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鳀鱼蒸煮液膜浓缩工艺研究及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滤(MF)、超滤(UF)、纳滤(NF)组合膜浓缩技术进行鳀鱼蒸煮液营养风味物质的高效冷浓缩。结果表明:无机陶瓷微滤膜通量较高、浓缩时间较短,MF-NF工艺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回收率分别为70.74%和39.83%~46.64%。MF截留液的蛋白质浓度提高3.30倍,腥味增强。NF截留液的氨基酸浓度提高2.71倍,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36倍和6.72倍,鱼腥味基本消失,蒸煮液的风味有效改善。MF-NF工艺比MF-UF-NF工艺经济简便可行,适合于鳀鱼蒸煮液船上浓缩。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测定鳀鱼蒸煮液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分子量及风味物质组成,评价鳀鱼蒸煮液的营养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鳀鱼蒸煮液资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鳀鱼蒸煮液中,蛋白质含量为0.385g/100mL,非蛋白氮含量为0.275g/100m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10g/100mL,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35ku以上;游离氨基酸总量为370.64mg/100mL,呈味氨基酸含量高,呈现鲜甜滋味;经GC/MS风味物质分析,对其风味起主要贡献的化合物为醛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鳀鱼蒸煮液和酶解液的风味特征,通过电子鼻、电子舌和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氨基态氮和可溶性肽含量分析鳀鱼蒸煮液和酶解液的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处理组的氨基态氮含量及可溶性肽含量显著高于蒸煮液(p<0.05),其中复合蛋白酶组最高,分别为418.60 mg/100 mL和5327.68 μg/mL;电子舌和电子鼻可以很好的区分三组样品,其中蒸煮液和酶解液的滋味和气味特征存在明显差异;SPME-GC-MS分析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蒸煮液、风味蛋白酶酶解液和复合蛋白酶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61、60和65种,其中醛类物质最丰富,其次是烃类、醇类、杂环类等,蒸煮液风味以醛类和烃类为主,而酶解液中醛类、杂环类含量明显增加,烃类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张建友  林龙  王斌  丁玉庭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2):2958-2963
本文研究了压力、温度、陶瓷膜孔径、蒸煮液浓度和投料方式对微滤浓缩鳀鱼蒸煮液膜通量的影响。微滤浓缩时,0.45 μm和0.14 μm陶瓷膜对蛋白质的浓缩效率相同,但选用0.14 μm陶瓷膜使整体膜浓缩效率提高;升高温度、压力等均能提高陶瓷膜通量;降低蒸煮液的浓度虽能增大陶瓷膜通量,但降低了蛋白质的浓缩效率。45 ℃浓缩时陶瓷膜通量较高,并且浓缩液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相对于浓缩因子的增长率最小,丙二醛(TBARS)的增长率与35 ℃、25 ℃相近。因此在温度45 ℃、压力0.3 MPa和选用0.14 μm陶瓷膜的条件下,采用间歇的投料方式作为陶瓷膜浓缩鳀鱼蒸煮液较优的操作条件。陶瓷膜清洗方面,复合清洗剂(1% NaOH+0.05% SDS)在45 ℃的清洗条件下,清洗40 min可使膜通量回复率达到98.99%,比单一清洗剂(1% NaOH)提高22.85%。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25-130
电渗析技术应用于鳀鱼蒸煮液脱盐效果显著,氨基酸态氮损失率小。文中探讨了恒定电压、恒定电流2种不同方式及流速、温度、p H对脱盐率、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电压24 V,流量40 L/h,24 min脱盐率达90%,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29%;恒定电流3.0 A,流量40 L/h,28 min脱盐率达90%,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为26%,考虑到电渗析设备的安全及营养物质的损失,选择恒定电流进行脱盐;升高温度对脱盐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氨基酸态氮损失率下降,考虑微生物繁殖及耐受温度,选择40℃进行脱盐;p H值为7时,蒸煮液体积损失率、氨基氮损失最小;电渗析过程中苦味氨基酸苯丙氨酸、精氨酸损失率分别为70%和57%。  相似文献   

6.
赵兵  张敏  梁杉 《食品科学》2017,38(22):200-204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嗅闻技术对蒸煮30~180 min时间内的马铃薯产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分析过度蒸煮对马铃薯感官品质及风味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蒸煮时间内分别检测到39、26、23、21、21、21种风味物质。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马铃薯由开始的肉黄色逐渐变暗,且不良风味不断增强;使马铃薯产品具有香味的己醛、壬醛、反-2-辛烯醛、癸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壬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等物质含量逐渐降低。随蒸煮时间延长,马铃薯的特征风味物质甲硫基丙醛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此外,受其他关键风味物质减少的影响,甲硫基丙醛增加了马铃薯产品整体风味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蒸煮液中蛋白质的洁净回收,同时达到净化蒸煮液以提高后续膜浓缩效率的目的,利用壳聚糖絮凝剂分离沉淀蒸煮液中的水溶性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壳聚糖与蒸煮液水溶性蛋白的絮凝过程中,通过对溶解曲线、红外光谱、分子质量分布、重金属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了适宜的絮凝pH值和絮凝机理。实验发现,壳聚糖絮凝pH=3时絮凝效果最好,水溶性蛋白絮凝去除率达到36.23%;但选择絮凝pH=5.5时,蒸煮液的水溶性蛋白含量降低30%左右,絮凝过程简单经济,便于工业化应用。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絮凝机理表现为不同:在酸性环境中,壳聚糖絮凝主要通过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类似蛋白-壳聚糖-蛋白的结构;在碱性环境中,壳聚糖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形成沉淀物。絮凝pH变化,影响了大分子质量水溶性蛋白与壳聚糖的絮凝作用,而蒸煮液中分子质量小于19 kDa的水溶性蛋白基本不受影响;另外,壳聚糖絮凝还具有降低蒸煮液重金属含量的作用,但不影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复合酶进行鳀鱼蒸煮液制备,分析其水解肽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三氯乙酸氨溶液指数(TCA-NSI)对复合酶制备鳀鱼蒸煮液效率进行评价,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进一步优化鳀鱼蒸煮液中水解肽制备工艺,分析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结果:鳀鱼蒸煮液制备时的酶解时间最佳为45分钟、酶解温度为55℃水解肽中的分子量在1500Da内的多肽含量为81.941%。同时,结果显示水解肽对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2.45mg/mL,对羟自由基为1.37mg/mL,对超氧阴离子为3.45mg/mL,意味着水解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在鳀鱼蒸煮液制备时,应用复合酶能够获取抗氧化活性极高的水解肽,为开发源于海洋生物的天然抗氧化剂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鲍鱼蒸煮液为反应基料,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海鲜风味基料,首先对鲍鱼蒸煮液中的多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然后以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通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氨基酸及反应条件对海鲜风味基料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pH 8.0、精氨酸添加量0.4%、甘氨酸添加量1.5%、半胱氨酸添加量0.16%、葡萄糖6.0%、组氨酸1.2%、反应时间75min、反应温度110℃;最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最优实验结果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60种,得到的海鲜风味基料具有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鳀鱼蒸煮液为原料,研究压力、温度、流速、蒸煮液浓度以及盐含量对反渗透膜通量、截留率、水溶性蛋白、氨基酸态氮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压力均能增大膜通量,且通量随温度的升高线性增加,随溶液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1.50 MPa时通量和溶质截留率的增长幅度均减小,截留效率降低;30℃时通量较大,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相对于浓缩因子增长率最小,丙二醛(TBARS)受温度影响较大,其增长率大于相应的浓缩因子;增大流速对膜通量影响不显著(P0.05);30℃,1.50 MPa,流速为1.60 m/s时进行反渗透浓缩,水溶性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分别浓缩5.80倍和4.29倍;在降低盐含量的同时增大溶液浓度,可提高反渗透膜浓缩效率。多聚磷酸钠+SDS+EDTA复合清洗剂对反渗透膜的清洗效率高,30℃清洗30 min,膜通量恢复95.80%。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鳕鱼骨为研究对象,对高压熬制鳕鱼骨汤的最佳熬制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压鱼汤在熬制15、30、45、60、75、90、105和120 min过程中的风味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常压和高压鳕鱼骨汤的风味物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熬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2、温度110℃、时间2 h,蛋白溶出率为(7.49±0.26) g/100 g鱼骨;高压鱼骨汤在熬制过程中,多肽类物质在30 min后开始稳步地溶出,最终稳定在2.00 mg/L;3种核苷酸在90~105 min的区间内浓度达到最高,有机酸类物质中乳酸含量在90min时达到最高,为67.91mg/L;GC-MS分析结果表明醛类、酮类是构成鱼骨汤风味的主要物质;高压鱼骨汤中的蛋白质溶出率、多肽和5’-AMP的含量分别是常压鱼骨汤的1.54、1.20和4.87倍。在常压鱼骨汤和高压鱼骨汤中分别检测到33和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在高压条件下产生了更多的醛类、酮类物质,具有更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定、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探究不同料酒(啤酒、白酒、黄酒)腌制罗非鱼,比较其油炸后的风味差异,并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感官评定显示,料酒腌制后的油炸罗非鱼相较于未腌制的样品,其酒香味、肉香味明显增强,金属味、中药味和土腥味明显减弱.电子鼻检测出氮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以太平洋鳕鱼头为原料,通过测定总固形物相对含量、色泽、感官评分、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蛋白质量浓度、呈味核苷酸质量浓度、有机酸质量浓度、风味特征(电子鼻)、滋味特征(电子舌)和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等指标,研究常压蒸煮(AP)、高压蒸煮(HP)、常压-高压蒸煮(AP-HP)、高压-常压蒸煮(HP-AP)4种方式对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蓝蛤蒸煮液和酶解液为研究对象,对两种调味基料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呈味特性分析,并评价了其对花蛤酱的风味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蓝蛤酶解液中的总游离氨基酸(11685 mg/100 mL)明显高于蓝蛤蒸煮液(2498 mg/100 mL),且蓝蛤酶解液和蓝蛤蒸煮液中呈鲜味特性的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650 mg/100 mL和697 mg/100 mL,由此可知酶解液中呈味氨基酸的滋味贡献度要大于蒸煮液。电子鼻传感器对各组样品的响应值存在差异,其中传感器W5S(对氮氧化合物灵敏)的响应值最大,利用线性判别法可完全将各组样品区分开。气相色谱-质谱结果表明3组花蛤酱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7种,其中主要的风味物质是醛类和醇类物质,添加蒸煮液组(CG)、添加酶解液组(HG)和空白组(BG)的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31.73%、32.39%和18.48%,而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2.90%、15.43%和11.16%。综上分析可知,蓝蛤酶解液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并可丰富和提升食品的风味品质,具有作为新型天然调味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奶味香精的调配及开发研究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市售奶味香精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并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分别确定了香精中各检出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4种奶味香精分别鉴定出10种、6种、9种和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基麦芽酚(67.98%、2.30%、6.91%和1.64%)、4-甲基-5-β-羟基乙基噻唑(7.22%、36.55%、39.83%和0.63%)、δ-癸内酯(2.59%、11.00%、2.97%和1.41%)、δ-十二内酯(1.25%、48.05%、5.47%和16.05%)和δ-辛内酯(0.47%、0.09%、0.22%和1.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鳀鱼蒸煮液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并分析所制备水解肽的分子量分布和抗氧化特性。方法:以三氯乙酸氮溶解指数(Trichloroacetic acid-nitrogen soluble index,TCA-NSI)为酶解效率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水解肽的制备工艺,并对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鳀鱼蒸煮液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45 min、酶解温度54.5 ℃、酶解pH8.2、碱性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比例1:1,在此条件下TCA-NSI可达76.51%。所制备的水解肽中分子量低于1500 Da的多肽含量可达81.941%。水解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2.45、1.37和3.45 mg/mL,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采用复合酶法可高效酶解鳀鱼蒸煮液,并获得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水解肽,可为鳀鱼蒸煮液高值化利用及活性肽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硃砂烟叶特征“糯米香”风味的物质基础,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硃砂烟叶(云烟87变异株)及其对照(云烟87)的香气物质特征。结果发现,在检出的114种香气成分中,硃砂烟的平均香气物质含量是对照烟叶的2.5倍,硃砂烟中含量高于对照烟叶的化合物有96种,其中有52种香气物质的平均变化倍率(硃砂/对照)大于1.5。这些化合物主要来自非酶棕色化反应和类胡萝卜素降解,是烟叶主体香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数据比对发现本试验与相关文献有21种共同检出的香气物质,其中16种香气物质在本试验和文献数据中均表现为硃砂烟中含量高于对照烟。试验还发现麦斯明、3-氧代-a-紫罗兰酮、糠醇、2-环戊烯-1,4-二酮、面包酮、吡啶-3-甲醛以及未知物18的含量分布存在对照烟叶<浅色硃砂烟<深色硃砂烟的规律,说明硃砂烟的颜色深浅可能与这些香气成分的含量有关。香气物质含量的总体提高可能是硃砂烟形成其特征“糯米香”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桑椹果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分类,并经过NIST 05谱库检索对比。结果表明:在桑椹果酒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醇类9种、酯类14种、酸类8种、醛类3种、烷烃类9种、酚类2种、烯烃类2种、酮类3种及其他化合物2种。其中醇类、酯类、酸类和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4.26%、23.62%、11.22%和7.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