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对甲苯磺酸铜为催化剂,以草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合成草酸二异戊酯。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的最佳合成条件为:草酸用量0.2 mol,n(异戊醇):n(草酸)=3.5;1,催化剂用量1.5 g,20 mL环己烷作带水剂,回流反应2.5 h,酯化率可达98.5%。该催化剂回收简单,重复使用7次后,酯化率仍然大于96%。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草酸二异戊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NKC9为催化剂,以草酸和异戊醇为原料,对草酸二异戊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酯化反应工艺条件。在n(异戊醇):n(草酸)=3.5:1、ω(NKC-9)=2.0%、反应温度不大于120℃进行减压酯化反应,在反应时间为3.5h的条件下,草酸的转化率达到94.9%,催化剂重复使用7次后,草酸的转化率仍然可达到94.0%。  相似文献   

3.
对甲苯磺酸铜催化合成草酸二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甲苯磺酸铜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对草酸与正丁醇之间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加入量、反应时间对草酸二丁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甲苯磺酸铜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在草酸用量0.1 mol,n(正丁醇):n(草酸)=3.0: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8%,环己烷用量32 mL,回流反应60 min 条件下,草酸二丁酯收率可达93.8%,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仍保持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4.
介孔S2O8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草酸二异戊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nCl4o5H2O和聚乙二醇6000为模板剂,采用模板法合成中孔S2O8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用Hammett指示剂法、TGA-DTA、XRD、N2-吸附进行了表征,以草酸与异戊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探讨了S2O82?/SnO2固体超强酸的催化活性,研究了焙烧温度、酸/醇比、催化剂加入量、反应时间等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S2O82?/Sn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具有四方晶系结构,S2O82-可延迟SnO2的晶化、抑制SnO2晶粒长大,对草酸二异戊酯的合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催化剂的焙烧温度为500℃、n(异戊醇):n(草酸)=3:1、带水剂甲苯加入量为30 mL 、m(催化剂):m(草酸)=7.5、反应时间为2.5 h 的条件下,草酸二异戊酯收率可达到 99.2%;在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催化裂化柴油中添加草酸二异戊酯后十六烷值可提高 1.2~3.0 个单位,而其它性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草酸和正丁醇为原料,以活性炭负载钨硅酸为催化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草酸二丁酯。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各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固载钨硅酸催化活性良好。在草酸用量0.05 mol,n(正丁醇):n(草酸)为2.6:1,w(催化剂)=8.0%,微波输出功率325 W,辐射时间10 min,带水剂环己烷8mL条件下,反应的酯化率可达96.8%。该催化剂易回收并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以甲磺酸和金属氧化物为原料直接反应制备了甲磺酸钕、甲磺酸铕、甲磺酸镧、甲磺酸铜、甲磺酸锌5种甲磺酸盐催化剂,用于催化丁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丁酸丁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方法对甲磺酸钕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正丁醇)∶n(丁酸)、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甲磺酸钕催化剂的活性最高、不易水解、易分离、无腐蚀性、重复使用性能好,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催化剂。最佳酯化条件:n(正丁醇)∶n(丁酸)=1.3,甲磺酸钕催化剂用量0.64%(以丁酸计的摩尔分数),带水剂环己烷用量5mL,回流反应2.0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到99.1%。  相似文献   

7.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草酸、氢氧化钾和溴化苄为原料,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200为溶剂合成了草酸二苄酯,并通过熔点和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物配比、相转移催化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等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草酸):n(氢氧化钾):n(溴化苄)=1:2.83:2.34、四丁基溴化铵用量0.15 g、聚乙二醇200用量10 mL、微波功率160 W、辐射时间4.5 min时,草酸二苄酯的收率可达62.96%。  相似文献   

8.
以甲磺酸和甲磺酸盐为催化剂,由巴豆醛和乙醇合成了巴豆醛缩二乙醇。结果表明,甲磺酸(盐)对巴豆醛与无水乙醇的缩合反应均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n(巴豆醛):n(无水乙醇)=1:6,甲磺酸用量0.5~0.8 mL(占总投料量摩尔比的0.92%~1.4%),回流温度下反应1.0 h时,巴豆醛缩二乙醇的收率可达88.7%。  相似文献   

9.
介孔分子筛P-SBA-15催化合成油酸甲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介孔分子筛SBA-15进行了磷酸改性,制备了P-SBA-15催化剂,用于油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结果表明,P-SBA-15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是一种适用于大分子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最佳酯化反应条件为:n(甲醇):n(油酸)=2: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8 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4.3%。  相似文献   

10.
掺杂了氧化镧的硫酸钛经高温焙烧后制得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固体酸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表明其表面存在Bro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以草酸和异戊醇为原料,掺杂了氧化镧的硫酸钛为催化剂,合成了草酸二异戊酯。考察了影响收率的因素。其最优条件为:草酸1 mol,异戊醇3.0 mol,催化剂10.0 g,带水剂1OO mL,催化剂中氧化镧掺杂量为5%,在回流温度下反应3 h,收率可达90.8%,且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1.
固载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备了固载硫酸氢钠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合成了丁酸异戊酯。以0 2mol正丁酸为基准,在醇酸摩尔比1 3,催化剂用量0 50g,反应时间50min的最佳合成条件下酯收率达90 81%。该催化剂具有制备方便,价廉易得,易于保存使用和计量,催化活性好,后处理简单,不腐蚀设备,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乙酸异戊酯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对甲苯磺酸作为异戊醇和乙酸的酯化催化剂 ,性能优于硫酸 ,本文探讨并找到其较好的反应条件 ,酯收率达 97%。  相似文献   

13.
硫酸氢钾催化合成丙酸异戊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氢钾为催化剂合成丙酸异戊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正丙酸0.15mol,醇酸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1.5g,反应时间40min,此时收率达83.68%。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易分离回收,重复使用性良好,无废液排放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强酸型离子交换膜催化合成草酸二异戊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HF-101强酸型离子交换膜力催化剂,由草酸与异戊醇为原料合成了草酸二异戊酯,考察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醇酸摩尔比3:1,反应时间3.5h,催化剂用量2.0g,反应温度为回流温度。在此条件下,酯化率达90.6%。催化剂重复使用7次,酯化率仍达81.17%。  相似文献   

15.
王毅 《石油化工应用》2009,28(5):18-19,54
研究以H_2O_2/H_2SO_4改性活性炭为催化剂合成乙酸异戊酯,考察了影响反应酯化率的各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酸醇物质的量比为1:1.5(固定乙酸用量为0.05 mol),催化剂用量为乙酸质量的12.5%(总反应物料的4.8%),反应时间为3.0 h,反应温度126~13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乙酸的酯化率达98.9%。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以TiSiW12O40/TiO2为催化剂,对以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和氯乙酸为原料合成氯乙酸系列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TiSiW12O40/TiO2是合成氯乙酸系列酯的良好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为:n(醇):n(酸)为1.4: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0%,反应时间2h。上述条件下,氯乙酸乙酯的收率为49.84%,氯乙酸丙酯的收率为69.98%,氯乙酸丁酯的收率为92.78%,氯乙酸异戊酯的收率为93.33%。  相似文献   

17.
TiSiW12O40/TiO2催化合成苯甲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以丙醇、丁醇、戊醇、异戊醇和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苯甲酸酯,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TiSiW12O40/TiO2是合成苯甲酸酯的良好催化剂,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量的1.5%-2.5%,反应时间为1.5-2.5h。上述条件下,苯甲酸丙酯的产率为40.5%,苯甲酸丁酯的产率为75.6%,苯甲酸戊酯的产率为96.7%,苯甲酸异戊酯的产率为8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