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定了红枣多酚氧化酶最适pH为6.0~6.5,最适温度为27℃;其对pH和温度较为敏感,通过调节pH和适当的热处理即可有效抑制其活性。同时在上述最适条件下,研究了以柠檬酸、抗坏血酸、亚硫酸钠作为抑制剂对红枣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抑制剂的复配进行了优化,获得最佳添加配比为:柠檬酸0.24%,抗坏血酸0.14%,亚硫酸钠0.08%;此条件下红枣多酚氧化酶相对残余酶活为0.51%。 相似文献
2.
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的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介绍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通过原料选择、钝化酶活性、抑制酶促反应、改变反应产物、驱氧处理、复合抑制等途径控制果蔬酶促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确定了红枣多酚氧化酶最适pH为6.0~6.5,最适温度为27℃;其对pH和温度较为敏感,通过调节pH和适当的热处理即可有效抑制其活性。同时在上述最适条件下,研究了以柠檬酸、抗坏血酸、亚硫酸钠作为抑制剂对红枣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抑制剂的复配进行了优化,获得最佳添加配比为:柠檬酸0.24%,抗坏血酸0.14%,亚硫酸钠0.08%;此条件下红枣多酚氧化酶相对残余酶活为0.51%。 相似文献
4.
辣木作为我国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之一,其叶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文概述了辣木叶在动物、细胞实验以及临床研究中的显著抗糖尿病效果,并进一步对辣木叶具体活性成分(黄酮类、多糖类和蛋白类等)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抑制肝脏糖异生、促进肝糖原合成、增强抗氧化作用以及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等方面的调控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对已报道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可知,辣木叶抗糖尿病作用可通过改善胰岛功能、调控肠道功能和肝糖代谢3条作用途径实现。其中,辣木叶中所含黄酮类活性成分或是其降糖优势成分,能够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促进β细胞的增殖和阻止β细胞的调亡作用,抗糖尿病效果显著;同时,辣木叶中所含多糖类或蛋白类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改善葡萄糖耐受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等方式,最终达到辅助降糖目的。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辣木叶中的降糖优势成分及其降糖机制,以期为天然降糖药物的开发和辣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酶促褐变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果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酶促褐变现象,主要表现为果蔬颜色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营养的损失,对口感、质地也有所影响。果蔬的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对于褐变抑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制作丙酮粉的方法提取了牛蒡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牛蒡多酚氧化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6.0,在40℃下热稳定性较好,而在70℃加热3min即可使其完全失活。牛蒡PPO的米氏常数为0.1337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7.387U/min。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的方法对防止牛蒡酶促褐变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复合护色液中EDTA、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亚锡二钠的护色剂的浓度都为0.04%(w/v)时,牛蒡的褐变度最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苹果多酚氧化酶(PPO)酶促诱发因素对苹果多酚参与的非酶褐变的影响,以绿原酸和根皮苷为底物,以磷酸缓冲液为苹果汁模拟体系,通过控制PPO酶促诱发条件,进行酶促诱发反应,然后钝化酶,模拟体系于60℃进行非酶聚合反应,每隔24 h用色差计测定L*值、a*值、b*值和ΔE*值。结果表明,酶促诱发因素对绿原酸和根皮苷参与的非酶褐变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p H在3.5~6.0,含有绿原酸和根皮苷的模拟体系,其褐变程度随酶促诱发p H升高而增大;酶促诱发温度20~60℃,诱发体系温度对绿原酸参与的非酶褐变影响不显著,而根皮苷在40℃时褐变程度较大;酶促诱发时间分别为40 min和30 min时绿原酸和根皮苷参与的非酶褐变程度较大;酶活14.25~171 U,酶活的增大加速两种多酚参与的非酶褐变。结果同时表明,根皮苷非酶褐变与果汁后浑浊有关,且较高的p H、温度、PPO酶活以及较长的酶促诱发时间加速果汁后浑浊形成。 相似文献
9.
果蔬汁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机理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酚氧化酶带来的酶促褐变是水果、蔬菜加工成果蔬汁过程中引起营养价值、外观品质等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就酶促褐变的机理、条件以及抑制方法作一综述,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果蔬汁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制作丙酮粉的方法提取了牛蒡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并对其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牛蒡多酚氧化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6.0,在40℃下热稳定性较好,而在70℃加热3min即可使其完全失活。牛蒡PPO的米氏常数为0.1337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7.387U/min。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的方法对防止牛蒡酶促褐变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复合护色液中EDTA、L-半胱氨酸和柠檬酸亚锡二钠的护色剂的浓度都为0.04%(w/v)时,牛蒡的褐变度最小。 相似文献
11.
苹果酒中多酚及其褐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酚物质在酒的风味和颜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导致酒的褐变和混浊沉淀而被描述成“引起不稳定的因素”。主要对苹果酒中存在的多酚和影响多酚存在的因素进行讨论,同时对其在加工贮藏中引起褐变的机制和对褐变的抑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将板栗去壳切片后,测定褐变度、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板栗果实内部的褐变比较缓慢,3 d后褐变程度提高了44%;总酚含量在2 d内下降了34%,然后保持小幅波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1 d之内先升高42%,之后迅速下降,第4天下降到原来的13%;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2 d内即下降到原来的50%,之后变化较小。因此催化板栗酶促褐变的主要酶是多酚氧化酶,而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较小,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底物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辣木叶多酚乙醇浸提的最优条件及其辣木叶多酚的抑菌性能,为辣木叶多酚在抑菌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辣木叶多酚,并通过牛津杯法,研究了其对曲霉菌、毕赤酵母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为20℃、辣木叶粉与有机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40 g/m L、浸泡时长30 min、有机溶剂浓度为60%时,辣木叶多酚有最好的浸提效果。辣木叶多酚对曲霉菌、毕赤酵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两种霉菌的抑制效果比对两种杆菌的抑制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苔干酶促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涡青一号"苔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春苔去皮后,苔干三个不同部位(苔头、苔茎、苔根)的褐变度、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六个时间点(0、4、8、20、30、48 h)中的大小,褐变度、总酚含量、PPO活性和POD活性在各时间段内的增长速度,以及苔干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的褐变度分别与总酚含量、PPO活性、POD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苔干去皮8~30 h内褐变度显著提高(p0.05),30 h后,苔头的褐变情况明显高于苔茎和苔根,是苔干褐变控制的重点部位;总酚含量随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20 h达到峰值;PPO、POD活性均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但PPO、POD活性增速分别在8~20 h、20~30 h达到最高水平。在相关性方面,PPO、POD活性与苔头、苔茎和苔根的褐变度均极显著相关(p0.01),总酚含量与苔干去皮0 h内、30 h时的褐变度显著相关(p0.05),PPO、POD活性与苔干去皮48 h时的褐变度极显著相关(p0.01);PPO和POD酶活性是影响苔干酶促褐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番石榴多酚氧化酶(PPO)的催化特性、最适波长、最适反应时间、最适温度、最适pH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实验了肉桂酸、抗坏血酸、苯甲酸、L-半胱氨酸四种添加剂对番石榴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寻求在果品的保鲜以及果肉初加工过程中抑制PPO活性的各控制手段与果品加工的有机结合方法,为防止褐变提供有效、合理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反应底物时,番石榴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产物的最适波长为422nm,最佳反应时间为约20min左右,最适反应温度为25℃,最适pH为6.8,90℃水浴处理5min该酶基本已失活。四种添加剂对该酶均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单一添加剂对番石榴多酚氧化酶酶促褐变抑制效果的强弱次序为: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肉桂酸>苯甲酸,其中抗坏血酸的有效抑制浓度为0.1%,而两种浓度为0.05%的添加剂协同作用又以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