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从自然腐败变质的香辣蟹中分离鉴定的一株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vermicola)为对象,研究丁香酚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普罗威登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25 mg/mL,与对照组相比,最小抑菌浓度剂量的丁香酚处理条件下,普罗威登斯菌菌体严重变形,出现大量的褶皱,胞内物质流出,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分别降低了33.01%,19.81%。表明丁香酚可以通过破坏普罗威登斯菌细胞壁,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细菌胞内物质泄露,以及细菌正常新陈代谢失调等作用,从而抑制普罗威登斯菌正常生长繁殖,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通地区沙门菌的耐药性,初步阐明定位于质粒上的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间南通地区的食源性沙门菌67 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耐药谱;筛选出多重耐药性菌株,并以大肠杆菌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 PCR分析受体菌整合子特异序列,并进行分型检测;结果:南通地区沙门菌74.6%的沙门菌株(50/67)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其中31.3%(50/67)对超过一种抗生素有耐药性,发展成为多重耐药性沙门菌。Ⅰ类整合子在沙门菌检出率较高,为20.9%(14/67)。Ⅰ类整合子可以介导在耐药性向大肠杆菌的传播。结论: 本地区不同来源的沙门菌检出比率较高,本地区分离的株沙门菌Ⅰ类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可引起耐药性在种间和种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赣州市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特征,建立赣州市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和分子指纹图谱数据库,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食源性沙门菌病的暴发溯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赣州市2020—2022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分离的136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全基因组测序(WGS)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并进行耐药基因注释和图谱聚类分析。结果 赣州市食源性沙门菌对STR耐药率最高(83.09%),其次为TET(78.68%)和AMP(76.47%);多重耐药菌株占76.47%,耐药谱型广泛,主要流行耐药谱型为AMP-TET-CHL-STR-SXT;WGS预测出7种类别共61种耐药基因,以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99.19%)最高,大环内酯类(8.87%)最低;136株沙门菌以鼠伤寒变种和鼠伤寒为优势血清型,经PFGE分子分型分为98种带型。结论 赣州市食源性沙门菌耐药状况严重,耐药基因携带率高且基因型多样,PFGE分子型别呈多态性,优势血清型别可能引起暴发流行,应加强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食品样本中分离的一株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耐药机制的探讨,以期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耐药现象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耐药决定因子,质粒消除及自然转化实验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及传播能力的探讨,最后通过传代实验验证该菌株多重耐药性传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株LM78(耐受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到cat、erm B、tet S 3个耐药基因。质粒消除后MIC值下降到敏感范围,且该质粒可通过自然转化在不同菌属间传递,说明这些耐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该质粒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仍具有较高稳定性。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耐药性有可能通过不同细菌种属间转移,进而由食物链向人类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曾小琳  石磊 《食品与药品》2012,14(5):191-193
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目前临床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用K-B法分析2001~2004年间95株铜绿假单胞菌与14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结果实验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都显示了较强的耐药率,其中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70%,且96.8%的菌株耐受3种以上抗菌药物。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应在药敏实验指导下用药,治疗首选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或亚胺培南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曾小琳  石磊 《食品与药品》2012,14(3):191-193
目的 了解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目前临床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K-B法分析2001~2004年间95株铜绿假单胞菌与14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结果 实验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都显示了较强的耐药率,其中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70%,且96.8%的菌株耐受3种以上抗菌药物.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应在药敏实验指导下用药,治疗首选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或亚胺培南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在畜禽养殖业上的应用,对防治动物疾病和提高生产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出现,一方面,造成动物疾病防治失败,另一方面,动物源性耐药菌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威胁到人体健康。本文针对食品动物源沙门菌感染类别展开分析,并且以试验的方式讨论了食品动物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目的在于积累应用经验,为后续相关活动的推进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子特征和耐药性。 方法 使用多重PCR进行血清群分型、对分离的56株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使用微量肉汤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 结果 56株单增李斯特菌中有28株分离自冷锅串串和中式凉拌菜,1/2a, 3a是主要的血清群。56株菌共分为29个PFGE带型、14个ST型,ST9、ST5、ST8、ST121是其主要的ST型别。2株菌对环丙沙星耐药,1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结论 冷锅串串和中式凉拌菜是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高危食品。北京市食品来源单增李斯特菌的ST型别与国内其他地方食品来源菌株一致,与北京市临床分离株一致。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沙门菌流行趋势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病是主要的食源性疾病,构成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占首位.研究发现,肉制品可能是人类沙门菌病主要的传染源,且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肉制品中耐药性沙门菌的检出率居高不下,这使临床医生治疗时可选择的药物受到限制.随着家禽肉类食品的日益全球化,沙门菌病的控制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台州市食品中分离的沙门菌耐药性、毒力因子以及基因分型情况,建立食源性沙门菌的分子特征本底信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对近几年从食品中分离的22株沙门菌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10种毒力基因PCR检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用BioNumerics 5.0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2株食源性沙门菌的总耐药率为59.1%,耐药率居前三位的抗生素分别是复方新诺明(36%)、四环素(27%)、萘啶酸(27%);所有菌株均检出6种以上毒力因子,1株肠炎沙门菌存在毒力岛、质粒及噬菌体等多种毒力因子;PFGE分型共得到21个条带,可分为5个基因型别,包括18种指纹图谱,各基因型别间同源性小于70%.结论 台州市食源性沙门菌存在致病风险,建立的指纹图谱数据库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纪明淮  高雯  周帼萍 《食品科学》2016,37(22):205-209
对某番茄酱生产企业提供的辐照杀菌(辐照剂量≥15 kGy)的5 L无菌袋进行菌落计数、分离和鉴定。3 L无菌水反复漂洗,滤膜过滤后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分离纯化后采用16S rDNA和dnaJ序列分析分别鉴定到属和种。结果表明,5 批次的样品中均有细菌检出,数量在5~132 CFU/袋,9 个典型菌落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后,分别属6 个属,其中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考克斯菌属(Kocuria)各1 株,微球菌属(Micrococcu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各2 株;dnaJ序列分析则将一株葡萄球菌C8-3鉴定到种-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辐照杀菌的无菌袋虽然微生物数量不高,但是依然残留了一些耐辐照的细菌,它们或多或少会给内装食品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或影响食品保质期。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咸鱼的加工工艺,对优质北海淡口咸鱼进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分别采用MRS和MSA培养基,从咸鱼中分离出乳酸菌13 株和葡萄球菌10 株。经生理生化实验初筛出乳酸菌3 株、葡萄球菌两株。初步鉴定乳酸菌为戊糖片球菌,两株葡萄球菌分别为肉糖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稀土抗菌防臭整理进展,并对稀土抗菌防臭发展过程、加工方法、机理等进行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5.
抗菌整理及抗菌非织造布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了抗菌整理的特征、被禁用的抗菌防臭剂及目前应用的各类抗菌加工试剂;简述了各类抗菌整理剂的特性、抗菌机理、加工方法以及抗菌力的评价法;简述了抗菌防臭整理在非织造布上的应用,并列举了几个开发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进口的印茄木与甘巴豆木材从三个切面的微观构造特征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准确地鉴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根霉12菌株抗生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分子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根霉12(R.chinesis12)菌株产生的抗生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首先经过饱和度为70%硫酸铵盐析处理,再经半透膜透析去离子后,通过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浓缩含有活性组分的层析洗脱液,得到抗生物质粗制品。经HPLC和薄板层析法证明为一纯组分。而且用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法测得抗生物质的分子量为48000道尔顿  相似文献   

18.
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伟  江芸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2,33(24):210-214
调查本地区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耐药性情况,为进一步对肉及肉制品中耐药性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采集超市和集贸市场的生鲜猪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进行初筛,然后根据沙门氏菌检验国家标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从83份肉样中分离到21株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5.3%。21株沙门氏菌中有7株对11种抗生素中的至少一种产生耐药性,耐药率33.3%。结果表明本地区生鲜猪肉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且四环素耐药严重;另外在菌落总数和沙门氏菌检出率方面冷却肉的质量好于热鲜肉,超市和集贸出售的肉的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猪肉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立扣  蒲妍君  杨莉  刘春华  肖平  罗燕  李蓓 《食品科学》2012,33(13):202-206
采集四川省鲜猪肉126份,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划线纯化后,通过形态特性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K-B法(CLSI)药敏试验检测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共获得大肠杆菌105株,沙门氏菌18株,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14.28%。大肠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0%~55.3%,对四环素、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5.3%、52.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卡那霉素(26.7%)>链霉素(19.1%)>环丙沙星(17.1%)>诺氟沙星(14.3%)>头孢噻吩(11.5%)>氨苄西林/舒巴坦(4.8%)>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2.9%)>头孢他啶(1.9%)>阿莫西林/克拉维酸(0.8%)>丁胺卡那霉素(0.1%)>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共产生28种耐药谱,氨苄西林、四环素及氨苄西林/四环素谱型占优势。沙门氏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0%~55.5%,其中对四环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依次是55.5%、38.9%、27.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是: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1.1%)>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5.6%)>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0%),共产生13种耐药谱。四川省肉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各类抗生素已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虽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多重耐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加强对其监测。  相似文献   

20.
罗晓妙 《中国酿造》2012,31(8):10-14
一些根霉菌种产生毒素使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安全性受到了质疑.该文从毒素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出发提出根霉菌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介绍文献资料在毒素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新方法,希望从食品安全角度研究根霉菌的科学应用问题,为我国合理利用根霉菌发酵生产安全的发酵食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