的转化,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对黄秋葵籽油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不同烘焙时间对黄秋葵籽滋味、气味的影响,采用电子舌法、电子鼻法结合感官评定比较分析黄秋葵籽风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舌与电子鼻对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风味特征呈现不同的响应值,电子舌中涩味的特征向量值最高为0.88,电子鼻对硫化物响应最强;黄秋葵籽烘焙25 min的感官评定总体风味较佳。电子舌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烘焙时间下的黄秋葵籽测试液,而电子鼻的PCA和LDA分析对测试液的区分均存在重叠区,区分性不好。感官评定与电子舌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滋味的变化均得到了较好的区分。感官评定与电子鼻检测的结果对于烘焙时间引起黄秋葵籽的气味的变化区分效果均不好。不同烘焙时间下黄秋葵籽感官评定的结果具有差异性,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相比较风味品质的检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8.
以老化黄秋葵的籽为原料,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优化水酶法制备黄秋葵籽油工艺,并通过Rancimat法分析产品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碱性内切蛋白酶(最适酶解条件:55℃、p H8.5)适用于水酶法制备黄秋葵籽油;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5.5、酶解时间4.2 h、酶添加量3%(以底物质量计),此条件下的黄秋葵籽油得率为(14.25±0.06)%;随着温度的升高,黄秋葵籽油的诱导期逐渐缩短,在常温(25℃)时,水酶法制备的黄秋葵籽油货架期230 d要短于溶剂浸出法制备的281 d,长于冷榨法制备的164 d。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溶剂浸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黄秋葵籽出油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石油醚(沸程60~90℃)作为浸提溶剂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秋葵籽出油率为16.22%;黄秋葵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41.13%)、棕榈酸(37.27%)和油酸(17.19%)。  相似文献   

10.
5种黄秋葵籽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浏阳本地种、台湾五福、绿五星、早生五角、红秋葵5个品种的黄秋葵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并对其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黄秋葵籽含油率在16.18%~20.26%之间,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早生五角的最高;从5种黄秋葵籽油中均检测出14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为主,相对含量分别在29.60%~33.44%、30.56%~34.18%、28.58%~29.24%、3.94%~4.20%之间,早生五角的亚油酸含量最高;不同品种的黄秋葵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均接近1∶1∶1理想模式,且同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秋葵籽油并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溶剂、原料粒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对黄秋葵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为提取溶剂,原料粒度40~60目,料液比1∶9,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75 min,超声功率80 W。在最佳条件下,黄秋葵籽油得率为26.26%。从黄秋葵籽油中鉴定出11种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占34.06%。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黄秋葵籽油的提取率,采用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黄秋葵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超声波预处理条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预处理条件为料液比1:7(g/mL)、超声时间35 min、超声功率70%(总功率为500 W)、超声温度45℃,在此条件下黄秋葵籽油提取率为46.46%;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2....  相似文献   

13.
以黄秋葵种子为原料,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黄秋葵种子中的籽油,气相色谱分析其提取物脂肪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并通过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籽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碘量滴定法测定过氧化值。结果表明,黄秋葵籽油中主要含有13种脂肪酸,以亚油酸(42.05%)、棕榈酸(26.43%)、油酸(20.58%)、十一烷酸(5.1%)、硬脂酸(3.4%,)为主,其过氧化值为5.86mmol/kg。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黄秋葵籽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当量于0.5 mgVC/mL的清除能力,对ABTS~+·清除能力当量于285 mg Trolox/mL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制备的黄秋葵籽粕蛋白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以获得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多肽,为黄秋葵籽粕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进行蛋白酶的筛选,选取最佳的碱性蛋白酶对碱溶酸沉法制备的黄秋葵籽粕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底物浓度、酶解时间、加酶量、pH值和酶解温度对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影响;然后应用响应面法,以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响应值,对黄秋葵籽粕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底物浓度0.7%、酶解时间3.8 h、酶用量6%、酶解温度50℃和pH 8.0。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0.83%。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黄秋葵籽油中亚油酸的共轭转化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设计实验,以共轭亚油酸(CLA)的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黄秋葵籽油中亚油酸共轭转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62℃,籽油/KOH为1.9(m L/g),丙二醇/籽油为2.0(m L/m L),CLA转化率为74.20%,其中反应温度对转化率影响最大,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经验证,实测值(74.20%)与模型预测值(76.99%)基本一致,说明响应面法优化黄秋葵籽油中亚油酸的共轭转化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6.
以微胶囊化技术制备牡丹籽油植脂末,测定其水分含量、表面油脂含量及过氧化值,并制备牡丹籽油植脂末咖啡,考察牡丹籽油植脂末添加量对其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动物试验评价牡丹籽油植脂末咖啡在大鼠体内的生酮效果。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植脂末水分含量、表面油脂含量、过氧化值均符合标准要求;以咖啡总质量为基准,添加45%牡丹籽油植脂末的咖啡口感适中,质地细腻顺滑,能够有效增加大鼠血液和尿液中酮体含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种特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烘箱法加速氧化前后7种特种油脂的过氧化值(POV)和TBA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种特种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黄秋葵籽油棕榈酸含量最高,为26.86%,木瓜籽油油酸含量最高,为36.80%,哈密瓜籽油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2.31%,牡丹籽油α-亚麻酸含量最高,为39.21%;加速氧化条件下,牡丹籽油和黄秋葵籽油的POV上升较慢,品质稳定性较好,而核桃油、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和木瓜籽油的POV上升速度较快,品质容易下降;加速氧化条件下,黄秋葵籽油、哈密瓜籽油、玉米胚芽油等的TBA值相对较低且稳定,而核桃油的TBA值最高且随温度升高增加较快。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出黔产黄秋葵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黄秋葵籽油脂组成的57.871%,含量较多的是油酸(45.516%)和亚油酸(12.355%)。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黔产黄秋葵籽的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检测出60种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有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58.386%)、庚酸异戊酯(8.835%)、2-甲基丁酸异丁酯(6.132%)、己酸酯(3.317%)、戊基甲基丁酸乙酯(1.849%)等。  相似文献   

19.
黄秋葵属于锦葵科秋葵属的一年生草本开花植物,其绿色豆荚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潜在益生功效的新型保健蔬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从营养学角度,秋葵果荚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具有增稠、稳定等一系列独特的食品加工性能,秋葵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在功能特性方面,黄秋葵具有降血脂、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目前,黄秋葵保鲜主要采用真空预冷以及低温配合保鲜方式。黄秋葵产品主要集中在罐头、干制品、以及复合饮品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黄秋葵的营养和功能特性、贮藏与保鲜、加工等进展,在综述黄秋葵营养与保健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其产品的开发研究进行探讨,综述了黄秋葵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以期为黄秋葵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对黄秋葵籽油提取和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石油醚-正己烷等量混合溶剂浸提黄秋葵籽油,在料液比1:6(g/m L),70℃下提取4 h,提取率可达18.12%。毛油经常规水化脱胶可脱除87.78%的磷脂;碱炼脱酸后,酸价下降到0.16 mg KOH/g;采用活性炭脱色最高脱色率可达80.42%;在真空度为0.01 MPa,温度为200℃下,通入水蒸气脱臭80 min,可得到淡黄色无异味的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