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总脂含量、脂肪酸甲酯(FAMEs)得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对4种总脂定量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正己烷-乙酸乙酯提取法、三氯甲烷-甲醇提取法、二甲亚砜(DMSO)-甲醇/正己烷-乙醚分步提取法和正己烷索氏抽提法测定小球藻总脂含量,经过破壁处理,总脂含量分别为32.95%、26.81%、29.60%和25.17%,未经过破壁处理,总脂含量分别为16.30%、17.17%、21.81%和8.72%,两组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表明从厚壁微藻提取总脂必须对藻粉进行破壁处理。4种方法提取总脂的脂肪酸甲酯得率分别为24.20%、26.19%、28.02%和21.23%,除正己烷索氏抽提法得率偏低外,其他3种方法得率相近,均能较完全地提取中性脂。正己烷索氏抽提法抽提1 h不能充分提取总脂。三氯甲烷-甲醇提取法和DMSO-甲醇/正己烷-乙醚分步提取法可以提取鲜藻总脂,而其他两种方法则不能。  相似文献   

2.
为从新疆沙漠中筛选高脂微藻,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分离鉴定的12株微藻在初始接种量一致和相同培养条件下,对其收获并冷冻干燥,测定生物量与总脂含量。结果表明:TLD2A1、TLD7B-5、GTD3a-5 3株微藻生物量比较大,依次为650、600、580 mg/L;微藻藻株GTD3a-5总脂含量最高,达33.2%;脂肪酸组成分析可知GTD3a-5油脂富含C16、C17和C18系脂肪酸。以总脂收获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对12株微藻进行分析,确定藻株GTD3a-5为一株具有产油潜力的微藻藻株。  相似文献   

3.
微藻生物柴油是当前生物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型能源,为更好地开发微藻生物柴油,筛选出适合制备生物柴油的富油微藻,以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甲醇-氯仿(体积比为2∶1)称量法测定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中的总脂含量,将从微藻提取的油脂经过甲酯化反应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10种热带富油微藻中Chlorella vulgaris CJ15和Desmodesmus sp.WC08更适合制备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4.
从微藻中提取粗脂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良的酸水解法、异丙醇法、乙醇法、乙醚-石油醚法、索氏抽提法5种方法对3株微藻的粗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改良的酸水解法与索氏抽提法提取效果稳定、粗脂提取程度高。与索氏抽提法相比,改良的酸水解法大大节省了测定时间,且可以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测定,是实验室中对多个微藻样品粗脂含量快速测定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14株海洋微藻(绿藻纲6株,金藻纲4株,硅藻纲3株,甲藻纲1株)中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4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盐藻的总脂含量最高,占干重的28.71%;4株金藻的总脂含量均较高,超过干重的20%.14株海洋微藻的脂肪酸成分和含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绿藻中饱和脂肪酸C16:0的含量均较高;对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小球藻以C16:1(n-7)为主,盐藻以C18:1(n-7)为主,青岛大扁藻以C18:1(n-9)为主.4株金藻的PUFAs含量均较高,几乎占脂肪酸总量的1/2,并且DHA的含量较其他藻株高.3株硅藻的EPA含量最高,占27.2%~32.9%;而裸甲藻的PUFAs含量最低,仅为25.2%.  相似文献   

6.
32株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个门 (金藻门、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 的32株海洋微藻进行特定条件下的一次性培养, 在指数生长末期采收, 对其进行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13株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超过干重的10%, 达11.02%~29.27%, 其他19株在3.92%~9.72%之间.每一门的微藻脂肪酸组成都有各自特点,金藻门中含大量17∶0、14∶1、16∶1、22∶1n9、18∶2n6t、18∶3n6、20∶2、20∶4n6、20∶5n3、22∶6n3;硅藻门中16∶1、22∶1n9、18∶3n6、20∶2、20∶4n6含量较高;绿藻门中17∶0、22∶1n9、24∶1、18∶2n6t、18∶3n6、20∶2、20∶4n6、20∶5n3、22∶6n3含量较高,且基本都含有20∶5n3、22∶6n3;蓝藻门中的聚球藻富含23∶0、22∶1n9、18∶3n6、20∶2、22∶6n3.32株海洋微藻的长链脂肪酸的含量都很高,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四株海洋绿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用f/2培养基,在16℃、22℃、28℃对小球藻属(C19、C95和C97)和裂丝藻属(C102株)的四株绿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四株绿藻的总脂含量均在16℃时最高,C19为35.6%,C95为19.1%,C97为28.4%,C102为38.2%。温度对EPA(20:5(n-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影响显著,三株小球藻C95、C97和C102的EP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相似,均在2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5%、24.8%和8.2%,杆状裂丝藻C19在28℃时EPA含量达到最大值11.7%。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f/2培养基,在16℃、22℃、28℃对小球藻属(C19、C95和C97)和裂丝藻属(C102株)的四株绿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四株绿藻的总脂含量均在16℃时最高,C19为35.6%,C95为19.1%,C97为28.4%,C102为38.2%.温度对EPA(20:5(n-3))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影响显著,三株小球藻C95、C97和C102的EP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相似,均在2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5%、24.8%和8.2%,杆状裂丝藻C19在28℃时EPA含量达到最大值11.7%.  相似文献   

9.
验证了磷酸香草醛反应在不同氮(0.2、2、20、40 mg/L)、磷(0.1、1、10、20 mg/L)质量浓度培养条件下测定四尾栅藻总脂含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氮、磷质量浓度条件下栅藻总脂含量和磷酸香草醛测定吸光度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氮质量浓度条件:R=0.997,P=0.003;不同磷质量浓度条件:R=0.994,P=0.006),在不同氮、磷质量浓度培养条件下该方法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栅藻的总脂含量测定。磷酸香草醛反应的显色强度可能与脂肪酸的饱和度有关,为保障该方法测定总脂含量的准确性,用该方法估算总脂含量须在氮、磷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内进行预先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微藻领域研究和微藻生物燃料的生产,从潍坊地区多种生境中分离、筛选产油微藻,并对产油微藻生长情况和油脂积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出49株微藻,其中产油微藻19株;产油微藻的生物量为1.39~6.36 g/L,油脂含量为11.16%~45.62%;6株油脂产率大于90mg/(L·d)微藻在培养的12~15 d产油能力最高,6株微藻最佳收获时间在培养后的14 d。  相似文献   

11.
分析比较了乌骨鸡与非药用鸡种鸡肉间的总脂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为研究乌骨鸡总脂质的营养与补益功能提供基础。以相同条件养殖的非药用鸡种崇仁麻鸡、岭南黄鸡鸡肉为对照,测定3种鸡肉中的总脂质含量。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3种鸡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鸡肉中崇仁麻鸡的总脂质含量最高,乌骨鸡的含量最低。3种鸡的总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差别不显著,乌骨鸡鸡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和花生四烯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6.4%、23.38%、3.21%,显著高于其他两种鸡。乌骨鸡总脂质较非药用鸡种的总脂质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谷物中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淀粉是谷物中最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决定着谷物品质和性质的重要因素。基于淀粉在食品加工业、造纸业、纺织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对谷物中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为此,笔者将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分为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并对其中的常用方法、标准方法、近几年发展的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富油微藻是制备生物燃料和提取高附加值不饱和脂肪酸的理想原料。为筛选具有高产油潜能的微藻,开发经济高效的微藻油脂提取工艺和检测方法,本文对7种富油微藻进行超临界CO2提取,并结合三氟化硼-甲醇衍生化、GC-MS分析了各微藻提取物中的35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添加乙醇夹带剂后,各藻类的油脂收率由54.60 % ~ 82.16 %提高至75.61 % ~ 104.46 %。微藻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C16 ~ C18系列脂肪酸含量均在55.97 %以上,其中小球藻、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6.25 %、31.81 %和26.85 %,是生物柴油理想的替代品。牟氏角毛藻的不饱和脂肪酸UFAs含量达到91.15 %,可作为绿色医疗保健品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位荣昌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业传  李洪军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2011,32(22):216-220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部位总脂肪酸和游离脂肪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而甘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比较很小,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荣昌猪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都是由肌内甘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suitability of lipid carriers as potential encapsu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microalgae oil high in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Lipid carriers with various oil content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microfluidization method using stearic acid as solid lipid, microalgae oil as liquid lipid, and poloxamer 188 as surfacta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lipid carriers was in the range of 300 to 350 nm with the polydispersity index below 0.2. The lipid carriers were found to have spherical shape when examined under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Data from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loading capacity indicate high distribution of microalgae oil throughout the lipid carriers and good physical stability as reflected by the particl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during storage. Furthermore, the lower DPPH scavenging activity of lipid carriers compared with that of free microalgae oil suggests better chemical stability of microalgae oil encapsulated in lipid carriers. The addition of microalgae oil into lipid phase could disturb the crystalline order and form lattice defects to enable encapsulation of DHA as revealed by the results from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y. Curr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type of novel lipid carriers could be an efficient and promising carrier system for delivery of microalgae oil.  相似文献   

17.
采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法建立了测定婴儿配方奶粉中的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数学模型,并通过交互验证和外部检验两种方式考察了近红外数学模型的可靠性。通过选择不同的波长范围,采用平滑、矢量归一化、一阶求导、二阶求导和散射校正对近红外光谱进行处理,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校正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37、0.9374、0.9020,RPD分别为3.63、3.65、2.90。结果表明近红外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采用建立的模型对验证集中的20个婴儿配方奶粉样品进行预测,总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之间经配对t检验分析,与常规化学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猪肉烤制过程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业传  李洪军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2011,32(24):213-219
为研究不同烤制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荣昌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和方式的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烤制方式主要影响样品的风味、营养以及肌内总脂、游离脂肪酸和甘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加工时间主要影响脂肪含量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因此采用烤制加工时,加工方式和加工时间的不同都会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产生影响,加工方式对脂肪酸组成、营养和风味的影响更大,而加工时间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