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干热预处理低温脱脂豆粕和溶剂浸提预处理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球蛋白,研究脱脂豆粕预处理对制备大豆球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低温脱脂豆粕,干热预处理使得大豆球蛋白氧化程度增加,而溶剂浸提预处理则减小大豆球蛋白的氧化程度。随着蛋白质氧化程度的增加,大豆球蛋白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表面疏水性以及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内源荧光最大吸收峰发生蓝移,并且伴随着氧化聚集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采用新鲜低温脱脂豆粕、干热处理脱脂豆粕和溶剂浸提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研究预处理对低温脱脂豆粕残余脂质含量和脂肪氧合酶酶活以及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干热处理对低温脱脂豆粕中残余脂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得脂肪氧合酶酶活下降7.69%;溶剂浸提使得低温脱脂豆粕中残余脂质含量和脂肪氧合酶酶活分别下降98.08%和96.12%,表明溶剂浸提可显著抑制低温脱脂豆粕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干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使得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起泡性以及凝胶性质变差,溶剂浸提低温脱脂豆粕可改善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和凝胶性质。这一研究结果为改善大豆蛋白功能性质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鲜低温脱脂豆粕、干热处理脱脂豆粕和溶剂浸提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研究预处理对低温脱脂豆粕残余脂质含量和脂肪氧合酶酶活以及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干热处理对低温脱脂豆粕中残余脂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得脂肪氧合酶酶活下降7.69%;溶剂浸提使得低温脱脂豆粕中残余脂质含量和脂肪氧合酶酶活分别下降98.08%和96.12%,表明溶剂浸提可显著抑制低温脱脂豆粕中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干热处理低温脱脂豆粕使得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溶解性、持帕性、持油性、乳化性、起泡性以及凝胶性质变差,溶剂浸提低温脱脂豆粕可改善制备大豆β-伴球蛋白溶解性、持抽性、持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和凝胶性质。这一研究结果为改善大豆蛋白功能性质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低温脱脂豆粕、两种预处理豆粕(干热处理脱脂豆粕和溶剂浸提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球蛋白,研究脱脂豆粕预处理方法对大豆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可降低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酶活,以干热处理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的大豆球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以及凝胶性质变差;溶剂浸提可显著降低脱脂豆粕中残余脂质含量和脂肪氧合酶酶活,以溶剂浸提脱脂豆粕为原料制备的大豆球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以及凝胶性质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贮藏时间新鲜米糠为原料脱脂制备米糠清蛋白,研究新鲜米糠贮藏时间对米糠清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米糠制备米糠清蛋白的羰基、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为1.55、46.56、4.01 nmol/mg,随着新鲜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清蛋白的羰基和二硫键含量增加,游离巯基含量下降,新鲜米糠贮藏10 d制备米糠清蛋白的羰基、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为6.55、29.40、7.87 nmol/mg,表明新鲜米糠贮藏过程中米糠清蛋白发生了氧化;当新鲜米糠贮藏时间从0d增加到10 d,米糠清蛋白粒径从60.18 nm逐渐增加到82.69 nm,溶解性从88.54%逐渐下降到56.00%,表面疏水性指数从789.56逐渐下降到608.97,Zeta电位绝对值从12.26 mV下降到8.83mV,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米糠清蛋白形成氧化聚集体;电泳分析表明非二硫共价键参与米糠清蛋白氧化聚集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优化Nagano法分离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本文系统考察提取过程中多个单因素对分离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和提取率的影响。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响应面试验,对浸提温度、浸提pH、沉淀剂用量进行优化,分别确定高提取率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分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44.4℃,浸提pH 8.5,CaCl220 mmol/L,提取率64.14%,纯度83.6%;β-伴大豆球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49.5℃,浸提pH 8.6,CaCl_2 0.00 mmol/L,提取率40.15%,纯度82.9%。  相似文献   

7.
米糠贮藏时间对米糠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糠贮藏不同时间脱脂制备米糠蛋白,研究米糠贮藏时间对米糠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脂质逐渐水解和氧化,米糠蛋白羰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从1.76和5.69 nmol/mg增加到9.16和8.25 nmol/mg,游离巯基含量从7.58下降到1.22 nmol/mg,表明米糠贮藏期间米糠蛋白发生了氧化。当米糠贮藏时间由0 d增加到10 d,米糠蛋白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最大荧光峰位蓝移,表面疏水性下降,米糠蛋白分子量分布图中蛋白质聚集体比例和粒径增加,表明米糠贮藏期间米糠蛋白逐渐形成氧化聚集体;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米糠蛋白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下降,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上升。电泳分析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米糠蛋白形成了氧化聚集体,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参与了氧化聚集体的形成。表明米糠酸败可诱导米糠蛋白氧化,导致米糠蛋白结构改变和形成氧化聚集体。  相似文献   

8.
以低温脱脂豆粕为原料,分离提取β-伴大豆球蛋白,考察超声波处理对β-伴大豆球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β-伴大豆球蛋白乳化性能显著提高,在功率200 W下,超声处理15 min,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达到最高值。超声处理β-伴大豆球蛋白乳化性能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的变化相同,乳状液粒径和游离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乳化性能表现出的趋势基本吻合。超声改性增强了β-伴大豆球蛋白在水溶液的分散效果,导致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改变,进而影响其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米糠贮藏期间米糠谷蛋白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新鲜米糠贮藏不同时间后脱脂制备米糠谷蛋白,研究米糠酸败对米糠谷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新鲜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谷蛋白羰基、二硫键含量增加,游离巯基含量下降,表明米糠酸败导致米糠谷蛋白氧化。随着新鲜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谷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下降,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上升,Zeta电位绝对值、表面疏水性和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内源荧光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蓝移,并且伴随着蛋白质聚集体的出现,表明米糠酸败使得米糠谷蛋白结构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氧化聚集体。  相似文献   

10.
米糠贮藏期间米糠球蛋白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伟  吴晓娟  蔡勇建  李青 《食品科学》2017,38(1):252-257
将米糠贮藏不同时间脱脂制备米糠球蛋白,研究米糠贮藏对米糠球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糠贮藏时间的延长,米糠脂质逐渐水解和氧化,米糠球蛋白羰基和二硫键含量增加,游离巯基含量下降,表明米糠贮藏期间米糠球蛋白发生了氧化。当米糠贮藏时间由0 d延长到10 d,米糠球蛋白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最大荧光峰位蓝移,表面疏水性下降,分子质量分布图中蛋白质聚集体比例和粒径增加,表明米糠贮藏期间米糠球蛋白逐渐形成氧化聚集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米糠贮藏导致米糠球蛋白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下降,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上升;电泳分析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米糠球蛋白形成了氧化聚集体,二硫键和少量非二硫共价键参与了氧化聚集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浓度2,2’-盐酸脒基丙烷(AAPH)在有氧条件下热分解产生的过氧自由基代表脂质氧化过程中的脂质自由基,研究过氧自由基氧化对大米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APH浓度从0增加至25 mmol/L,大米蛋白羰基和二硫键含量分别由3.77和13.88 nmol/mg增加至7.26和15.73 nmol/mg,游离巯基由7.32 nmol/mg下降至1.97 nmol/mg,表明过氧自由基诱使大米蛋白发生了氧化;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大米蛋白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下降,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上升。随着大米蛋白氧化程度的增加,大米蛋白粒径从126 nm增加到216 nm,表面疏水性从1053下降到568,内源荧光最大荧光峰位蓝移,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并且在分子量分布图中高分子量聚集体含量逐渐增加。表明过氧自由基氧化修饰导致大米蛋白结构改变和形成氧化聚集体。  相似文献   

12.
研究常温储存和干热处理对豆粕中蛋白质氧化的影响。取新鲜豆粕200 g装入自封袋,置于室温下保存不同时间(1、10、20、30和60 d);另取豆粕20 g于烘箱中100℃加热不同时间(0、1、2、4和8 h),测定分析2种处理方式对豆粕中的蛋白质羰基、巯基、总巯基基团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鲜豆粕(对照)相比,室温储存和干热处理不同时间后蛋白质羰基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随储存和干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豆粕蛋白质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均逐渐降低,蛋白质巯基被氧化成非二硫键的含硫化合物,导致蛋白质巯基和总巯基与二硫键含量均降低;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豆粕中苏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及组氨酸含量在数值上逐渐降低。结果提示,蛋白质羰基、巯基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蛋白质氧化密切相关,室温储存和干热处理均会导致豆粕中蛋白质发生氧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正己烷-乙醇(体积比2∶1)、正己烷、乙醚3种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脱脂溶剂脱脂后的SPI脂类残留和7S球蛋白提取率差异极显著(P0.01),SPI的提取率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经乙醚脱脂的脱脂大豆粉及其制备的SPI脂类残留最低,分别为0.3%和0.2%;乙醚脱脂的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和纯度最高,提取率分别为73.5%和84.8%,纯度分别为77.3%和90.2%。根据对SPI、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大豆脱脂溶剂应选择乙醚。  相似文献   

14.
利用脂肪氧合酶催化不同底物浓度亚油酸氧化大豆分离蛋白,通过测定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羰基值、巯基、表面疏水性、内源荧光以及凝胶电泳等指标,对氧化修饰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能表征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随体系中亚油酸浓度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增加56.3%,总巯基和游离巯基含量降低,表面疏水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内源荧光强度降低,发生先红移后蓝移现象,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主要分布于5~40 nm之间,蛋白质氧化过程发生去折叠和重聚集,蛋白质交联中存在非二硫键共价键生成。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时间(0、1、2、3、4、5 min)和电压(40、50、60、70、80 kV)进行处理,分析处理后鱼肉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疏水性、Zeta电位、SDS-PAGE凝胶电泳、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探究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延长及电压升高,鱼肉中羰基含量和疏水性逐渐增加,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减少;当处理时间延长至5 min时,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分别减少至66.91 和52.76 μmol/g;处理电压升高至80 kV时,羰基含量从1.23 nmol/mg上升至2.16 nmol/mg;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肌原纤维蛋白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SDS-PAGE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肌原纤维蛋白的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加重;随着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及电压的升高,紫外吸收光谱蓝移并且吸收强度增强,荧光吸收强度减弱;鱼肉经高电压、长时间等离子体处理后,α-螺旋增加,β-转角和β-折叠减少,无规卷曲无明显变化。综上,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能够加速肌原纤维蛋白氧化,导致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提取条件对大豆11S 球蛋白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脂质含量豆粕为原料,探讨大豆11S球蛋白分级分离过程中提取条件(pH值、还原剂和冷沉时间)对蛋白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浸提液pH值由6.2调至6.6时,大豆11s球蛋白的得率降低了16.71%,而纯度提高了4.60%。随着浸提pH值的提高,蛋白质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增加。与二硫苏糖醇(DTT)或β-巯基乙醇(ME)相比,在pH6.4的浸提液中添加亚硫酸氢钠(SBS),大豆11s球蛋白的得率最高。而DTT、ME和SBS还原剂中,使用DTT时的11S球蛋白组分得率与纯度最低。在蛋白沉淀阶段,当冷沉时间为10h时,蛋白的得率与纯度最佳,随着冷沉时间的延长(12~16h)巯基与二硫键总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部分巯基发生氧化形成二硫键,大豆11S球蛋白游离巯基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不同氧化程度的脂肪促进肌原纤维蛋白氧化模型,研究脂肪氧化对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的促进作用 及其对蛋白氧化后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以促进蛋白质发生氧化反应,随着脂肪 氧化程度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和二酪氨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当硫代巴比妥 酸反应产物含量为2.5 mg/kg时,羰基含量、巯基含量和二酪氨酸含量分别为4.12、81.33 nmol/mg pro、563.36 AU, 表明蛋白质的氧化程度和表面疏水性逐渐升高,流变学特性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也随之降低,稳定的α-螺旋和β-折 叠部分遭到破坏,转变成不稳定的β-转角和无规卷曲,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都随着脂肪氧化程度的增加 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浓度的2,2’-盐酸脒基丙烷(2,2’-azobis(2-amidinopropane),AAPH)有氧热分解产生的过氧自由基氧化米糠蛋白,研究过氧自由基氧化对米糠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AAPH浓度的增加,米糠蛋白羰基、二硫键和二酪氨酸含量分别从2.0?nmol/mg、12.04?nmol/mg和84.54增加到7.09?nmol/mg、14.69?nmol/mg和127.1,游离巯基含量从23.97?nmol/mg下降到15.29?nmol/mg。过氧自由基氧化导致米糠蛋白α-螺旋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下降,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氨基酸残基侧链含量先增加后略微下降;同时使得米糠蛋白表面疏水性和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最大荧光峰位蓝移。过氧自由基氧化对蛋白质亚基结构影响较小,可同时使得米糠蛋白多肽链聚集和主肽链部分断裂形成多肽。随着AAPH浓度的增加,米糠蛋白溶解性逐渐降低,持水性、持油性、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9.
脂质氢过氧化物氧化对核桃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构建脂质氢过氧化物——核桃分离蛋白氧化体系,研究脂质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对核桃分离蛋白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向100 m L 0. 05 mg/m L蛋白溶液中添加9 m L亚油酸,核桃分离蛋白溶解度下降至6. 89%,游离巯基含量由2. 82μmol SH/g下降至1. 92μmol SH/g,羰基含量由2. 26 nmol/mg增加至4. 23 nmol/mg,表明氧化后核桃蛋白理化特性产生变化。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蛋白质氧化导致核桃分离蛋白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下降,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上升。随着亚油酸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质氧化程度加大,核桃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从429. 66下降到405. 24。内源荧光最大荧光峰位红移,内源荧光强度下降,此结果表明,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催化亚油酸氧化诱导核桃分离蛋白聚集,并进一步使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发生变化。体积凝胶色谱法结果显示,核桃分离蛋白氧化后,小分子多肽含量下降,高分子量聚集体含量增加,说明脂质氢过氧化物氧化修饰导致核桃蛋白结构改变,形成氧化聚集体。  相似文献   

20.
鱼类加工制品蛋白质氧化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市场上常见的几种鱼类加工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羰基含量、巯基含量、二硫键含量及蛋白质疏水性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方式加工后,鱼制品蛋白中羰基、巯基、二硫键含量及疏水性都有显著差异(P<0.05)。冰鲜类产品的羰基含量较低(0~1 nmol/mg),盐渍类产品的羰基含量最高(6~10 nmol/mg);冰鲜类产品的巯基含量较高(70~100 nmol/mg),而二硫键含量最低(0.1~0.2 nmol/mg);其余样品的巯基含量均为30~70 nmol/mg,二硫键含量为1~5 nmol/mg;羰基含量与蛋白质疏水性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0.84,P<0.01),巯基含量与二硫键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r=-0.59,P<0.05)。由实验结果可看出,香烤、盐制类产品蛋白质氧化程度较高,淡干类产品次之,冻鲜类产品蛋白质氧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