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述了拟动力试验方法,针对大刚度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了以力控制方式为基础的力一位移混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震荷载极大的破坏性,使得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结构抗震研究的试验能力和试验水平,近年来在传统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试验方式和方法.总结目前结构抗震试验的有效性与其局限性,并介绍了结构抗震拟动力试验(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研究方法之一)的新进展,包括子结构动力试验、实时子...  相似文献   

3.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中的拟动力试验方法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人微言轻建筑抗震试验方法之一,已列入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中。本文以规程内容为基础,详细阐述该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结构抗震研究中试验设备和试验理论等特点的差异,抗震试验方法可以概括为拟静力试验、振动台试验、拟动力试验三种方法,其中对于大型结构而言拟动力试验可以很好的再现其复杂的地震反应.提出拟动力试验的4个关键问题为数值积分算法、试验控制加载、试验系统平台、试验误差控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详细介绍了拟动力试验的...  相似文献   

5.
拟动力试验方法是进行结构抗震试验十分有力且适用面广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拟动力抗震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对该抗震试验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该抗震试验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徐宜和  丁勇春 《建筑科学》2005,21(5):11-15,20
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目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拟动力试验方法.针对大刚度多自由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了以力控制方式为基础的力-位移混合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主要包括(1)拟动力试验原理特点(2)数值积分方法(3)试验误差及其控制。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拟动力试验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结构拟动力试验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为研究等效单质点试验方法的控制技术:(1)建立时程分析的数学模型;(2)制定联机控制方案;(3)研制试验控制程序;(4)将所研制的程序用于单,双作动器加载的结构试验。对拟动力及模拟地震响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控制软件设计是合理的。文中还着重对提高控制精度的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新建  刘伟  张斌 《山西建筑》2010,36(19):86-87
详细介绍了两种结构抗震试验方法:伪静力试验和拟动力试验,对伪静力试验的加载设备和装置及试验方法作了说明,具体阐述了拟动力试验的基本方法和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拟动力试验及子结构技术,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刚性结构拟动力试验的难点,通过随机方法,确定了在拟动力试验中刚性结构的定义,并讨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概述 拟动力技术又称计算机——加载器联机试验系统,该系统将计算机的动力分析与结构的静力试验合成一体,是评价结构抗震性能的一种最新试验手段。在此之前,结构抗震试验主要采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两种方法,但存在着伪静力试验真实性差和振动台试验费用高、模型小及振动过程短的缺点。相比较而言,拟动力试验具有以下明显优越性。 1.1 在计算结构地震反应时,引用实测的恢复力,反映了该时刻结构的真实刚度,更能准确地反映地震时结构的真实状态。 1.2 每步加载的控制位移可以看作是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真实反映,因此它以静力加载方式实现结构动态反应历史。  相似文献   

12.
建筑结构双向拟动力试验的程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瑜 《建筑科学》1990,(1):61-68
建筑结构双向拟动力试验可实现结构的空间地震反应和结构在空间任一平面内的动力反应,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工程抗震设计、检验和教学提供先进的试验方法。本文阐述了建筑结构双向拟动力试验程序控制的原理,控制程序中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提出了在试验过程控制中如何解决多作动器同步加载的协调稳定,消除试验系统振荡,处理各作动器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双向作动器相互正交的方法。介绍程序适配的基本试验系统,程序运行时的控制命令和前、后期数据处理能力。并通过实例讲述程序使用方法和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某大型火电厂7层7跨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纵向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实际工程资料为背景,取几何缩尺比1∶8将原型结构转化为模型结构,分别通过不同地震水平的拟动力试验和伪静力试验对模型结构的开裂、屈服顺序、耗能能力、刚度退化、承载力、延性及变形性能等进行研究,分析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受力特点、内力分布规律、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动力反应。试验表明,模型结构的荷载-侧移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较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破坏模式是剪力墙根部先屈服、随后梁端逐次出现塑性铰、最后柱根屈服;剪力墙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有较大影响,框架-剪力墙的协同工作随结构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变化。研究结果为此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谭晓晶  吴斌 《结构工程师》2011,27(Z1):190-194
文章针对一个经过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制作了一个单层单开间的足尺模型,应用子结构拟动力试验技术模拟一个单层十个开间的砖混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研究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破坏过程与形态,并给出结构的位移时程曲线和滞回性能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具有非常强的抗震性能,可以抵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1600gal的地震作用,远远超过"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可以为提高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板平面内刚度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带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对一个3层2跨缩尺比例为1/4的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进行了等效单自由度拟动力试验研究,观察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着重分析该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在拟动力荷载情况下的破坏机制、耗能性能及变形恢复能力,从而掌握该框架-剪力墙组合结构的动力性能,为完善组合结构设计理论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带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刚性可以保证结构的空间整体性和水平力的有效传递,该组合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代替黏土砖住宅结构的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拟动力试验,以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设计为1∶2缩尺的单层模型XB,竖向荷载模拟6层结构,输入El Centro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分别相当于7,8,9度多遇地震波和罕遇7,7.5,8度地震波。试验结果得出,该复合结构开裂、屈服及破坏的地震波分别是8度多遇、7度罕遇、8度罕遇。由试验绘出的刚度退化曲线、恢复力曲线、位移时程曲线均表明,复合结构XB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支撑顶部的竖向位移说明,复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不需考虑竖向位移的影响,仅在支撑屈服后再承担大震时需要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钢框架-剪力墙装配式楼板结构拟动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带有装配式楼板的新型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一个三层两跨缩尺比例为1/4的结构模型,通过不同地震水平的等效单自由度拟动力试验,对模型的耗能能力、刚度退化情况、变形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底附加X形水平方向斜撑的不加后浇面层楼板的刚性可以保证结构的空间整体性和水平力的有效传递,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在高烈度地区可以考虑用不加后浇面层的装配整体式楼板代替现浇楼板。研究结果为该类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彬  张雪芳  张晋峰  王景涛 《建筑结构》2021,51(22):117-123
支吊架是连接附属机电设备和主体结构之间的重要连接构件,当遭遇地震时,抗震支吊架能有效地抵御地震作用,限制管道位移,防止管道脱落,进而减少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研究支吊架抗震性能对于保护附属机电管线设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试验方法大多沿用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方法,但在加载制度和加载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总结了国内外标准规范中抗震支吊架抗震性能试验方法,包括拟静力试验方法、振动台试验方法以及拟动力试验方法等,结合理论与案例,介绍了各种试验方法的加载制度及其适用范围,并针对国内现有抗震支吊架类型给出了试验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凌  邵军  张鹏梁 《工业建筑》2006,36(Z1):284-287
总结了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特点,阐述了拟动力试验的基本原理,对拟动力试验的实现技术和试验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供进行结构拟动力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建筑功能日益复杂,建筑非结构构件日益丰富,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大多沿用结构试验的拟静力、动力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方法,但是在加载制度等方面与结构试验存在明显区别。针对非结构构件独特的破坏模式,也有学者提出新型的试验方法。本文在阐述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现有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试验相关方法,介绍各类试验方法的应用实例及其不足之处,并探讨非结构构件试验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