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香草兰中的营养成分,以香草兰成熟豆荚发酵后粉剂为原料,对香草兰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香草兰成熟豆荚发酵粉中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纤维、灰分、还原糖、蔗糖、淀粉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12.4%、4.97%、4.17%、14.7%、8.05%、14.58%、2.98%、11.96%。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38%、占非必需氨基酸的54.76%,其氨基酸含量模式与国际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参考模型较接近。矿物质元素中钙元素相对其他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初众  王海茹  张彦军  姚晶 《食品科学》2016,37(6):126-131
香草兰属兰科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为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因其独特的香气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草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以萃取种类数多少及衡量萃取效果的萃取量Y值大小为指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条件,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2 g香草兰果皮粉末,75 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头、萃取温度80 ℃以及萃取时间20 min。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萃取香草兰果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香草兰果皮中共检测出72 种化合物,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族33 种,相对含量最高占96.34%;其次为烷烃类12 种(0.66%)、酯类8 种(0.27%)、酸类7 种(0.79%)、醇类5 种(0.50%)、杂环类3 种(0.09%)、酮类2 种(0.37%)和醛类2 种(0.09%)。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瑞士乳杆菌在发酵过程中0、24、36、48 h南瓜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发酵南瓜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能增加南瓜汁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且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内,其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性,发酵0 h时检测出29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己醛(12.72%)、2-甲基丁醛(6.61%)、2,4-二叔丁基苯酚(6.17%);发酵12 h时共鉴定出44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3-羟基-2-丁酮(31.56%)、2,3-丁二酮(11.06%)、丙酮(6.95%);发酵24 h时检测出44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3-羟基-2-丁酮(38.87%)、2,3-丁二酮(12.35%)、丙酮(5.24%);发酵 36 h时检测出 40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 3-羟基-2-丁酮(47.22%)、2,3-丁二酮(7.15%)、乙酸(5.26%);发酵48 h时检测出38种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3-羟基-2-丁酮(32.36%)、2,3-丁二酮(7.79%)、乙酸(5.83%)。在感官上,乳酸菌能显著影响发酵南瓜汁的风味,瑞士乳杆菌倾向于将醛类和醇类物质转化成酮类和酸类物质,发酵12 h的南瓜汁评分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萝卜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第0~9天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萝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36种,其中酯类11种,含硫化合物2种,醇类7种,酮类3种,酸类4种,烃类6种,醛类2种,醚类1种;随着发酵的进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随之增多,相对含量变化较大,酯类呈整体上升趋势,含硫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醇类、酮类、酸类、烃类、醛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醚类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辣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辣椒为原料,制作发酵辣椒。测定新鲜辣椒中水分、还原糖和VC的含量,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辣椒与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辣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辣椒中水分含量为64%,还原糖为2.9mg/100g,VC为1.21mg/100g。辣椒发酵期间共鉴定出8大类共6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9种)、烯烃烷烃类(15种)、醇类(13种)、醛类(8种)、杂环化合物(4种)、酸类(3种)、酮类(2种)、醚类(1种)。随着发酵的进行,起初原料辣椒中烷烃烯烃类、酸类、醛类、杂环化合物的含量均有减少,同时醇类与酯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而后各类成分在种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在总量上更趋近于平均,发酵后期新增酮类、醚类等风味物质,逐渐形成发酵辣椒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发酵牦牛肉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成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各取样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利用气相-嗅闻-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计有84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其中,经嗅闻鉴定的香气活性化合物有48种,包括烃类(12)、醇类(8)、酮类(7)、醛类(3)、酸类(3)、含硫化合物(2)、酯类(4)、含氮类化合物(7)和酚类(2)。在成熟过程中,烃类和酮类含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化。醛类和酯类含量在成熟前期增加,而后又降低。酸类和吡嗪类形成于成熟过程,含量逐渐增加。烃类是成品发酵牦牛肉风味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其次是醇类、酮类及吡嗪类化合物。香辛料的添加、氨基酸的降解及微生物的代谢对发酵牦牛肉的香气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鑫  夏延斌  吴灿 《食品科学》2014,35(16):197-201
为研究未经发酵辣椒汁与不同发酵时间辣椒汁的挥发性成分,并探究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辣椒汁发酵期间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探讨时间对辣椒汁发酵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辣椒汁发酵期间,共鉴定出106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酯类(28 种)、酸类(13 种)、醇类(8 种)、烯烃类(34 种)、烷烃类(12 种)、醛类(5 种)、酮类(3 种)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辣椒汁及其发酵液的特征气味。其中在辣椒原汁、发酵1、2、3 d的辣椒汁中分别鉴定出成分65、78、83、86 种,共有的成分53 种。随着发酵的进行,酯类、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所增加,并新增萜类化合物,挥发性成分种类均有增加。发酵时间3 d的辣椒汁风味最佳,发酵能使辣椒汁产生独特的风味,使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的果实品种和发酵时间对猕猴桃发酵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95%乙醇和超临界CO2流体分别萃取香草兰豆荚,对萃取物的香气成分GC/MS分析,并用NIST107LIB、NIST21LIB数据库检索,分别鉴定出28种和31种化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萃取物中香兰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萃取方法得到的香气物质其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小米椒恒温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发酵时间对小米椒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米椒发酵过程中共鉴定到10类挥发性成分,共144种,其中以烃类为主,其次是酯类和醇类。随着发酵进行,各类成分在种类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整体上趋于平均;在相对含量上,烃、酯、醇、醛、酚以及呋喃明显增加,含硫类相对下降。在发酵14 d时,小米椒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均较高,风味最佳,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惠普-化学源化学工作站对不同产地的香荚兰豆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2 种化学计量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104 种化合物,不同产地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香荚兰豆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为香荚兰豆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飞  李娜  初众  张彦军 《食品科学》2018,39(4):188-193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对香荚兰浸膏进行精制,通过电子鼻、感官评定确定最佳溶剂,以主要化合物含量为指标优化溶剂比例及萃取次数,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浸膏精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溶剂为乙酸乙酯-正丁醇、溶剂体积比3∶7、萃取3次时香草醛相对含量最高为9.48%,香荚兰浸膏精制效果较好;浸膏精制后,芳香族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由35.58%增加至51.00%,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由4.42%减少至0.78%。该研究结果可为香荚兰浸膏综合利用及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佛手挥发性物质在腌制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赞开  严奉伟 《食品科学》2012,33(2):181-184
以佛手鲜果及其腌制品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鲜佛手及其腌制品的挥发性物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佛手挥发性物质提取率分别为0.76%和0.32%;新鲜佛手挥发性物质鉴定出31种化合物,其中以(Z)-2,3-丁二醇、(E)-2,3-丁二醇、D-柠檬烯、松油烯、α-松油醇、橙花醇、反式香叶醇等为主;在腌制过程中,不饱和烯烃类化合物损失较大,含量明显下降,其中有6种未检出;但糖类发酵导致(Z)-2,3-丁二醇、(E)-2,3-丁二醇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是佛手腌制后具有浓郁香甜风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Zaopei during the fermentation and distillation process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alysis of Zaopei (fermented grains [FG], fermented grains mixed with sorghum [FGS], streamed grains [SG], and streamed grains mixed with Daqu [SGD]) showed distinct changes. A total number of 66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Zaopei were identified, in which butanoic acid, hexanoic acid, ethyl hexanoate, ethyl lactate, ethyl octanoate, hexyl hexanoate, ethyl hydrocinnamate, ethyl oleate, ethyl hexadecanoate, and ethyl linoleate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dominant compounds due to their high concentrations. FG had the highest volatile compounds (112.43 mg/kg), 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17.05% in the FGS, 67.12% in the SG, and 73.75% in the SGD. Furthermore, about 61.49% of volatile compounds of FGS were evaporated into raw liquor, whereas head, heart, and tail liquor accounted for 29.84%, 39.49%, and 30.67%, respectively. Each volatile class generally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except for furans. Especially, the percentage of esters was 55.51% to 67.41% in the Zaopei, and reached 92.60% to 97.67% in the raw liquo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based ordin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data segregated FGS and SGD samples. In addition, radar diagrams of the odor activity values suggested that intense flavor of fruit was weakened most from FG to SGD.  相似文献   

15.
热泵干燥对生咖啡豆活性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日晒干燥为对比,研究了热泵干燥对生咖啡豆活性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探索不同干燥温度(40℃、45℃、50℃、55℃和60℃)下生咖啡豆色泽、脂肪、主要活性成分咖啡因、葫芦巴碱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采用一元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处理下生咖啡豆的风味成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色泽明亮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温度为55℃时样品脂肪含量最高为9.21 g/100 g DW;咖啡因含量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而葫芦巴碱含量基本保持不变(0.81~0.89 g/100 g DW);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共定性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酸类、醛类和醇类为生咖啡豆中三类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其它类别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其中在40℃处理下样品中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为41.85%,醛类化合物在日晒干燥处理下含量最高为35.21%,而醇类化合物在60℃时样品含量最高为34.52%。  相似文献   

16.
以干法成熟过程中牛上脑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研究其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成熟阶段牛肉风味有较好区分度;随着干法成熟时间的延长,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上升,在成熟28 d时,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是未经成熟牛肉的3.21倍。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聚类分析可将干法成熟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成熟7 d;第2阶段为成熟7~21 d;第3阶段为成熟21~28 d。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和香气特征分析发现,异戊醇和正己酸乙酯是整个成熟过程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呈酒香味、麦芽味和果香味。同时每个成熟时期还存在不同的关键风味物质,癸醛和十二醛在成熟28 d时被检测为关键风味物质,这使牛肉整体风味从以果香味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味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对使用不同用量料酒腌制后的禾花鱼、罗非鱼和金丝鱼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料酒添加量由0%增加至6%的过程中,三种腌制鱼鱼肉的整体风味轮廓变化相似,氮氧化合物、甲基类化合物和无机硫化物的响应值均呈增大趋势。在腌制过程中,利用GC-IMS鉴定出三种鲜鱼共同风味物质为正辛醛、壬醛、乙酸乙酯(单体)和正戊醇。料酒添加量为6%时,4℃下腌制4h后三种鱼出现的共同风味成分为乙酸乙酯(单体)、乙酸乙酯(二聚体),且鱼肉中的腥味成分如壬醛、正己醛和2,3-丁二酮等含量减少,表明料酒腌制对鱼肉脱腥具有积极作用,为深入探究料酒腌制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规律和水产品加工过程中脱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il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并结合保留指数的方法,测定4 ℃ 贮藏条件下南美白对虾肌肉挥发性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规律。本实验共检出66种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变化可以用来表征新鲜度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吡嗪在内的29种挥发性物质与新鲜度变化显著相关;主成分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贮藏0~7 d样品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亚氨脲、2-乙基己醇、2-壬酮等物质,贮藏8~12 d样品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吡嗪、2-乙基己醇、苯乙醇等物质,0~12 d整个贮藏过程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吡嗪、2-乙基己醇、亚氨脲等物质,这些特征挥发性物质可应用于南美白对虾新鲜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鳜鱼为原材料,8℃低温腌制发酵臭鳜鱼,研究臭鳜鱼在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鱼肉色泽、质构和挥发性物质均呈规律性变化。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亮度值L*先显著升高后稍有下降,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色泽指标的综合变化使得鱼肉经发酵后变白亮。鱼肉硬度、凝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黏着性在发酵起始即明显增强,后保持稳定,而弹性则逐渐增强。臭鳜鱼硬度较新鲜鳜鱼稍有所降低,其它参数值均增加。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发酵成熟臭鳜鱼中含有芳樟醇、柠檬烯、4-甲基-2-戊酮、α-松油醇等多种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