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酸浸出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地浸技术的发展,论述了低酸浸出采铀技术的特点,对低酸地浸采铀的浸出原理和工艺、钻孔网度、浸出液的选择及其酸度、耗酸量和浸出时间的计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采用分布式原地浸出采铀工艺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阐述了新疆某地浸铀矿山采用酸法和中性浸出2种不同浸铀工艺时,卫星厂的载铀饱和树脂在中心厂的铀回收技术。现场实践表明,当卫星厂与中心厂都采用酸法浸铀工艺时,"分散吸附"提供的硫酸铀酰型饱和树脂可直接进入中心厂集中处理;当卫星厂采用中性或碱法浸铀工艺,中心厂采用酸法浸铀工艺时,"分散吸附"提供的碳酸铀酰型饱和树脂经"酸化"转化为硫酸铀酰型载铀树脂后,可进入中心厂集中处理。  相似文献   

3.
微酸地浸采铀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林  雷泽勇 《矿业工程》2007,5(2):20-22
浸出技术是地浸采铀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微酸浸出工艺的选择、溶浸液配方与使用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与常规开采比较,论述了微酸地浸采铀新技术的特点,并从施工技术管理角度验证和完善浸出理论,以期保证和提高浸出效果。  相似文献   

4.
从浸出工艺特点、工艺设备选择、工艺水循环、三废处理及地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分析了通辽铀业公司CO2+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提出了循环经济在通辽铀业公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原地浸出采铀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浸采铀现场管理、生产流程控制及工艺参数调整的决策制定等方面正朝着智能化水平迈进。经过近几年的地浸矿山信息化建设,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已初步搭建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基本可实现生产工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智能控制,完全可达到生产场所重要工艺环节24h无死角监控及异常情况自动反馈。天山铀业公司已初步建成了集工艺过程自动控制、生产场所实时监控、生产流程统一调度、应急管理综合指挥为一体的智能化工厂管理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6.
武伟  蒋小辉 《中国矿业》2012,21(Z1):324-327,361
讨论了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特点,及在浸出剂的作用下金属溶解到溶液中的过程。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钻孔施工和成井工艺、中子测井、浸出液处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及抽注状态动态模拟等方面;而新技术的开发则以埋藏深、地下水高矿化度的地浸开采为主。而国内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浸出过程溶液流动检测、碱法工艺、现场试验技术等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则以钻孔施工与成井工艺、翼部矿体和多层矿体开采为主。  相似文献   

7.
张青林  张勇  费子琼 《中国矿业》2012,21(Z1):435-438
针对新疆某矿床矿石碳酸钙含量高的特点,开展了地浸采铀工艺试验,试验表明:中性浸出工艺是一种温和的浸出工艺,浸出的选择性好,浸出过程中对地下水化学成分影响较小,并且CO2可以调节溶浸液的pH值,避免地下水中钙镁等离子的化学沉淀,防止矿层堵塞。试验过程中,浸出液铀浓度随着HCO3-浓度的上升而增涨,浸出液铀浓度达到峰值并持续稳定在60mg/L左右,表明CO2+O2中性浸出工艺的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浸采成本低,是适合该矿床开采经济合理的浸出工艺。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浸采铀工艺的述评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运斌 《铀矿冶》1996,15(4):221-226
本文介绍了我国地浸采铀的历史和现状,对原地浸出采铀工艺进行了述评,提出了今后地浸发展中应解决的问题,并对地浸采铀的资源及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地浸采铀是我国砂岩型铀矿床开采的重要方法,硫酸因具有价格低廉、性质稳定及对矿石中铀浸出率高等优点成为酸法地浸采铀首选的浸出剂原料。然而,在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配制浸出剂时存在大量热浪费的现象,将这些热量用于地浸采铀需加热的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工艺效果,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本文基于硫酸稀释放热理论计算和室内、现场试验,开展了不同工艺环节及参数对硫酸稀释热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硫酸稀释热可改善地浸采铀工艺“淋萃流程”环节的反萃取效果,消除乳化现象,降低贫有机相及萃余水中的铀浓度,并能提高废液处理环节的蒸发池内废水温度和蒸发速度,从而减小蒸发池占地面积,降低成本。硫酸稀释放热原理简单,实现方法简便且高效低耗,将硫酸稀释热用于酸法地浸采铀可有效减轻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热浪费现象,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原地浸出采铀元素的迁移与沉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锡堂  阙为民  胡鄂明  周泉  苏学斌 《铀矿冶》2000,19(2):78-83,115
原地浸出来采铀就是要在含矿含水层人为地选成有利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环境,通过元素的为断迁移、沉淀和溶解,实现铀的浸出。本文结合地浸采铀工艺特点,对原地浸出采铀元素的迁移、元素的沉淀以及影响元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峰  高柏  郑志宏  吴为荣 《中国矿业》2006,15(12):80-83
在实验条件下进行了4次细菌槽浸浸铀实验,对菌液等速浸出,菌液、属液不等速浸出,循环属液等速浸出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不等速浸出可以更快进入细菌浸出后期;属液循环使用确实可行,但是循环使用次数最好不要超过1次。  相似文献   

12.
湖南某矿细菌浸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菌浸出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及其氧化产物溶浸矿石中有用金属的一种工艺。介绍了湖南某矿铀矿石柱浸、地表堆浸、井下原地破碎细菌浸出结果,考察了不同浸出剂、浸出时间、矿石粒度、矿石层高度、浸出剂中Fe3+浓度等因素对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细菌浸出法可提高铀的浸出率、降低酸耗、缩短浸出时间。  相似文献   

13.
某硬岩铀矿石细菌柱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某硬岩铀矿石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细菌柱浸与酸法柱浸浸铀对比试验研究。试验成果表明,细菌柱浸比酸法柱浸能降低耗酸0.5个百分点,提高铀浸出率8个百分点,缩短浸铀周期10 d以上,说明应用细菌对该矿山铀矿石的浸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黄铜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的多因素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取自大宝山(简称DB)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 A.f)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简称A.t)的混合菌对广东某硫化铜矿的黄铜矿进行摇瓶浸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黄铜矿摇瓶细菌浸出率受菌种、矿浆浓度、pH值、接种量多种因素的影响。细菌浸出黄铜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30 ℃, 矿浆浓度5%, pH值为2.0, 接种量为3×107个/mL。  相似文献   

15.
王宏志  沈强华  朱云  陈雯  贺斌  杨柳青 《矿冶》2013,22(4):80-83
针对某提金尾矿粘土含量高以及载金矿物颗粒粒度较小的特点,将提金尾矿细磨至84.3%?200目的粉矿,往粉矿中添加一定量的粘结剂及NaCN溶液进行制粒,取工业生产上制粒堆浸的小单元进行模拟堆浸。为了保证矿堆的渗透性和溶液的扩散性,对矿粒的粘结剂配比、浸矿溶液的滴淋强度进行了研究。为强化固液界面的传质过程达到提高Au浸出速度和浸出率的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新疆某铀矿床混合矿样室内酸法浸出试验,讨论了试验结果,对矿石的渗透和浸出性能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某湿法炼锌浸出渣,采用硫酸强化浸出对渣中锌、锗、铁的浸出效果进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浸出条件为:溶出温度160℃,硫酸浓度为1.5 mol/L,浸出时间1.5 h,液固比为6。最优浸出条件下,锌和锗的平均浸出率分别高达96.77%和70.86%,有害元素铁的平均浸出率仅为55.44%,在抑制铁浸出的同时,保证了锌锗元素的高效浸出。  相似文献   

18.
低品位氧化锌矿硫酸浸出工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硫酸浸出工艺。在保持矿浆pH=2.0,控制加酸量和加酸速度的条件下,锌的浸出率大于97%,而硅和铁的浸出率只有13%和0.84%甚至更低,每吨锌耗酸1.76t。添加氧化铁硫杆菌浸出,锌的浸出率有所增长,同时利于沉淀除铁,降低浸出液中铁的含量。采用渗滤浸出方案,锌的浸出率大于95%,硅、铁的浸出率只有3.6%和0.6%。  相似文献   

19.
针对酸法地浸采铀工艺特点,从采区不同溶浸阶段、满足铀矿石浸出要求、围岩成分及矿层堵塞等方面讨论了浸出剂酸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及酸耗的主要来源,探讨了浸出剂酸度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酸法地浸中,酸耗的主要来源为方解石、铁氧化物、硫化物、绿泥石等非铀矿物,应优先考虑低酸浸出,并在不同浸出阶段适当调减浸出剂酸浓度,以满足浸出液中剩余硫酸浓度为0.5~2.0g/L较为合适。511矿床实际应用中,溶浸期浸出剂酸度为5g/L左右、溶浸末期为2~3g/L可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20.
对锌焙砂进行了一段酸性浸出试验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矿样粒度、浸出温度、初始酸度、液固比等因素对Zn和Fe浸出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初始酸度和液固比是影响浸出的最重要因素,锌焙砂在55℃、初始酸度120 g/L、液同比6:1和搅拌速度为500 r/min的条件下浸出0.5 h,Zn的浸出率为81.33%、Fe的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