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2):11-17
广东省职教集团组建具有院校主导多、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居多、地处珠三角集团居多、以职教集团命名居多、集团成员保留独立法人的多等主要特点;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专业标准、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合作开展四技服务等,高效、优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经验是注重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制度构建。但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广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政策环境、企业参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职教集团的共同努力,在政策、制度、资金、运行机制方面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在全国打造典范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
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已成为当前的新诉求。本研究提出了5种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并得出了泛在环境下网络空间教育模式亟待优化、泛在网络空间以自主学习为主导、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对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国土空间规划切入,论述了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剖析了城乡规划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四个主要矛盾——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方式、理论类课程与设计实践类课程、旧知识体系与新规划体系、单一学科框架与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得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待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结论。根据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定了兼具实践思维、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和运算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从理清课程体系脉络、增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三个方面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学校依托新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该文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联系不足等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化升级进行探索与实践研究,依据人工智能时代矿山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综合性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化升级的具体措施,以达到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6)
通过分析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大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基于工程训练并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和专业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将分层次的创新教育培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本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融合的创新能力实践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物联网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合学院行业资源及优势专业培养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新思路,提出融合多专业的以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并对如何构建该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
中等职业学校"五L"办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主张将"学校、教室、教师、学生、作品"五个学校元素与"企业、车间、师傅、员工、商品"五个企业元素进行对接融合,以全面改进学校办学元素。该课题已经完成了模式的构建设计、实现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模式现已成型并自主运行。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对模式运行效果进行定期检测评估,以利修正完善。本文是在课题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五L"办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是课题各元素融合的成效性、科学性研究,也是为模式量身定做的一套评价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2)
本文首先对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阐述了文旅融合对现代化旅游人才的要求,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及手段。  相似文献   

9.
温故而知新--使用后评价(POE)方法简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建筑是否需要进行监督以及如何创新和发展的讨论,引入西方成熟的评价技本--使用后评价(POE),并对它的概念、历史、目的、评价方法和基本操作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还分析了使用后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其目的是希望引起公众对科学的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视和研究,促进建筑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0.
工程博士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能独立进行研究和开发、对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行业领军人才,反映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并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文章结合美国、英国、德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从入学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 4个维度对中国工程博士培养情况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旨在探寻出适合中国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