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6)
传统的法学教育只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这与法学教育理念中以应用能力塑造为目的的初衷相悖。所以,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法学教学模式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积累更多经验。为此,本文简单探析了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6)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基本宗旨,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导向,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指向。信息化时代,大学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应然前提是:完整地揭示"个性"与"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建构基于类型化教育的大学个性化教育模式,形成以人的现实个性为起点,以促进"共性培养+个性发展"的理想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个性全面优化发展与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融合于不同教育类型体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过程相统一的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韦丁榛 《建造师》2010,(8):193-194
审美教育是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促进审美人格健全发展,提升审美个体素质的教育。在当今社会,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人性的健全发展、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在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当中,审美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应用性教育,如何将审美理论的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当中,是高职美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2)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为学生量身定制教育目标,使教育对象释放生命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本研究在梳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的有关教育公平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南威尔士州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布的个性化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围绕课程、教学、评价3个主要方面探究新南威尔士州2所个案学校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以期为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1)
新时代,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残障儿童的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培智儿童教育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他们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进行帮忙。培智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培智学校要根据培智儿童不同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培智儿童的个人发展。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培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思路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东大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将在本科阶段采用“3 2”方案,分别侧重于职业建筑师的培养和创新建筑师的塑造。教 学过程坚持职业教育与特色教育并重,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全面、系统、扎实的基础上强调多样化和特 色化,关心社会与文化问题,更多与国际接轨。还将建设以教学小组和教授工作室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机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0)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每名初中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这对他们的美术学习非常重要。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只要合理地应用个性化教育,相信必定能推动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该文作者分析了个性化教学的益处与具体的运用策略,旨在为广大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2)
<正>写作的实质是一种个性化较强的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一篇优秀的文章既是学生内在精神、独特见解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个性化情感与创造性表达的文字外化。但有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模式化、格式化的写作教学指导,虽然这些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和创造性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8)
"差点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两者不谋而合。文章以一节课为例,阐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用、悟、评、法"四字箴言实践"差点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做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的"不可持续性"通常是由于缺乏对"过程"的理解。生态实践智慧的相关内涵和思想,启发以过程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思想,采用过程的塑造力量实现景观设计的目标。通过对"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与"过程"的关系阐释,基于景观过程的多维特征,形成以空间为设计载体,以时间过程为变量的"空间-过程"设计模式,主动介入并引导景观过程。最后总结了生态智慧启示下的景观设计实践的历史视角、人文视角和技术视角,从而使其构建的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多重的维度和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