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5)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至此,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不同类型文本中隐喻现象,然而,科技新闻中的隐喻关注较少。文章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了科技类隐喻新闻中拟人隐喻的类型和特点,旨在为科技新闻隐喻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88-89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是语言中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文章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深厚关联。通过英汉隐喻文化的比较,阐述将隐喻纳入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英语中"跑"的隐喻含义进行探索分析,并对各种隐喻含义产生的原因做出一些自己的解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使读者在认知角度对英语中"跑"的隐喻含义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79-82
国内外许多对隐喻和转喻关系的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可能是比隐喻更重要的认知机制。从语篇层面上分析了隐喻与转喻在构建语篇中的互动和制约关系,指出转喻是更为基础的认知方式,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很好的解释了人类在建构语篇时思维从简单、经济到复杂、多内涵的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6)
<正>隐喻的含义是用不同事物抽象相似点打比方,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特征,是人们比较喜爱的艺术表达策略。隐喻方法能够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深奥道理进行阐述,能够用具体事物阐明抽象特征,还能够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说明陌生的内容,最终让人感觉语言表达的奇妙之处。认知隐喻理论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对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隐喻观,提高词汇表达与理解力,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本文将重点就如何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优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学的主流,与传统语言学不同,不只研究语言形成的机制,而是从人类的认知行为出发,将焦点对准语言,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研究。身体惯用语是语义扩展性比较高的词语,只是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把握。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的惯用表达,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通过"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搜集语料,对语义扩展相关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以便日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身体惯用语的隐喻机制及意象图式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6):69-72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的文化现象。谚语以概念隐喻为根基,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认知特征在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珏 《福建建材》2009,(5):25-27
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做过系统的研究。作为一种修辞格,隐喻被看作一种特殊的说话或写作方式,最常使用于诗歌之中。同时,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常见于认知语言学中,它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辅之具体实例,试阐明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应用于英语写作中并体现出其价值性与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230-231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基本色彩词汇,以及与人类认知密切相关的文化意义。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包含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且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一些基本颜色词白,黑,红,黄的词义的认知机制。以带有颜色词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对英汉色彩词汇的文化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这些个例对整体的语言认知机制进行概括总结。再次,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分析汉英颜色词语的文化含义并建立其机制,得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意义是在广泛的基础上构建的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视觉感受,反映了不同文化原型对色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6)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和难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隐喻、转喻等理论对多义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能清楚直观地体现词语不同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和演化规律,从而减轻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并提升词汇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