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旸  张宓 《城市建筑》2022,(18):151-153
对传统藏族村落组织形式进行了归类总结,对滇藏区现存木结构民居的类型、存续状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传统木结构民居营建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木结构民居面临的建筑群风貌缺失、营建技术流失、材料无序替代的问题,提出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保护、民族建筑更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黔南州传统木结构民居,对当地民居的建筑及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其减少原因,并提出深加工木材、钢材连接等加固措施,不仅仅能够保留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特色,且能够改善民居环境及其使用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等,并为当地木结构民居的传承及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木结构技术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解析了现代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比较了现代木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异同,提出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乡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风貌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通过一次项目实践的梳理,分析了现代木结构技术介入乡镇民居建设的设计流程,以及建筑方案设计、构件设计、专业协同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即模数化、精确化、一体化。以期为当下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乡镇民居提供多一种思路,促进中国乡镇建设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马尔康6.0级震群地震中藏族民居的震害情况,对地震灾区进行广泛的调查,总结藏族民居的建筑特点与结构特点,分析石木结构、木结构和生土结构的主要震害特征和破坏原因,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震害数量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中,石木结构震害较严重,主要破坏特征为整体倒塌、局部倒塌、墙体破坏、梁柱破坏和屋盖破坏。木结构震害较轻,主要破坏特征为围护墙倒塌、开裂以及屋面溜瓦。由于距离震中较远,生土结构的震害最轻,主要破坏特征为墙体开裂。石木结构和木结构倒塌破坏占比分别为0.9%和0.0%,严重损坏占比分别为19.0%和17.2%。木结构多为非结构构件损坏,抗震能力强于石木结构。同时,地震诱发山体落石、山体滑坡,导致建筑被掩埋、道路中断、水利和通讯设施受损,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为663处。针对不同藏族民居的震害特征和破坏统计,建议在保留藏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前提下,发展受力机理清晰的结构体系,加强藏族民居的抗震措施,并重视该地区的震群型地震效应。根据次生灾害的破坏情况和统计,建议灾后重建中,藏族民居应合理选址,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并完善防治次生灾害设施。  相似文献   

5.
从实际调研结果出发,总结云南穿斗木结构民居的基本构造特征;确定两层穿斗木结构民居的基本参数并采用MidasGen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通过结构的模态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得出,采用摩擦摆支座模拟柱子与柱础间的摩擦滑移作用时,结构各节点的动力放大系数均小于1,且沿高度方向上大致呈"K"型分布,说明木结构框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最后,与实际震害表现对比,证明木结构民居基本上能到达主体框架不倒塌的要求,并给出减轻震害的常见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6.
时尚茶文化     
<正>项目名称:瑞草堂茶餐厅项目地址:浙江宁波项目面积:800平方米主要材料:灰砖青石板竹编墙布瑞草堂茶餐厅位于美丽的休闲之都宁波丹城,具体建筑由市郊的两幢民居组成。两幢民居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和角度,在建筑层高上各有不同,现有外观主要是由普通白色条形外墙砖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木结构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以国家已经进行保护的重点木结构建筑和现存新、旧木质结构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统计加以分析的方法详实地描述侗族木结构建筑的保护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传统木结构建造工艺和木文化,提出合理的木结构保护措施,使三江侗族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某加油站整体顶升工程,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加固改造法--顶升法。该方法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费用低,减少施工场地,避免混凝土湿作业的特点,在旧房改造,特别是在增加层高方面具有很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穿斗式木结构民居是川渝地区典型的建筑类型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文章通过对川渝地区传统穿斗木民居的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分析其内在的选址布局、生态理念、建筑风貌和营造技艺.为我国传统木结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并分析了其破坏原因。由于康定县境内既存在大量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又存在大量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风格民居建筑,因此总结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对评价我国抗震规范相关条款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对于量大面广的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民居建筑,分析其构造和震害特点,给出震后重建建议,对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的抗震能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LCT ONE大楼     
正2012年11月18日,世界第一栋8层木结构大楼在奥地利Dornbirn落成。这是一栋看似普通的大楼,但在其铝合金的外立面下,蕴含着当前最为先进的木结构建造技术,这一技术可以让建造30层高的木结构大楼成为现实。LCT ONE大楼展示了一个创新木结构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的运用案例。该项目由奥地利公司CREE Gmb H设计建造。这栋8层  相似文献   

12.
安顺屯堡民居建筑结构主要分为木质结构、石头结构以及石木结构三种类型,不同材料的房屋构件有着其特定的构成形式。为了更好地探讨屯堡民居建筑结构的装饰艺术,文章介绍了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起源和形式,探究了屯堡民居建筑结构装饰样式,以期为安顺屯堡民居建筑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3.
对景德镇民居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从山墙、门楼、木结构、隔扇、柱础及石雕部分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测绘,达到重新审视学习古代民居艺术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晋中地区传统民居保存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其木结构、基础、院落环境等残损要点,并针对具体的残损部位提出保护修缮措施,旨在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其中黎平、从江和榕江县是主要聚居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木结构民居。本文以岜扒村为具体调研地点,对该地区传统木结构民居的现状,结构特点,安全性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当地民居木构件潮湿腐蚀,搭建随意,抗震构造措施不完善,易发生火灾等安全隐患,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提升该类房屋的安全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颇具独特优势的现代木结构住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现代木结构住宅在世界许多国家已很普遍。1997年,美国新建独户住宅约113.8万幢.其中90%采用木结构.在33.8万幢多层住宅中,大多数也采用木结构。2003年.日本住宅开工项目达到116万套,其中木结构住宅达53万多套.占总住宅开工项目的45%。在芬兰和瑞典.90%的民居住宅为一层或二层的木结构建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聚落中的调研实践,指出木结构的更新问题对于传统聚落发展的意义,总结了调研中发现的木结构民居维护和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川、藏、甘、青、滇地区地震频发,藏式民居的震害严重威胁藏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科学评估传统藏式民居的抗震水平,以藏区最为常见的石木结构房屋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类结构普遍具有收分墙、木构架和重楼屋盖的结构构造特点,且承重体系混杂。在此基础上,结合2014年康定6.3级地震现场震害调研,总结石木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并探讨其震害原因。广泛收集历年来藏区所遭受的几次典型地震中藏式石木结构的震损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石木结构的易损性矩阵及易损性指数,并与普通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藏式民居石砌外墙刚度大、石砌体抗拉和抗剪强度低、房屋整体性差、各部分地震反应不协调以及缺乏专业抗震设计建造,在地震中表现出石砌外承重墙率先震坏、门窗洞口处薄弱且裂缝形态与普通砖混结构显著不同、上层破坏程度大于下层等特点;藏式民居的易损性明显高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外围墙体承重与否对藏式民居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建议震害评估或震害预测时将藏式民居单独列为一类考虑。  相似文献   

19.
正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3月14日在官方网站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在不久的将来BC省建筑将允许木结构建筑的层高从现有的6层拓展到12层,规范预计将在明年生效。这一充满革命性的重要举措将为加拿大BC省林产业创造更多更多工作岗位和发展机遇。BC省政府和社区已经准备好全力  相似文献   

20.
张建新  殷杰 《四川建材》2022,(4):238-241
扬州地处苏南苏北交界之处,建筑形式兼南方之秀与北方之雄,其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构造形式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扬州地区传统民居穿梁式排架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梁柱檩等主要传统民居构件及其榫卯节点的角度揭示扬州传统民居排架的做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