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霍邱县2003年以来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的9点建议,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是淮河治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淮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治淮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民生水利建设全面加强,大力实施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和灾后重建: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  相似文献   

3.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6):41-41
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蚌埠市主持召开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评审会.会议由曹为民总工主持,钱敏主任、汪斌副主任在会上做了发言,会议听取了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建设规划大纲》的汇报以及淮委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本)工作大纲》、《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大纲》的汇报,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行蓄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流域的防洪安全.为切实解决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群众生活生产和防洪中出…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淮河行蓄洪区与"三滩"内存在大量的生产圩和村庄。为确保淮河干流行洪通畅、行蓄洪区及时运用以及区域内人身财产安全,须对区内居民进行迁建规划。规划对团结河以南与淮河北堤之间、腰滩与哈滩中不安全人口逐步迁建,城根滩进行保庄圩建设。铁佛镇集中安置点的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满足安置需要,城根滩需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保庄圩,确保滩内现有居民与规划迁入居民防洪安全。对集中安置点建设导致的失地居民进行生产安置。通过扩挖淮河浮山~冯铁营引河进口段断面,以消除城根滩保庄圩建设对淮干控制点水位影响。设置腰滩、哈滩进退洪控制口门以满足及时有效行洪。规划对提高抗洪减灾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治淮》2013,(5):2
4月22日至23日,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委主任钱敏带领淮河防总检查组检查指导安徽省防汛工作。检查组重点对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和干流滩区移民迁建、采煤沉陷区水利设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了检查,并与有关单位交换了意见。摄影报道:淮委防办  相似文献   

6.
淮河中游排洪通道不畅,洪涝灾害频发,行蓄洪区启用频繁,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围绕新时代治淮新形势提出综合治理目标,从河道疏浚及生产圩治理、淮干行蓄洪区布局调整、淮干及沿淮湖泊蓄水以及淮河生态建设等方面给出综合治理思路,以期为提升和完善淮河中游水安全保障体系、打造通畅健康生态美丽淮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行蓄洪区移民迁建范围大、涉及面广,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特别强。结合3年来工作实践,回顾淮河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政策,并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3年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沿淮行蓄洪区及淮河河滩地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移民迁建已分两批计划安排55675户,分布在沿淮及合肥共6个市的17个县(市、区)和省农垦系统的3个农场及省监狱管理局白湖分局。  相似文献   

9.
信阳市平桥区在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中,加强领导、把握政策、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工程快速推进,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也存在群众思想难做、资金严重缺乏等实际困难。下一步将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实现移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现状淮河干流现有行蓄洪区21处,分布在淮河中游平原地区的安徽、江苏两省,总面积3148.62km2,蓄滞洪容积126.80亿m3,耕地265.5万亩,区内人口134.19万.淮河行蓄洪区既是分泄、蓄滞设计标准内洪水的场所,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历次大洪水中为保障沿淮工矿企业、城市和重要堤防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虽然在保证防洪保护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启用标准低、进洪频繁、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不安定、防洪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等.  相似文献   

11.
实施淮河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淮河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将灾后重建和移民迁建工作列为2004年政府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黄莉新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办公会进行研究部署。实施淮河灾后重建工程,事关我省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分布。采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相结合方法,以1991年、2003年及2007年淮河历史洪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搭建蒙洼、城东湖、姜唐湖、荆山湖及花园湖水文水动力学MIKE模型,分析研究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取值,包括村庄、树丛、旱田、水田、道路及河道等,提出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糙率的取值,进行沿淮行蓄洪区的洪水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任癸  杨锋 《治淮》1997,(8):12-14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沿淮共修建了23个行蓄洪区,以保证淮北大堤及沿淮重要工矿、城市、铁路的防洪安全。几十年来的运用实践证明,行蓄洪区已成为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河干流中的4个蓄洪区总库容65.7亿m~3,可滞蓄的洪量约占正阳关30天洪水总量的20%,对削减淮河干流洪峰的作用十分明显。行洪区的运用,扩大了淮河干流泄洪能力;据分析,行洪区在中小洪水时可分泄河道流量30~50%,大洪水则达到50~70%。如此巨大的蓄、分洪能力,对于淮干中游,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14.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进洪频繁,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回顾了淮河行蓄洪区的形成与变更,分析了行蓄洪区运用方式的变化及安全建设经过,指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行蓄洪区治理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蓄滞洪区的布局与建设,在研究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建设问题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有效调度、运用行蓄洪区,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首先要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其次,要继续开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建设,同时,实施人口外迁工程,安排必要的内部治理项目,加强行蓄洪区管理。  相似文献   

15.
淮河干流上中游沿淮两岸的现存圩区、行洪区、蓄洪区,在历史上就是淮河洪水的走廊和滞蓄洪水的天然回旋地区。建国后在五十年代初,遵照“蓄泄兼筹”的原则,为利用洼地有效控制洪水,降低淮干洪水位,确保淮北大堤安全,同时为改善洼地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故把这些洼地按规划意见分别划为圩区,行、蓄洪区,并实行一水一麦政策。经多年实际洪水验证,这些行蓄洪区仍具有扩大行洪能力和滞蓄洪水的双重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沿淮的行蓄洪区在淮干防洪上都是需要  相似文献   

16.
对黄河下游滩区移民迁建涉及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黄河河务部门、滩区移民、安置区原有居民的利益进行了分析。针对移民与治河、移民与发展、移民与安置、移民与安置区原有居民存在的利益冲突,应合理规划、鼓励外迁,实施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实行项目社会评价制度,研究和推广洪水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明县实施的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工程,在外迁安置、就近筑台、临时撤退等3种方案中,按照滩区移民的意愿和过去移民迁建的经验,选择了就近避洪、建设安居村台为主的迁建安置方式。在滩区移民迁建中,采取了将防洪与扶贫相结合、国家政策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迁建与扶贫之路。文章分析了东明县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模式,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移民迁建工作提出了调整防洪标准、强化激励政策、保障产业投入、推广有益经验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沿淮行蓄洪区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开辟以来,经多年运用证明,其行洪蓄洪效果显著,为保护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圈堤的安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目前,沿淮共有蓄洪区4个,蓄洪量65.1亿立米;行洪区21个,行洪流量2000~4000秒立米。行蓄洪区共有耕地286万亩,人口149.1万。五十、六十年代,行蓄洪区内地多人少,粮食产量较高,群众生活胜于岗地。七十年代行蓄洪次数较少,当时群众虽不富裕,但矛盾并不突出。八十年代淮河进入丰水期,尤其是1982年以后,行洪频繁,加上行蓄洪区历年人口骤增,群众生活贫困,不得温饱,矛盾越来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各行蓄洪区运用对淮干水位降低的效果及其影响,基于MIKE 11软件建立淮河干流南照集至正阳关段河道及行蓄洪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行蓄洪区在不同工况及调度条件下运用后的洪水演进。行蓄洪区运用效果受分洪时机及分洪能力影响显著,在现状工况下,若按规定在淮干洪峰到达前1 d左右及时启用,可显著降低其下游淮干水位,其中南润段运用可降低润河集洪峰水位0.18 m,邱家湖、姜唐湖运用分别可降低正阳关洪峰水位0.49、0.90 m。若按规定联合调度,南润段、邱家湖先启用可显著降低淮干洪峰水位,姜唐湖后启用,削峰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0.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的治理问题,在治淮规划中始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解决的妥善与否,直接影响到行,蓄洪区的正常运用和61.5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淮河的防洪和淮北大堤的安全渡汛,关系到淮河流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1981年底的治淮会议上,万里副总理提出应对沿淮行、蓄洪区试办防洪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