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天然椰子油微胶囊。用TG酶作为固化剂,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重点探讨p H、壁材质量浓度、芯壁比、反应温度对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并分析天然椰子油微胶囊产品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天然椰子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p H 3.5、壁材质量浓度20 g/L、芯壁比2∶1、反应温度40℃,该条件下制备的天然椰子油微胶囊产品的水分含量(2.88±0.31)%、表面油含量(4.20±0.05)%、包埋率(93.75±0.28)%、平均粒径413μm。  相似文献   

2.
喷雾干燥法制备黄酮苷元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构成复合型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黄酮苷元微胶囊.壁材组成为乳清蛋白:麦芽糊精为2:7(W:W),单甘酯浓度0.3%,海藻酸钠浓度0.3%.芯材黄酮苷元首先溶解于无水乙醇,最适宜的芯材添加量为芯壁比1:9(W:W).微胶囊化工艺参数为乳化均质压力40 MPa,时间20 min,喷雾干燥进风温度200℃,出风温度90℃.在最优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91%.黄酮苷元微胶囊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微胶囊化产品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菠萝粉为芯材,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菠萝粉中总胡萝卜素的包埋率和Vc保留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乳化、均质、喷雾干燥等工艺,制备菠萝粉微胶囊,探讨喷雾干燥法制备菠萝粉微胶囊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壁芯比8:50,壁材内部的配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1:12,入料流量15mL/min,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89.01%。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粉碎、超声获得生姜、枸杞、栀子的混合醇提物,以麦芽糊精、变性淀粉、两者混合分别与明胶作为复合包埋壁材,利用喷雾干燥制成微胶囊,测定其包埋率、ACE(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抑制率、吸湿性、总酚含量(TPC)、苦味程度,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对微胶囊化颗粒的结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壁材为麦芽糊精和变性淀粉质量比1:1混合,此时包埋率为75.24%(P<0.0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物被壁材包埋成功并形成了淀粉/糊精-酚类-明胶聚合体。与未包埋及单一麦芽糊精、变性淀粉包埋相比,以麦芽糊精和变性淀粉质量比1:1混合作为壁材包埋后的微胶囊苦味显著(P<0.05)降低,吸湿性由未包埋时的52.83 g/(100 g)降为16.04 g/(100 g)。该微胶囊经胃肠消化后其中的酚类释放率为69.64%,ACE抑制率为49.64%(P<0.05)。由此可见,以麦芽糊精和变性淀粉质量比1:1混合作为壁材的微胶囊化药食同源提取物,能明显降低苦味并提高产品稳定性,在室温保存7 d后,ACE抑制率仍高达22.36%。  相似文献   

5.
月见草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微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 种不同的配方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月见草油微胶囊,并对4 种配方制备的月见草油微胶囊的表面油含量、包埋率、粒径及表面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变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备的月见草油微胶囊表面油含量低,包埋率好,粒径小,颗粒圆,微胶囊表面平整光滑。选用以变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备的月见草油微胶囊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发现微胶囊化对月见草油的主要功能性成分亚油酸和γ-亚麻油酸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用N-甲基靛红酸酐标记此配方中的麦芽糊精,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断层扫描观察微胶囊的内部结构,发现微胶囊呈球形,单核结构,麦芽糊精在微胶囊壁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陈雨露  吕沛峰  袁芳 《食品科学》2021,42(19):134-140
分别以菊粉、麦芽糊精、海藻糖为壁材,以包埋番茄红素的乳清分离蛋白-壳聚糖双层乳液为芯材,使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探究不同壁材、芯壁质量比对微胶囊包埋率、微观形貌、贮藏稳定性以及在酸性饮料模拟介质中稳定性、体外模拟释放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新型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不同微胶囊的包埋率稳定在72.97%~81.90%之间,所有样品均呈现出典型的球状结构;随着芯壁质量比的降低,微胶囊中的番茄红素在贮藏期和酸性环境下的物化稳定性均明显增加;与菊粉相比,以麦芽糊精和海藻糖为壁材的微胶囊可实现番茄红素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番茄红素递送载体,从而促进其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元宝枫籽油进行包埋,并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的制备工艺为:麦芽糊精与变性淀粉质量比为3.54∶1、壁材质量分数为28.1%、壁芯比为2.51∶1,元宝枫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5.7%;大豆分离蛋白与阿拉伯糖质量比为5∶1、壁材质量分数为7.5%、壁芯比为1∶1,元宝枫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9.09%...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6):143-148
以乳脂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壁材配比、芯壁比、固形物中乳化剂的添加量和固形物浓度对乳脂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喷雾干燥法制备乳脂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乳脂微胶囊化的最佳配方为,壁材为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二者质量比1∶2.6,芯壁质量比1∶3,乳化剂添加量为3%,固形物浓度为23.5%;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80℃,均质压力40 MPa,微胶囊化乳脂的包埋率93%以上。  相似文献   

9.
余甘子核仁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余甘子核仁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考察乳化剂添加量、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芯壁比及固形物添加量对余甘子核仁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微胶囊制备条件为乳化剂添加量1%、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3.4、芯壁比2∶3、固形物添加量14.2%,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余甘子核仁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90.74±0.51)%,包埋效果好,颗粒形态完整。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Rancimat法)测定该样品的氧化诱导时间,并对微胶囊在25?℃条件下的货架期进行预测发现,微胶囊的货架期为716?d,未包埋的余甘子核仁油货架期为128?d,由此可见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复合壁材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特性及微胶囊化对沙棘籽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酪蛋白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2∶1、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产品粒径分布均匀,包埋率可达96. 15%;热失重分析说明沙棘籽油微胶囊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经过微胶囊包埋的沙棘籽油与未包埋的沙棘籽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在高温加速储存过程中明显延长,具备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螺旋藻为主要壁材,以亚麻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微胶囊。考察了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及进料配方对微胶囊产品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明胶和麦芽糊精作为辅助壁材,并对微胶囊产品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螺旋藻壁材包埋亚麻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空气压力3 bar,空气流速4.3 m/s,进口温度190℃,进料流量900 m L/h,进料质量分数10%,芯壁材质量比1∶3,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48.85%。与单一螺旋藻壁材相比,复合壁材微胶囊具备更高的包埋率,以螺旋藻为主壁材,以明胶和麦芽糊精为辅助壁材制备的亚麻油微胶囊包埋率可提升至75.36%。通过表征分析及性能检测可知,喷雾干燥制备的螺旋藻微胶囊表面光滑,颗粒圆、尺寸小,平均粒径为7.20μm,且抗氧化性与市售螺旋藻粉相比提高47.7%。螺旋藻与明胶、麦芽糊精复配制得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当温度由40℃升至200℃时,复合壁材微胶囊的质量保持率为82.96%;复合壁材微胶囊能有效延缓芯材亚麻油的氧化进程,且室温储存30 d后微胶囊芯材保留率仍维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刘文妮  沈科萍  张忠  毕阳  燕璐 《食品科学》2014,35(18):17-21
以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真空抽滤法包埋制备孜然精油微胶囊。在复合壁材比、固形物质量浓度、芯壁比和包埋时间4 个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为β-环糊精与麦芽糊精比8∶2(g/g)、固形物质量浓度40 g/100 mL、芯材与壁材比1∶5(mL/g)、包埋时间55 min,该条件下孜然精油的包埋效率可达97.68%。  相似文献   

13.
黄芳丽 《中国油脂》2021,46(12):88-94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蒜头果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固形物含量、乳化剂添加量、壁材比、芯壁比、进风温度、进料量对蒜头果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蒜头果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体外模拟消化等对蒜头果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蒜头果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剂添加量1%、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质量比4∶ 3、芯壁比1∶ 4、固形物含量16%、进风温度160 ℃、进料量4 mL/min,在最佳条件下蒜头果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76.92%;蒜头果油微胶囊呈较光滑球形,其结构完整、粒径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热稳定性、分散性;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微胶囊芯材几乎完全释放。蒜头果油微胶囊化有利于保护蒜头果油的有效成分,提高其消化吸收效果,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以乳清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的橄榄油微胶囊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壁材凝聚率选出最佳壁材配比及最适浓度,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首先对壁芯比、复凝聚pH、凝聚时间做单因素试验,然后通过响应面试验筛选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结果:在壁材质量分数3%、壁芯比3、pH 4、凝聚60 min条件下制备微胶囊,最高包埋率为87.95%,包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用玉米多孔淀粉吸附并包埋制取大蒜油微胶囊,与喷雾干燥法制取微胶囊相比,此工艺简单方便。实验以玉米多孔淀粉吸附大蒜油制成的粉末作为芯材,再以麦芽糊精作为壁材包埋芯材。该方法制取大蒜油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是:大蒜油∶玉米多孔淀粉为0.60∶1,麦芽糊精∶粉末大蒜油为0.25∶1,此时微胶囊产率为71.3%,包埋率为54%。通过储藏稳定性实验得出大蒜油微胶囊产品的包装及储藏条件是:采用避光隔氧的铝箔和PVC塑料复合材料,抽真空并且在低温情况下储存。  相似文献   

17.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牡丹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牡丹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3.28∶1、芯材与壁材比1∶6、均质压力42.09 MPa、进风温度213.82℃、进料速度8.89 m 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在90.93%;且微胶囊产品气味纯正,颗粒表面平整光滑,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流散性,牡丹籽油含量为13.52%,包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微胶囊化黑芝麻油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黑芝麻油为芯材,添加适量乳化剂,通过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微胶囊化黑芝麻油.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及不同壁芯质量比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流动性和储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清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7∶4,吐温80添加量为1.5%,壁芯质量比为3∶2时微胶囊化产率和包埋效率较为理想,分别为94.62%和88.42%;流动性实验表明,壁芯质量比的变化对其粒度分布和休止角影响不大;储藏稳定性研究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黑芝麻油其过氧化值在保藏的过程中低于未被包埋的黑芝麻油.  相似文献   

19.
选用HI-CAP、CAPSUL和CAPSUL TA三种OSA变性淀粉与蔗糖和麦芽糊精1:1:1的复配溶液为壁材,以薄荷香型烟用香精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薄荷香型烟用微胶囊;并采用顶空制粒工艺,制成颗粒应用到卷烟中。应用SEM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微胶囊颗粒的包埋率、储存稳定性与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利用OSA变性淀粉作为壁材所制备的微胶囊颗粒具有连续、致密的结构。其中,使用CAPSUL变性淀粉包埋的微胶囊颗粒包埋率更高,达到了95.26%,其对薄荷香精保留和延长时间的效果优于HI-CAP和CAPSUL TA变性淀粉,储存30 d后薄荷油保留率在92.76%,在保温温度为80 ℃条件下,薄荷醇释放率达到51%。应用到卷烟中可以提高薄荷香型特征烟用香精的释香时间,改善卷烟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20.
乳化包埋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乳化包埋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可减少花椒精油香气成分的挥发.以阿拉伯胶、大豆蛋白、麦芽糊精、可溶性淀粉、β-环状糊精为壁材,以包埋率为主要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5)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大豆蛋白为3:9:4;壁材:芯材为3:1;乳化剂比例即蔗糖酯:单甘酯为1:1,其添加量为芯材的1%;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6%,其包埋率可达59.76%,在模拟胃液中存在时间为1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